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新州之行(五)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伊小塔字数:3294更新时间:25/09/14 04:42:13
    宏艳烧烤的烟火气渐渐散去,桌上的竹签和空酒瓶堆叠如山。陈秋铭和李一泽的谈话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的推心置腹,再到此刻的酒意微醺下的惺惺相惜,时间在杯盏交错和坦诚言语间飞速流逝。结束时,窗外夜色已深如墨染,街上的行人与车辆愈发稀少。

    两人互相搀扶着,脚步都有些虚浮,踉踉跄跄地走回陈秋铭下榻的酒店。幸好订的是个标准间,两张单人床正好解决了住宿问题。一进房间,李一泽似乎终于卸下了所有力气,甚至没来得及脱鞋,就直接面朝下倒在了靠门的那张床上,几乎是瞬间就陷入了深沉的睡眠,发出均匀而沉重的呼吸声。

    陈秋铭看着这个平日里冷峻不羁、此刻却毫无防备像个大男孩一样的学生,无奈地笑了笑。他帮李一泽脱掉鞋子,费力地把他身体摆正,盖好被子。做完这些,他自己也感到一阵强烈的疲惫和酒意上涌。

    他走进卫生间,用冷水狠狠地洗了几把脸。冰冷的水刺激着皮肤,让他混沌的大脑清醒了不少。他又烧了壶热水,泡了杯浓茶,靠在窗边慢慢地喝着。茶水的温热驱散了体内的一些酒精,望着窗外新州沉寂的夜景,他的思绪反而越来越清晰。

    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床上熟睡的李一泽。那张年轻却总带着一丝郁结的脸上,此刻在睡眠中显得平和了许多。陈秋铭看着他,仿佛真的看到了十多年前,那个刚刚从农村考上大学、踏入陌生城市的自己。

    一样的出身寒微,一样的靠着埋头苦读才挣脱了土地的束缚,成为家族乃至村子里凤毛麟角的大学生。那份光宗耀祖的背后,是初入繁华都市的格格不入与深藏心底的自卑。上大学时,他也曾像李一泽一样,用一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甚至略带叛逆的姿态来伪装自己,保护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

    只是,那时的自己,远没有李一泽幸运。他没有遇到一个像“陈秋铭”这样的老师,愿意去洞察他坚硬外壳下的柔软,愿意在深夜的烧烤摊与他平等对饮,听他诉说成长的创痛。他记得当时的辅导员,那位叫惠珍的阿姨,似乎更偏爱那些围着她说好话、帮她处理杂事、甚至帮她接送孩子的学生干部。而对于他这种沉默寡言、从不主动凑近、甚至显得有些孤僻的学生,惠珍阿姨几乎是视而不见,连一句多余的关心和询问都吝于给予。那种被忽视的感觉,曾让年轻的他更加封闭。

    想到这里,陈秋铭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过往的淡淡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他要成为自己当年未曾遇到的那种老师。

    窗外的夜色浓重,但他的睡意却已被茶水和思绪驱散。一种莫名的冲动让他想出去走走,独自再看看这座他生活了七年、承载了他无数挣扎与成长的城市。

    他轻轻带上房门,走进了新州深夜的怀抱。

    初冬的夜风带着沁人的凉意,吹在脸上格外清爽。街道空旷而安静,只有路灯尽职地洒下昏黄的光晕,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对这座城市的每一条主干道、每一个岔路口、甚至那些不起眼的小店都了如指掌。七年的时光,足以将陌生变为熟悉,甚至烙印成本能。某种程度上,他对新州的熟悉程度,远超过那个生他养他、却只待了不到二十年的林县老家。

    他曾觉得自己被困在这座城市里。这里的官场文化、人情世故、那种无形的压抑和倾轧,都曾让他感到窒息,拼命想要逃离。如今,他真的做到了,抽身离去,在龙城找到了另一片能喘息、能践行理念的天地。此刻走在这熟悉的街道上,他的步伐竟是前所未有的轻快,甚至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嚣张”和得意,像一个终于通关的游戏高手,以胜利者和俯瞰者的姿态,重新审视着这个曾经的“战场”。

    不知不觉间,他的脚步停在了一栋庄严肃穆的大楼前——新州市教育局。深夜里,大院的门紧锁着,办公楼一片漆黑,只有门口值班室的灯还亮着,显得格外冷清。陈秋铭仰头望着这栋熟悉的建筑,想起七年前刚被分配到这里时的自己,那个青涩、懵懂、带着一点书生意气和惶恐不安的年轻人,忍不住哑然失笑。

