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寿杨之行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伊小塔字数:4455更新时间:25/09/13 00:23:35
天光初亮,魏次的城市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中都酒店十二层的客房内,陈秋铭早已起身。他静立在落地窗前,望着楼下渐渐苏醒的城市——早班公交开始运行,零星的行人裹紧外套匆匆走过,街角的早餐摊升腾起袅袅白雾。这里是龙城的卫星小城,也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节奏缓慢,却自有其生机。
黎晓知还在睡梦中,眉头微微蹙着,仿佛昨夜的家宴风波仍萦绕不去。她翻了个身,手下意识地探向床的左侧,摸索着期待中的温暖。当指尖触到的只有冰凉的床单时,她猛地惊醒,一下子坐起身来。
“秋铭!”她惊慌地喊道,声音里带着未散的睡意和突如其来的恐惧。
陈秋铭闻声立即从窗前转身:“怎么了?我在这儿。”
黎晓知赤着脚跳下床,扑进他怀里,紧紧抱住他的腰,脸埋在他胸前:“我以为你不要我了,我以为你趁我睡着走了呢……”她的声音闷在他的衬衫里,带着轻微的颤抖。
陈秋铭轻轻拍着她的背,能感觉到她心跳得厉害。“怎么会呢?”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我是轻易退缩的人吗?除非你说不要我,否则我是不会离开的。”
“我不会不要你的。”黎晓知仰起脸,眼中还带着未散的水汽,语气却异常坚决。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照亮了她眼中的不安与依赖。
陈秋铭低头在她额上印下一个轻吻:“好了,赶紧起来洗漱,然后吃饭吧。酒店早餐应该已经开始了。”
半小时后,两人来到酒店二层的自助餐厅。餐厅装修典雅,大面积使用暖色调,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烤面包的香气。已经有不少住客在取餐,餐具碰撞声和低语声交织成早晨特有的氛围。
他们分头去取食物。陈秋铭为黎晓知拿了她喜欢的煎蛋、培根和酸奶,又细心地挑了几块她爱吃的小西红柿;黎晓知则为陈秋铭取了小米粥、韭菜盒子和几样小菜——多年的相处让她熟知他的口味偏好。
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可以看到魏次的老城,灰墙黑瓦间偶尔穿插着几栋新建的高楼,新旧交融得有些突兀,却又莫名和谐。
“我好多年没来魏次了,”陈秋铭搅动着碗里的小米粥,若有所思,“上次来还是上大学的时候。”
黎晓知小口吃着煎蛋,接话道:“我也差不多。之前来魏次,总是被姐姐们叫来帮忙带孩子。”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我也不知道她们为什么这么排斥你……明明你那么好。”
陈秋铭放下勺子,目光温和地看着她:“太简单了,晓知。他们才不在乎你喜不喜欢谁呢。你妈妈和姐姐们觉得让你嫁给有钱人才是好的,至于你的几个姐夫——”他轻轻摇头,“估计只是想借着你攀高枝罢了。你跟了我这个穷小子,别说帮他们了,说不定将来还会和他们争家产呢。你嫁到豪门就不一样了。”
黎晓知急切地抓住他的手:“我才不稀罕什么豪门呢!那些煤老板的儿子,整天无所事事,就知道吃喝玩乐,我看着就烦。”
陈秋铭反握住她的手,拇指轻轻摩挲着她的掌心:“如果你的妈妈和姐姐们逼你一定要嫁入豪门呢?你会怎么办?”
黎晓知愣住了,眼神闪烁了几下,缓缓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餐巾。那一刻的犹豫虽然短暂,却足以让陈秋铭心中的某根弦轻轻颤动——他意识到,有些根深蒂固的家庭羁绊和期待,或许真的很难轻易改变。
“算了,不说这个了。”陈秋铭率先打破沉默,语气轻松起来,“难得来这里,不如到周边转一转。总是待在酒店里也太闷了。”
黎晓知抬起头,眼中重新泛起光彩:“去哪里呢?”
