第七十五章 新州之行(七)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伊小塔字数:3908更新时间:25/09/15 07:14:14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酒店窗户,将房间照得透亮。陈秋铭和李一泽早早醒来,开始默契地收拾行李。陈秋铭将叠得整齐的衣服放入行李箱,李一泽则帮忙整理着洗漱用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即将启程的平静。
“咔哒”一声,房门被推开,小豪探进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一见屋内的景象顿时瞪大了眼睛:“铭哥!你…你这是干啥?收拾东西干嘛?”
陈秋铭拉上行李箱的拉链,抬头笑了笑:“得回去了。龙城那边亚冬运的事情还一堆等着我呢,翁老师他们顶了两天,不能让人家太辛苦。”
小豪一下子急了,冲进房间:“别啊铭哥!你这满打满算才来了两天!哥几个还没好好聚聚,还没给你正经送行呢!再说宇哥他们昨天都没爬起来,今天肯定得埋怨死我!”他说着就要去抢陈秋铭的行李箱。
陈秋铭无奈地按住箱子:“小豪,真得走了。那边都是学生,责任重大,不像咱们哥们儿聚会,晚点就晚点。”
“不行不行!”小豪态度异常坚决,几乎要耍起赖来,“铭哥,你就再多待一天!就一天!我保证,今天绝对不灌你酒了,你说去哪咱就去哪,好好逛逛,然后明天一早,我亲自开车送你去高铁站,绝不拦着!”
两人一个要走,一个硬留,在房间里拉扯起来。李一泽站在一旁,有些不知所措。
陈秋铭看着小豪那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又想到昨天那几个确实还没见上面的兄弟,心里一软,叹了口气:“行了行了,别拽了,箱子带子都要让你扯断了……我再留一天,就一天!明天一早必须走!”
“得嘞!谢谢铭哥!”小豪立刻眉开眼笑,仿佛打了个大胜仗。
陈秋铭转头问李一泽:“一泽,你呢?多留一天没关系吧?”
李一泽无所谓地耸耸肩:“我没事,假期很长。铭哥你在哪我在哪。”经过昨晚的深谈和今天的所见,他对陈秋铭的信任和依赖又深了一层。
“那好,”陈秋铭对小豪说,“今天就看你的安排了。你说,想去哪儿?”
小豪挠了挠头:“铭哥,今天不看我的,看你的!你说你想去哪,我们就陪你去哪!重温旧地也行,探索新景也行,都听你的!”
陈秋铭沉吟了片刻,目光望向窗外,似乎穿越了城市的高楼,看到了更远的地方。他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种明确的指向:“那就……去星九村看看吧。”
“星九村?”小豪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好!没问题!咱这就出发!”
半小时后,小豪的车子驶离市区,开上了通往郊县的公路。窗外的景色逐渐从繁华变为开阔,冬日的田野显得有些萧索,却也别有一番旷达之美。
车子驶入星九村村委会的小院。刚停稳,村委会里闻声走出来一位五十多岁、皮肤黝黑的干部,正是村里的谭主任。他一见从车上下来的陈秋铭,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惊喜的笑容,快步迎了上来。
“陈科长?!哎呀呀!真是您啊!您来了怎么也不提前打声招呼?我这啥也没准备!”谭主任双手紧紧握住陈秋铭的手,用力摇晃着,语气激动。
陈秋铭笑着抽出手:“谭主任,别这么叫了。我早就不在新州工作了,现在去龙城大学了,叫陈老师就行。”
“龙城大学?当老师了?”谭主任更是高兴,“好事!大好事!像您这样的好干部,早就应该高升了!去大学好,培养人才,比在我们这穷乡僻壤有出息!”
寒暄过后,陈秋铭关切地问:“谭主任,小屯那边……村民的饮水问题,后来彻底解决了吧?”
