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兵贵神速,刘封夜袭江津口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神纹本神字数:3747更新时间:25/02/21 18:56:01
    吴兵本就因势孤力穷而惊惧失措。

    此时被刘封的狂态震慑,连最后一丝的抵抗意志也跑光了。

    沉闷的兵器掉落声响起,山坡上的吴兵纷纷扔下了手中的武器跪地请降。

    从眩晕状态缓过来的潘璋想要再挣扎反抗,却被田忠死死按住,田七则是直接割了潘璋的战袍卷成布绳。

    几个呼吸间,潘璋就被缚紧。

    “刘封,可速杀我!”

    潘璋怒目圆瞪,厉喝求死,虽然潘璋性贪好杀,但对孙权却是极为忠诚,即便被刘封生擒了也不愿跪地乞降。

    若是江陵还在,刘封会一刀砍了潘璋全其忠名。

    如今江陵尚在孙权手中,一个活的潘璋比死的潘璋更有价值,刘封自然不会让潘璋如愿。

    “堵上他的嘴,严加看管。”

    刘封没有跟潘璋废言,一面派人打扫战场,一面派人去山内寻白寿。

    去的人刚走到山口,探得战事结束的白寿也正好引人来寻刘封。

    看着堆积的粮草,白寿的两眼直放光:若能运回山中,又能一日吃三顿了。

    白寿凑近刘封,厚着脸皮的向刘封请命:“将军,这一战我也没帮上什么忙,我观这粮草和俘虏,将军定也不方便带走。末将不才,愿为将军暂时看管。”

    白勇低着头,虽然是白寿的亲儿子,但白勇依旧受不了白寿的厚颜和无耻。

    口称“暂时看管”,进了口袋的还能再拿出去?

    不就是想要这批粮草吗?顺带还连推车的人力都省了!

    刘封笑了笑,看破不点破。

    当初若无白寿冒险入江陵城,也不能骗吕蒙分兵去取临沮,更不能在今日生擒潘璋。

    即便白寿不说,刘封也正有此意。

    刘封带兵在外,大寨随时都有被孙权强攻的风险,带上粮草和俘虏,刘封的行军速度就会受到极大的拖累。

    兵贵神速。

    眼下局势紧张,刘封必须争分夺秒,不敢有半分的懈怠和侥幸。

    白寿主动提出来,倒也省了事。

    “这次幸有白校尉相助,我才能生擒潘璋。粮草我只取返回所需,同时我会带走俘虏中的校尉军侯屯长和全部旗号,衣甲武器我可以分你一半,你回去改下制式分给众义兵。”

    刘封言简意赅的分配了物资,听得白寿大喜:将军出手如此大方,不枉我在潘璋面前装了多日的孙子,大赚啊!

    高兴之余。

    白寿也没忘记正事,取出怀中书信递给刘封:“将军,这是妹夫让我转交给你的,妹夫说,或可对将军夺江陵有所帮助。”

    刘封拆开信快速一扫。

    信的内容大意就是:观孙权在江东,时常劫掠山人为奴,武陵和零陵多有山人出没,或可以恩义笼络。

    刘封目光微凛。

    襄阳马氏族人,在拉拢蛮、夷等族上颇有一套。

    且不说马玉跟荆山的夷人相处融洽,史载马良也替刘备拉拢了武陵郡沙摩柯等蛮人。

    即便是眼高手低的马谡最开始也是被刘备派去当越嶲太守安抚南蛮的,在诸葛亮定南中时马谡也提出了对南蛮应用攻心之计。

    将信收在怀中,刘封道:“白校尉回去后,可替我向叔平致谢。”

    就在这时。

    白寿小心翼翼的扫了一眼左右,凑近低声:“将军,素姬在山中对你可是想念得紧。当初将军怕牵累我的族人而不愿纳素姬,如今我助将军擒了潘璋,也算跟将军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不知将军对素姬嘿嘿。”

    刘封这次没有再推诿:“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夺回江陵指日可待,白校尉可尽管宽心,我既有许诺,就不会毁诺。”

    江陵什么时候能夺回,刘封其实并不能预料。

    故意给白寿说“夺回江陵指日可待”是为了安白寿的心,也是为了安荆山数千家山人的心。

    虽说有违最初不愿牵累荆山各族的初衷,但此一时彼一时。

    彼时刘封也只想着救下关羽,自然不愿将荆山各族拉入跟孙权的争斗漩涡。

    此时局势不同,刘封不仅要救关羽还要夺回江陵,荆山各族又有意依附,刘封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助力。

    安其心,方可用其力。

    白寿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心中更喜,拍着胸口保证:“有将军这话,我就放心了。将军放心,今后有我白寿在的荆山各族,都会唯将军之命是从。”

    将粮食衣甲旗号武器分好后,刘封便率众返回。

    幸运的是。

    直到刘封返回大寨,孙权都未曾派兵出城。

    显然。

    孙权在全琮兵败后就放弃了跟刘封出城正面作战的心思,准备固守江陵城和江津口来耗尽刘封的粮草。

    大寨。

    董恢将最近的军情逐一向刘封汇报。

    除了江陵城外的军情外,董恢还提到了陆口的关羽:“君侯前日派人来信称,陆口的孙皎和蒋钦闭寨不出,难以速破,无法分兵支援将军。”

