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落伍的装甲战术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平海字数:2211更新时间:25/02/21 19:53:05
    春雨绵绵。

    邯郸战车兵学院的铸铁大门敞开着,淅淅沥沥的水滴从顶上顺着滑到最下,四周的围墙上写着“砺兵精械”四个大字。

    商克打着伞、拎着公文包穿过门岗,披着雨衣的哨兵向他扶抢行礼,执勤军官则向前两步迎了上来。

    “是来报道的吧?”他指着右前方说道:“登记处在那栋楼。”

    搞定资金问题以后,商克便直接来了邯郸进修。

    前来报道的军官人数还不少,一眼看过去有二三十人正在排队。

    报道流程不值一提,核对身份登记之后便是分配宿舍和领取教材。

    宿舍在校区西边,是低矮的三层红砖小楼,总共有六七幢。

    心情愉悦的商克一路寻找着来到了二楼走廊尽头,找对寝室后便直接推开了门,门合页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一张双层铁架床、两张宽桌、两把椅子,地面铺有防滑瓷砖,天花板上挂着大号电风扇,阳台旁边是配套的厕所。

    还不错,这样的条件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商克把公文包往桌上一放,四处张望。

    哗啦哗啦的冲水声响起,厕所门开了,一个戴着眼镜的消瘦青年一边低头系皮带一边走了出来。

    “哦?室友终于来了?”他抬头看向商克,点头道:“自我介绍一下,在下许仲,工六旅通信参谋,你呢?”

    后者微微一笑道:“我啊,商克,原来是机动一师宪兵连的。”

    许仲注意到商某人常服上佩戴的边境卫士勋章,好奇地问道:“有实力啊兄弟,啥时候拿的,跟毛子干的?”

    “就前不久,夷播海那边。”

    “啊?巧了巧了,搁这都能遇到亲历的人。”

    上次的越境行动不是什么秘密,公众尚且知晓,国防军内部那就更不用说了。

    许仲原先是独立第6工兵旅的通信参谋,少校,这支部队不属于常备军,缺编50%以上。

    报道当天其实无事可做,二人没聊几句就熟络了,从交谈中商克发现许仲这家伙就是标准的大神做题家,参谋业务水平可谓相当高,毕竟能被挑选来这儿进修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碌碌之辈。

    邯郸战车兵学院始建于三〇年,校龄可以说非常年轻,但这是大统制联邦国防军装甲部队建设走向正规化的关键一步。

    前年开始,战车兵学院进行了调整,重新分设初级科和高级科,初级科旨在培养排连级军官,高级科旨在培养营团级军官。

    对于零基础的军校生来说,普通班的学制是两年半。

    不过,为了多快好省的扩充军官数量,总司令部军训署批准各所军校开设短训班,挑选有经验的现役军官进修,短训班的学制大幅度精简压缩,实际周期为十个月。

    几天之后。

    教材和开学第一课就很让人无语。

    大统制联邦国防军装甲部队的条令和思想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地步,不夸张的说,也就比欧战时期完善一点。

    教授的回答颇为无奈——目前陆军上层对装甲部队的运用方式分为两大流派,难分胜负,教材在敲定之前自然无法更新。

    “老师!等等!”

    等下课以后商克找到了教授,向他索要两大流派的战术草案。

    这种粗糙不完善的东西没什么可藏着掖着的,况且本来就会作为以后讨论课的内容,因此商克很顺利的就拿到了一本小册子。

    他发现本国陆军争执不下的两个流派其实就是步兵战车派和骑兵战车派。

    前者将坦克视作可以移动的火力点,坚持步兵至上,主张让坦克作为步兵部队进攻时的支援兵器。

    后者将坦克视作具备强大攻击力的机动力量,因而是骑兵的上位替代,主张让坦克集群寻机突袭薄弱之处。

    商克返回宿舍后仔细看完了小册子,评价道:“非常好,全错。”

    不论是步兵战车流派还是骑兵战车流派,坦克的设计思路和运用思路都会逐渐向历史上大战初期的苏军和法军那样演化。

    集中运用快速骑兵坦克(BT-7或索玛S-35),缺乏步兵配合,即使达成突破也无法巩固成果。

    分散运用慢速步兵坦克(T-35或雷诺R-35),缺乏机动性,遇到积极主动的敌人就会焦头烂额。

    只能说不愧是新生兵种,探索阶段想找对门路真不容易。

    原位面历史上,大战初期这么多列强只有德军选对了发展路线。

    装甲部队的运用方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后世网络上最喜欢争论的军事常识之一,时常与闪电战一起被神话,让人云里雾里。

    然而,其实质根本没有那么玄乎,一切围绕两大核心就是正确的思路。

    第一条原则:坦克拥有无与伦比的突破能力,地位超然,但没有步兵部队配合的坦克部队是脆弱的。

    第二条原则:集中运用坦克进攻时,其它兵种应该优先配合坦克部队。

    凡事要抓主要矛盾,只要依照两大原则发展下去,成果肯定八九不离十。

    既然坦克要跟步兵配合作战才能发挥最大威力,那么怎样让步兵跟上坦克?

    最佳解决办法是让步兵乘车走,乘坐卡车和装甲运兵车,如此便进行了摩托化和机械化。当然还有一种凑合的办法,就是让步兵外挂搭乘在坦克上。

    如此继续发展下去,侦察兵、工兵、炮兵也会自然而然的进行机械化,出现装甲侦察车、装甲架桥车、自行榴弹炮、自行高射炮等等。

    大方向对了,后续偏也偏不到哪去。

    在〈坦克!前进!〉一书中曾记载道:「尽管投入了三百辆坦克,但攻击失败了,己方损失相当惨重,缺乏掷弹兵造成了痛苦的恶果。」

    装甲兵的强弱决定一支军队的上限,而步兵的强弱则决定一支军队的下限。

    意识到情况不容乐观,商克决定自己来当引路人,争取在短训班就读期间撰写正确的装甲部队建设思路。

    在思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趣事。

    不知道这个位面的德国人还会不会像历史上一样选对思路,曼不群、古不帅、隆不在、莫不攻现在正在做什么?

    还有德国人的老冤家俄国人,因为与原位面大相径庭,军官团肯定也截然不同,三驾马车还会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