多年以来和陈秋铭的相处,黎晓知知道自己只要跟着陈秋铭就对了,和他在一起,自己不需要带脑子。
陈秋铭拿出手机查看地图:“我记得这里离寿杨不远,李天帛工作的地方。那地方虽然是个郊区,但听说风景不错,还保留着很多老建筑。”他说着,直接拨通了李天帛的电话,并打开了免提。
电话很快接通,传来李天帛爽朗的声音:“老哥!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老弟啊,我在魏次了,离寿杨不远,想去玩一玩,不知道李队长有没有时间接待啊?”陈秋铭笑着说。
李天帛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老哥,我早就说让你来了,你终于想起来了,快来,我正好尽地主之谊。”
陈秋铭挑眉看了看黎晓知,眼中带着惊喜:“那太好了!晓知也在我身边。”
“嫂子也在啊?那就更好了!正好我女朋友小赵也在,你们一起来吧,我带你们尝尝我们这里的特色美食!”李天帛的声音热情洋溢。
约定好见面地点后,陈秋铭挂了电话,看向黎晓知:“怎么样?去寿杨转转?”
黎晓知终于露出了今天的第一个笑容,点头道:“好啊,我也好久没出去走走了。”
吃过早餐,他们回房间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开车前往寿杨。一路上,北方的初冬景色在车窗外流转——田野已经收割完毕,裸露的土地上偶尔能看到几堆金色的秸秆;远山呈现出灰蓝色,山脊线条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路旁的白杨树叶子几乎落光,挺拔的枝干像一排排哨兵,守护着这条通往郊区的公路。
寿杨说是龙城的一个区,但是实际上并不与龙兴区、河东区这些主城区相连,隔着魏次才能通往龙城大学所在的志合区。寿杨区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城,这里比魏次小很多,但更显古朴。进入寿杨区中心,可以看到许多老式建筑,灰墙黑瓦,屋檐翘起,有着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街道不宽,但很干净,行人步伐悠闲,与主城区的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李天帛发来的定位是寿杨区中心的一家老字号餐馆——“清和园”。餐馆门面不大,但古色古香,黑底金字的匾额已经有些年头,门口挂着两个大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停好车,刚走到餐馆门口,就看到李天帛和一个年轻女孩迎了出来。李天帛穿着休闲夹克,眯着小眼睛,笑容一如既往地阳光。他身边的女孩个子不高,圆脸大眼睛,看起来温婉可人。
“老哥!嫂子!”李天帛大步上前,给了陈秋铭一个结实的拥抱,然后又向黎晓知礼貌地问好。
“天帛,好久不见!这位就是小赵吧?”陈秋铭笑着看向女孩。
李天帛连忙介绍:“对,我女朋友小赵,在区文化馆工作。小赵,这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陈秋铭老哥,还有黎晓知小姐。”
小赵落落大方地伸出手:“陈哥好,黎姐好,天帛经常提起你们,今天终于见到了。”
寒暄过后,他们走进餐馆。内部装修保持了传统风格,木质桌椅擦得发亮,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和书画作品,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檀香和食物香气混合的味道。
落座后,李天帛神秘地笑了笑:“老哥,今天请你尝一下我们寿杨的特色美食——头脑。”
陈秋铭闻言愣了一下,表情有些困惑:“头脑?是什么东西?人体器官我可不吃。”
李天帛哈哈大笑:“绝对和人体器官无关!是一种传统小吃!”
陈秋铭仍然皱眉:“动物的头脑我也不吃。”
这下连小赵都忍不住笑出声来:“陈哥,不是那个意思啦!‘头脑’是我们这儿一种特色美食的名字,跟脑袋没关系。”
说笑间,服务员已经端上来四个白瓷大碗。陈秋铭和黎晓知好奇地看去,只见碗里是乳白色的糊状物,用勺子轻轻一搅,能看到里面藏着切成小块的羊肉、山药和莲藕,香气独特而浓郁。
李天帛热情地介绍:“这就是寿杨‘头脑’,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用羊肉、山药、莲藕、黄芪、黄酒等原料,经过好几个小时慢火熬制而成的。营养丰富,冬天吃最合适,暖身又补气。”
陈秋铭和黎晓知相视一眼,小心翼翼地各舀了一勺送入口中。一种复杂而奇特的味道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酒的醇香、肉的鲜美、药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对于第一次尝试的人来说,确实需要些时间适应。
“怎么样?”李天帛期待地看着他们。
陈秋铭斟酌着用词:“嗯……很特别的味道,一言难尽。”
黎晓知也委婉地表示:“可能需要习惯一下。”
李天帛不以为意地笑起来:“正常正常!就跟北京豆汁儿一样,爱喝的爱得不得了,不爱喝的根本咽不下去。不过这东西可是我们寿杨的宝贝,老一辈人没有不喜欢的。”
他继续介绍道:“吃‘头脑’还有讲究呢,要配上一壶温热的黄酒,一碟腌韭菜,还有刚出炉的烧麦。”说着,服务员已经将这些配套的食物一一送上桌。
陈秋铭看着这一桌颇具仪式感的早餐,不禁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啊。”
尽管努力尝试,陈秋铭和黎晓知还是不太能接受“头脑”的特殊风味。小赵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悄悄示意服务员上了第二个招牌——铜火锅。
当冒着热气的铜火锅被端上桌时,陈秋铭眼睛一亮:“这个看起来不错!”