“解决了!彻底解决了!”谭主任连连点头,感慨万分,“多亏了您啊陈老师!那年您来检查,发现我们打的井三年不通水,当场发火,把乡里、村里、施工方的人都叫来,盯着他们整改!不到三天,清亮亮的自来水就通到每家每户了!现在村民们再也不用走几里山路去挑水吃了,家家户户都念您的好呢!都说您是真正给老百姓办事的好官!”
陈秋铭欣慰地点点头:“解决了就好,那我就放心了。走,去村小学看看。”
谭主任领着他们走向村子的另一头。曾经的村小学,如今校舍已经废弃,但院子里却立起了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冬日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
“这是……”陈秋铭看着这片光伏阵列。
“这就是光伏发电项目!”谭主任介绍道,“每年能给村集体创收差不多五万多块钱呢!”
“五万?”小豪插嘴道,“听起来不多啊。”
“哎,这位老板,您可别小看这五万块!”谭主任认真地说,“对我们这小村子来说,这就是一笔活钱!有了它,我们就有钱请人打扫卫生、清运垃圾、栽花种树,改善人居环境了!现在咱村里环境搞得可好了!冬天看着还差点意思,等夏天您再来,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美得很!好多原来搬去城里住的村民,现在都愿意回来了!”
陈秋铭看着这片将阳光转化为财富的光伏板,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小豪在一旁对李一泽低声道:“看见没?这村小学的地基,当年也是铭哥帮他们要回来的。原来被一个退休的老领导长期占着当仓库,村里想搞这个光伏项目,死活要不过来。铭哥那年来检查,知道了这个事,不到两天,就让那人乖乖把地方腾出来了。厉害吧?”
谭主任也听到了,连忙附和:“对对对!要不是陈科长当年雷厉风行,主持正义,这项目早就黄了,哪有现在这光景!”
陈秋铭摆摆手:“都是过去的事了,应该做的。”
拒绝了谭主任极力挽留吃饭的提议,三人继续上路。小豪按照陈秋铭的指引,将车开往一个叫太平屯的自然村。
车子在一条平整的水泥路上稳稳行驶。陈秋铭特意让车停下,他下车,用脚踩了踩坚实的路面,又望向路边整齐的排水沟,脸上露出满意和安心的神情。
正准备上车离开,一个骑着三轮车、载着农具路过的村民停了下来,盯着陈秋铭仔细看了几眼,突然惊喜地叫道:“哎!你不是…陈科长吗?!”
陈秋铭转过身,看着这位面容朴实、带着些风霜的村民,一时没认出来:“您是?”
“我是屯子里的张老大啊!”村民激动地跳下车,“您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我认得您!要是没有您,就没有我们屯子这条致富路啊!”
李一泽好奇地问:“这条路和陈老师有关系?”
“有大关系!”张老大声音洪亮,仿佛要让所有人都听见,“当年陈科长来村里检查工作,找我爹老张头谈话,问咱老百姓衣食住行有啥困难。我爹是个直性子,就说咱屯子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粮食运不出去,娃娃上学都难!陈科长一听,二话不说,当场就让我爹带路,亲自开车来咱屯子看那条烂泥路!”
他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看完路,陈科长立马就把交通局、发改局和乡里的领导全都叫到屯子里,就在路边开现场会!当场制订修路方案,要求限期开工!不到一个月,施工队就进来了!我当时还跟着出了好多天义务工呢!瞧瞧,现在这路,多好!又宽又平!就因为这条路,原来嫌我们交通不便、不愿意来的厂子也来了,乡亲们种的瓜果蔬菜也能运出去卖上好价钱了!大家都说,这就是我们的致富路啊!”
张老大热情地拉着陈秋铭往家里走:“走!陈科长,去我家坐坐!我爹天天念叨您呢!”
