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5户部来提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平行空间来客字数:4528更新时间:25/02/21 22:09:21
“户部打算怎么还上?”
张学颜提出挪用常盈库的银子,魏广德没表态,但开口询问道。
“这”
这下,张学颜犹豫起来。
实际上,明朝财政已经有类似后世预算的概念,通过以前几年各项税收的多寡估算来年情况,然后就有了总收入的数字。
至于支出也是类似,官员俸禄、大小工程等等的开销,也都是早有计划的。
现在这笔关于“船”的银子,其实已经算是冒出来的。
虽然或许未来数年会因此让朝廷获得高额收益,但这个谁也说不好。
所以,到现在只能是算作一笔支出。
而户部之后俩月肯定还有不少银子进账,但是这些银子都是早就规划了用途的。
短时间要挤出银子还回去,说实话,有难度。
“还不上?”
看到张学颜支支吾吾的样子,魏广德开口问道。
“魏阁老,今年户部银子的进项,都已经安排了出处,短时间内只能压缩其他支出才有可能挤出这笔银子。”
张学颜也不撒谎,直接就坦诚道。
户部没钱了。
魏广德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今年看样子如果不打破原来的预算,怕是要还钱得拖上半年时间,待下一年财政预算的时候把这笔银子补上。
忽然,“国债”这个词儿一下子闪现在魏广德的脑海里。
国债可以定向和不定向发行,比如针对太仆寺常盈库的借款,就可以理解为短期国债,还是定向国债,只不过从未谈过利息。
因为,即便是严嵩做首辅借用常盈库银子的时候,大多也就是借出来周转很短的时间,最长一般都不超过俩月。
如果超了,往往都是税银押解京城过程中耽误了。
当然,实际上这笔银子也是有其他用途的,只是被严嵩按照中轻重缓急进行了延后。
至于不定向,自然就是向社会进行发现债券。
不过大明朝有沈万三例子在,要发行有些难度。
不过,这个难度在魏广德看来也不大,他可以联络好商户承接。
几十万两银子的事儿,真不是什么大事儿,没难度。
只不过,光靠朝廷的信用怕是不行。
好在朝廷有官田,发行这个国债的话,用官田做抵押也是一样的。
朝廷手里,其实官田不少。
只不过这些官田大多不是直接租给百姓,而是包租给地方大士绅,由他们再转租。
这样,官田的使用权就和所有权进行剥离。
实际上乡绅之间很多买卖的田地,其中一部分就是这类没有所有权仅有使用权的交易。
“户部能够接受支付一定利息吗?”
这时候,魏广德突兀的就提问道。
“利息?”
张学颜听到这话,有些不敢置信的重复一句,就连一边的江治也是瞪大眼睛。
他们,显然都没有想到魏广德会这么问。
“看你的样子,户部短时间内还不上这笔银子,时间长了肯定要付利息才是。
户部和太仆寺常盈库签契约,约定还款时间,再付上一点利息,很合理。
如果只是短期借用,两个月内就能归还,自然就不需要这些。
朝廷发文书就是了,可户部两月内能还上这笔银子吗?”