传统的紫铜火锅,中间烟囱里炭火正旺,周围汤锅中翻滚着浓郁的骨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式食材:手打肉丸、小酥肉、狮子头、烧肉、炸豆腐、粉条、白菜……层层叠叠,丰富多彩。
“铜火锅也是我们寿杨的特色,”李天帛一边帮大家调配料碗,一边介绍,“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暖和又热闹。”
这次的食物显然更合口味,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火锅,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火锅的蒸汽氤氲上升,在窗前结成细小的水珠,窗外是寿杨老街的景象,仿佛一幅活动的风俗画。
吃着聊着,话题自然转到了陈秋铭和李天帛的相识过程。
“说起来,我和天帛的认识还挺有意思的。”陈秋铭给黎晓知夹了一个肉丸,对小赵说,“那时候我在大学创办历史社团,天帛比我小三届,一入学就对这个社团特别感兴趣,主动来找我报名。”
李天帛接话道:“那时候老哥可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特立独行,很多人对他又敬又怕。我鼓起好大勇气才去找他呢!”
“结果一聊发现特别投缘,”陈秋铭回忆道,“天帛虽然比我小几岁,但对很多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都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先是线上交流,越聊越投机,后来我就把他拉到我和译阳、得民、广达的群里,大家慢慢就都成了好朋友。”
李天帛点头:“是啊,那时候我还在犹豫毕业后去哪里发展。老哥跟我说龙城是个大有可为的地方,最后我就考上了龙城寿杨区的城管,虽然是外郊区,但也是享受到了省城的待遇。”
黎晓知好奇地问:“城管工作辛苦吗?听说很多时候会不被理解。”
小赵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自豪:“天帛可是我们区里有名的‘温情城管’。他管理的商业街,商户们都和他处得跟亲人一样。上次王大爷家的招牌坏了,还是天帛帮忙联系修理的。”
陈秋铭赞赏地拍拍李天帛的肩膀:“我这老弟不一样,他很有温情的,对待小商小贩从来都是耐心引导。我们都是一样的人,都想要为民请命,没有大的能耐,但是有多少能耐就用多少。”
李天帛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哥过奖了。其实我就是觉得,执法不一定非要冷冰冰的。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很多矛盾就能化解了。就像老哥你当老师,不也是讲究‘因材施教’吗?”
话题又转到陈秋铭的教学工作上,他讲了几个班级里的趣事,引得大家笑声不断。黎晓知也逐渐放松下来,分享了她在钢琴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小赵则讲述了寿杨的一些民俗文化和小城故事。
四人边吃边聊,火锅添了两次汤,桌上的菜渐渐见底。窗外,阴云散去,阳光已经完全照亮了老街。
这顿午餐吃了近两个小时,最后在满足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李天帛坚持要尽地主之谊,陈秋铭也不再推辞。
走出餐馆,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身上,驱散了初冬的寒意。李天帛和小赵又带着他们在老街上走了一段,介绍了一些有特色的老建筑和小店。
分别时,李天帛握着陈秋铭的手说:“老哥,下次带上班里那些孩子一起来寿杨玩玩吧。虽然是小地方,但很有特色,我可以当导游。”
陈秋铭笑着答应:“一定!他们也该多出来走走,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回魏次的路上,黎晓知靠在车窗旁,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轻声说:“今天很开心,谢谢你带我来这里。”
陈秋铭单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握住她的手:“谢什么。看你心情好起来,我就放心了。”
车驶过一片田野,惊起一群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远方,在蓝天下划出自由的轨迹。黎晓知忽然说:“秋铭,不管家里怎么反对,我都想和你在一起。”
陈秋铭微微一愣,随即嘴角扬起温柔的弧度:“好,那我们就一起面对。”
车继续前行,载着两人驶向未来的路。或许仍有荆棘,但此刻的阳光足够温暖,给予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