来到张家院子,张老大的父亲,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闻声迎了出来。一见到陈秋铭,老人激动得眼圈都红了,颤颤巍巍地握住陈秋铭的手,久久说不出话。半晌,他才转身进屋,拿出一个用相框精心裱起来的照片——照片上,正是当年陈秋铭蹲在田埂上,和老人亲切交谈的场景。
“陈科长……好干部啊……”老人声音哽咽,“看见您,真好,真好……”
陈秋铭扶着老人的胳膊,温和地说:“老人家,您保重身体。看见屯子好了,大家日子好了,我就放心了。”
再次婉拒了留饭的恳切邀请,陈秋铭的心情却愈发沉重而充实。小豪默默地开着车,按照陈秋铭的指示,驶向了第三个目的地——风洛村。
车子在一处略显偏僻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农家院前停下。陈秋铭深吸一口气,走下车。
刚进院子,一位头发花白、佝偻着背的老妇人闻声迎了出来。她看到陈秋铭,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激动地“啊啊”叫着,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是快步上前,一把紧紧抓住陈秋铭的手,眼泪瞬间就涌了出来,用力地摇晃着,用这种方式表达着积攒了多年的感激。
屋里的儿子听到动静,拄着拐杖,用最快的速度挪了出来。他一见陈秋铭,情绪更是激动,竟然扔掉拐杖,就要往下跪:“陈科长!恩人呐!”
陈秋铭眼疾手快,一把死死托住他的胳膊,将他扶稳:“小马!使不得!快起来!万万使不得!”
小马被扶起来,依然激动得浑身发抖,和母亲一起,将陈秋铭三人让进屋里。屋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异常整洁温暖。
陈秋铭仔细询问了小马和母亲的身体、生活情况,听到他们说“一切都好”,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一泽在一旁,看着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心中充满疑惑和震撼。小豪低声向他解释道:“当年我和铭哥来这个村检查,走访到小马家。他母亲是哑巴,本来没孩子,小马是她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弃婴,天生小儿麻痹,腿脚不好。就这样,哑巴母亲硬是把残疾儿子拉扯大,日子过得……唉。铭哥知道了情况,年年自己掏钱买米面油来看他们,后来还协调民政局,给老太太申请了长期补助,又在村里给小马找了个编筐的手艺活,联系企业收购,这才让他们娘俩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小马听到了,用力点头,眼中含泪:“是啊!陈科长,要不是您,我和我娘真不知道咋活下去……现在我能编筐挣钱了,我觉得自己不是废人,我能养活我娘了!”
陈秋铭拍拍他的肩膀:“这就好,靠自己的双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中午,小马母子执意要留饭,但他们家实在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只有自家烙的煎饼和地里种的大葱,还有一碗自家下的大酱。陈秋铭没有丝毫犹豫,拿起一张煎饼,抹上大酱,放上葱段,熟练地卷起来,大口咬了下去,连连称赞:“嗯!香!就是这个味儿!好久没吃到这么地道的煎饼了!”
小豪和李一泽也学着他的样子,卷起煎饼吃了起来。小马的母亲看着陈秋铭吃得香甜,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开心又朴实的笑容。
一天的行程结束,车子行驶在返回市区的路上。夕阳西下,给冬日的田野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李一泽坐在后座,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心中波涛汹涌。这一天,他仿佛跟着陈秋铭,踏过了一条由实打实的政绩和民心铺就的道路。他看到了一口井、一条路、一片光伏板、一个谋生的手艺,如何真切地改变了一个村庄、一群人的命运。他看到了基层百姓最朴素的感激,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他之前佩服陈秋铭,是因为他的学识、他的担当、他对学生的爱护。而此刻,他对陈秋铭的佩服,已经升华为一种敬仰。原来他们的陈老师,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曾是一位真正扎根泥土、造福一方的优秀干部!他有着如此伟大的人格和实干精神!
能做他的学生,何其有幸!李一泽望着前排陈秋铭的侧影,心中默默地想。这一刻,陈秋铭在他心中,不再只是一位老师,更是一座值得用一生去仰望和学习的丰碑。车窗外的夕阳,仿佛也为了映照这座丰碑,而显得格外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