    他曾在这里的办公室待过近一年。处理文件、撰写报告、筹备会议、整理党务……那些文字和统筹工作对他而言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他内心深处厌恶的,是那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是那种需要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甚至带点“伺候”意味的人际往来。那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却充满了微妙潜规则的日常,让他感到无比的疲惫和厌倦。后来,一有机会调到侦查委员会,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离开了。

    思绪飘荡间,他的双脚仿佛有自己的意识,又将他带到了另一个更熟悉的地方——新州市侦查委员会。与教育局的一片漆黑不同,侦查委的大楼里,竟然还有好几个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在这深夜里显得格外醒目。

    陈秋铭的心微微一动,目光精准地找到了四楼那个熟悉的窗口。没错,那间办公室的灯也亮着。他曾在那间不足十五平米的办公室里,度过了整整六年的时光。那里不仅是他白天奋战的工作间,无数个夜晚,当整栋大楼陷入沉寂,那里又变成了他的临时卧室和书房。一张折叠床,一盏台灯,一箱箱卷宗,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攻坚克难的夜晚,品尝过孤独,也收获过成就感。

    如今,那间办公室想必已经换了新的主人,灯下坐着的大概是另一个充满干劲或同样被任务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他心中感慨,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个人而停留。

    他拿出手机,对着办公大楼拍了一张照片,然后登录了那个他许久不用的“黑音符”短视频账号,将照片发了出去,配文只有一句:【如果我还在这里,这深夜亮着的灯,必定也有我的一盏。】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怀念和淡淡的骄傲。

    他继续漫无目的地走着,来到了新州市中心最大的广场——九星广场。这个广场规模极大,气势恢宏,据说当年是按照不逊于天安门广场的标准设计的。广场两侧,矗立着两座极其现代化的庞大建筑——新州体育馆和新州音乐厅。流线型的屋顶,巨大的玻璃幕墙,在夜色和灯光的装点下,确实显得美轮美奂,气势磅礴。

    陈秋铭站在空旷的广场中央,望着这两座庞然大物,却不禁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意。记得当年他第一次来新州报到,路过这个广场时,就被这两座宏伟建筑深深震撼了,当时还天真地以为这个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如此先进,自己真是来对了地方。结果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对于新州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并不大的城市而言,根本没有足够多的高水平体育赛事和音乐会来支撑这两个巨型场馆的运营。一旦启用,巨额的维护费用就是个无底洞。所以它们从建成那天起,大部分时间就只是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如同两个华丽的摆设,沉默地诉说着决策的荒谬和资源的浪费。

    最后,他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酒店附近的老火车站广场。相比于新城区的冷清,这里反而还残留着一些人气,晚归的旅客,等候的出租车,零星的小摊贩。

    他站在广场的中心,静静看着眼前的景象,让记忆越发清晰。

    他想起了大学毕业那会儿的迷茫。同学们考研的考研,签约的签约,各自都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他自己,却对未来一片茫然,根本不知道路在何方。灰溜溜地回到家里,看到朋友圈里同学们晒录取通知书、晒新工作环境,他觉得无比刺眼,最后干脆把所有人都屏蔽了。甚至有些亲戚也在背后议论,说他大学真是白读了,连个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在家闲着。

    那段时间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之一。为了有点事做,也为了挣点钱,他甚至去了一家彩票店当打票员。工作本身很简单,就是把客人要买的号码敲进机器里。他能把号码打得又快又准,但老板还是对他不满意,觉得他不会来事儿,不会跟那些老彩民聊天扯话,拉拢不住客人。干了一段时间,他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就不干了。那段经历让他明白,自己真的不适合那种纯粹服务性、需要八面玲珑的工作。

    后来,在一位网友的劝说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也许是运气,也许是底子还在,他居然一次就考上了。然后,就像被命运的大手随意一推,他拿到了分配通知,来到了这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地方——新州。

    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上新州的土地,就是在这个老火车站。那时候还没有高铁,他坐着一辆慢悠悠的绿皮车,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对未来的忐忑不安,走出了这个出站口。那一刻,他怎么会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度过如此重要的七年?怎么会想到,七年后,他会以另一种身份,在深夜里重新站在这里,回首往事?

    他在想如果自己回到七年前,还会选择来这里吗。如果下一秒,七年前那个少年走出车站,自己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想到这里,陈秋铭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再次拿出手机,对着眼前这座略显陈旧却承载了无数人来来往往的火车站,拍下了一张照片。然后,他打开朋友圈,将照片发了出去,配上了一行文字:

    【我站在这里,想要等到七年前的我,但却怎么也等不来。原来他就是他,我下一秒便不再是我。】

    夜风拂过,带着远方的汽笛声,悠长而苍凉。他独自坐在长椅上,仿佛置身于时间河流的岸边,看着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隔岸相望,既熟悉,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