现在大明朝廷还有常盈库存在,自然不需要向民间借贷。
魏广德可不会想着赚朝廷的钱就直接发国债,而且这种国债的利息也不会太高,肯定是按照朝廷对民间利息的规定减半,才有可能操作。
最关键的是,这个可以是一个开始,让户部向常盈库借银子,常盈库的银子也就有了价值,不再是死物,也能赚银子。
钱,还是在朝廷内部流通,只是从户部搬到常盈库。
这样操作下来,朝野反弹也就不会那么强烈。
没人从中渔利。
借钱付利息,大家其实也都能接受。
“如果今年预算不动,可能真得等到明年初才能补上。”
张学颜低头思索片刻才答道。
“这就对了,至少半年时间是吧。”
魏广德笑道,“给常盈库一分银子的利息就好。”
就这次的事儿,三十万两银子的借款,可能就是半年时间,还常盈库三十三万两银子,魏广德自认为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张学颜和江治倒是都没对魏广德的建议提出质疑,他们知道,户部把银子搬到常盈库那里,朝野反对声音不会很大,也合情合理。
只是,张学颜,甚至是他江治,还有内阁所有人,都会被朝野喷一顿。
是的,大明朝廷都要靠借贷度日了,肯定是户部没做好,工部浪费民脂民膏,内阁管理国家不行
“魏阁老,说实话,我进户部这段时间也对户部各项收支进行了详细了解。
如果按照往年正常开支的话,还有信心让户部有所结余。
虽然首辅和你都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但不少还都停留在初期,短时间内根本就看不到银子。”
听到张学颜这么说,魏广德微微点头。
现在大明朝廷的现状就是这样,别看张居正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增收最重要的利器——清丈田亩才刚刚开始。
魏广德想到把银元宝、碎银做成银币流通,从中朝廷可以获得一定制钱收入,这是实实在在进入户部的,但也就是弥补了之前的亏空,能够让朝廷有所结余。
可是,伴随着的就是,张居正、魏广德开始在辽东和西南搞事儿。
这些可都是花大钱的项目,特别是水师,那就更花钱。
好在还有工部在前面顶着,工部的钱花完了才找户部,还有一丝缓冲。
但最终,这笔银子还是会落到户部头上,工部的收入毕竟有限。
就算因此增加摊派,地方上也只能增加征税力度,这和张、魏二人为民减赋的想法背道而驰,内阁就很能通过。
魏广德不是初入官场,自然明白张学颜这话的意思。
不过他没接话,只是微微点头。
张学颜看魏广德不接话,也只能接续说道:“户部要想有结余,非得找到新的进项不可。”
张学颜也豁出去了,直接说出心中想法。
张居正只想让户部有结余,丰盈太仓,可是如果不能找到新财路,就他们花钱的手法,国库根本就存不下银子。
“户部有什么解决之道吗?”
这次,魏广德很直接开口,但是把问题抛给户部,让他们想办法,内阁也就只负责拍板。
张学颜抬头看了眼魏广德,似乎是被他不要脸惊到了。
就是你搞出来的事儿,如果没有辽东和西南的开支,两处可都能结余不少钱财。
但是问到解决办法,却把难题甩给户部.
张学颜看了眼魏广德,随即又低下头,可魏广德却盯着他。
他感觉张学颜或许有想法,只是不想由自己提出来。
先逼一逼,或许他自己就说了。
果然,沉默半晌后,张学颜似乎鼓起勇气开口说道:“我曾听首辅大人提过,魏阁老有通过牙行征收货物商税的打算。”
旁边的江治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事儿,有些惊讶,但只是看看魏广德,见他摇头,于是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听着,做好一个旁观者。
“确实,现在地方牙行有收取牙税,我也有过加强此法施行,为朝廷增加商税,其中一部分留给地方,一部份上缴朝廷。”
魏广德开口道。
明朝中期由于宝钞贬值导致课税司人事经费不足江南地区的课税司也因此被大量裁并,课税司征收商税的任务开始由熟悉当地商业状况的牙商负责征收,牙商的商税征收业务自此开始。
嘉靖年间地方官府对商税的征收进行了改革,商税开始以“门摊科派”的形式由“牙商”和“坐商”平摊税额。
牙商对商税征收的形式也变为按年承包商税,按季度以“包纳税银”的形式将商税上交官府。
不过因为明初对商税税率定的极低,所以各地分配商税都很少,也就没有纳入赋税,而是作为地方收入,牙行的税银直接入地方官府支配。
可魏广德知道,商税其实才是为了财政收入的大头。
现在的大明工商业,早已经不是明初可比。
如果能顺利通过贸易环节,也就是在牙行这个环节收取足额商税,大明的财政收入必定暴增。
但是,要采取此策,首先就得把原来的制度改改,把这部分收益流到朝廷来,而不是按照现在的制度,依旧由地方所得。
此前,朝廷能得到的,也只有钞关的收入,但那更多是通行费,其实算不得商税。
魏广德有后世的印象,后世的税务部门收入,一般都是包含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消费环节等多个环节征税。
不过那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工商业空前繁荣的时候。
现在这个时代的生产力,魏广德自认为很难复制原来的那套征税模式。
甚至,就算提出来反对之声也会很大。
毕竟祖制对商税有限制,只能一点点改动。
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魏广德都不大打算征税,但是通过流通环节,似乎就是最容易操作的一项。
只需要调整牙行就行,而且也有先例,比如胡宗宪搞的厘金,其实就是在商品流通环节征收商税。
“你当时和首辅大人是怎么商议的?”
不经意间,魏广德就问道。
显然,自己当初和张居正商议此事后,张居正也是上了心的,私下里和他们一派的官员有过商议。
现在,魏广德就是想知道,他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当时觉得此事挺大,受限于祖制实在难以施行。
不过真接手户部一摊子事儿后才知道,若是不为朝廷增加新的财路,户部财政会一直受限于此,丰盈国库也只是虚妄。”
张学颜郑重开口说道。
闻此言,魏广德微微点点头。
显然,当时张学颜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认为有违祖制,故而不可行。
可是了解大明朝朝廷财政情况以后,他的态度有所变化,认为应该进行改革,增加商税的征收,补充日渐枯竭的财政。
“牙商的征税承包业务必须要改,户部熟悉此行业务,特别是牙商这块,其实本就是户部原来的差事儿。
张尚书,回去以后你就按照此想法,招属下商议。
户部有了计较,再写成奏疏报上来就是了。”
魏广德很鸡贼的把事儿推给户部去做,也由他们上奏。
“其实,内阁和都察院早就关注到因为分派牙商征税承包中存在的官商勾结问题。
只是因为这部分收入都是地方上的,所以也只能指示地方按察司介入调查,但是结果一直都不是很好。”
关于牙行和牙行收入的税银,其实在高拱那时候就有过关注。
毕竟,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是高拱坚持的手段。
地方官员通过把权利承包给牙商,从中谋利自然被高拱看在眼里。
只是这些事儿下派到地方各省按察使司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牙商会向地方官府行贿,自然也不会忘记按察使司这样的要害衙门。
大家都有进项,朝廷又没有点名,自然就毫无进展。
他其实也是回朝后翻看高拱时期留下的文档才知道此事,也开始对牙商这个行业进行关注,进而发现通过牙商这个中间环节,似乎可以完成商税的征缴。
可惜的是,张居正那两年急于撇清和高拱的联系,此事被废置。
毕竟继续执行,若是强推,大家记恨的还是张居正,而最终得利的却是高拱。
张居正那两年,推翻高拱的策略可是不少,也就不差这一件了。
内阁不说,但六部可以再提。
将牙税纳入赋税,由朝廷收取,增加户部收入,自然好说。
“若是此事能够在今年推行,则常盈库的银子就有出落了。”
倒是张学颜接话道。
通过张学颜的表态,魏广德其实多少有些猜测,那就是张居正倾向于征收这笔银子,张学颜当时态度消极。
否则,如果张居正都反对,他又如何提及此事。
“户部先准备着,下月首辅就能回朝,到时候有了呈文,我们内阁自会商议一番给出答案。
不过户部商议此策时,务必严格保密,我会让锦衣卫也关注此事。”
事儿是内廷办灯会引起的,但责任却不能落到内廷,还是得在朝廷里解决。
加税,无疑是解决财政难题的办法。
“唉,就怕这税加了,可朝廷的开支也多了。”
张学颜却是叹气道,丝毫没有增加财政收入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