    “如今军粮日渐短缺,孙权在江陵和陆口又都选择了固守,若无良策应对,待得军粮耗尽,我军必败啊。”

    董恢忧心忡忡。

    孙权在江陵固守就算了,陆口竟然也选择了固守,兵马若无粮草支撑,再悍勇也得粮尽溃败。

    见状。

    刘封只是淡淡笑了笑,取来刀笔,提笔撰信:

    【君侯亲启:

    我本长沙一稚儿,虽为罗侯子孙,但侯门衰败早已不复祖上荣耀。

    蒙父王以父子相待,养我经年,授我武艺兵法,教我读书为人,让我得以知名于世。

    我虽为养子,但绝不会负父王恩义,绝不会坠父王英名。

    古人云: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若不能为父王夺回江陵,我有死而已。

    假使君侯闻我兵败,可速走汉水入房陵,保三郡以及众战船,以待父王大军。

    我可亡,三郡和众战船绝不可有失。

    若有失,父王将会永失荆州,东不能制孙权,北不能讨曹贼,我亦不能瞑目也。】

    随后。

    刘封将信交给董恢:“休绪,你亲自走一趟,替我将此信送与君侯。”

    董恢一愣:“只是送信,何必我亲自去?”

    刘封示意董恢看信中内容:“此信交与旁人,我不放心,休绪博闻强识,即便此信不小心遗失了也能记住个中内容。”

    董恢扫了一眼内容,面色大变:“将军以为我是贪生惧死之辈吗?我虽然武勇不如将军,但论胆色也不比将军差!”

    见董恢语气激动,刘封向董恢行了一礼:“我并非是在小觑休绪,而是此信至关重要。”

    “若我能夺回江陵,一切安好;若我不能夺回江陵,三郡和君侯的水军将会是父王来日夺回荆州的关键。”

    “休绪,你要以大局为重。”

    董恢哼道:“什么大局为重?我只知道我若是离开,就是在畏死而逃。”

    刘封轻笑:“只是送个信,往返也用不了几日,休绪若是气不过,也可以再回来啊。”

    董恢顿时语噎。

    虽然刘封说得有道理,但江陵到陆口若是不走水路且要保证安全,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往返的。

    只是刘封都这般说了,董恢也寻不到反驳的理由。

    最后。

    董恢只能忿忿的接下了送信的任务,道:“我肯定会回来的!”

    刘封大笑:“休绪乃是君子,我自然是相信休绪的。”

    待得董恢离开。

    刘封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凝滞。

    特意让董恢给关羽送信,刘封并非如表面上“大局为重”这么简单的理由,假使刘封穷尽了智力也未能夺回江陵,这封信的存在会影响刘封今后在刘备阵营的地位。

    甩掉脑海中杂乱的思绪,刘封又召来了李平、方月、潘风、俞射、穆舜、寇安国六人。

    “今夜我要亲自偷袭江津口,李平和寇安国留下守营,方月、潘风、俞射和穆舜,你四人点上三千生力军,随我同往。”刘封言简意赅的下达了军令。

    李平吃了一惊:“将军讨伐潘璋刚回,往来疲惫,不先休憩一日吗?”

    刘封肃声:“兵贵神速。最迟明日,潘璋的溃兵就会逃回江陵城,若有跑得快的,孙权今夜就会得知潘璋兵败。”

    “孙权如今固守城池和津口,欲令我粮尽兵溃,若闻潘璋兵败,必会防备我再袭江津口。”

    “想奇袭江津口,只能今夜前往。”

    李平沉声道:“既如此,今夜我与将军同去。”

    寇安国也请命道:“我亦愿与将军同去。”

    刘封摇头:“我带去讨伐潘璋的兵马来回疲惫,难以守寨,若你二人也随我同去,大寨恐会有失。我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

    当即。

    刘封让方月四军侯挑选了三千生力军,又换上吴兵制式的衣甲旗号武器。

    刘封则是穿上了潘璋的衣甲,令田忠扛上了潘璋的将旗。

    待到天黑。

    刘封就带着三千伪装成了吴兵的生力军向江津口潜行。

    江津口如今的主将是韩当。

    自刘封偷袭了一次江津口后,孙权就对江津口加强了戒备,让最有经验的韩当来镇守江津口。

    韩当的确也是尽职尽责。

    每夜都会亲自带队巡视江津口,且每日黄昏会在江津口外部署了大量的障碍,次日一早再将障碍移开。

    对此。

    麾下众军校有不少怨言,认为韩当谨慎过头了。

    韩当却是不觉得麻烦,若不是埋了鹿角不好清理又会影响粮食周转,韩当甚至都想在江津口外埋下层层鹿角了。

    “噼啪”一声响。

    韩当一鞭子抽向一个蹲在火盆前烤火的值夜军士,喝道:“谁允许你怠慢执勤的?”

    军士挨了一鞭子,又惧又怕,又感觉眼皮子直打架,求饶道:“将军,夜晚天寒,实在是受不了。”

    韩当压根不听军士解释,喝令左右:“拉下去,军法处置,此处再换个人来。”

    严苛的军令,让众军士敢怒不敢言,左右军校也不敢劝。

    一直巡视到子时,韩当才返回营帐中烤火。

    暖和了手脚后,韩当卸了衣甲钻进被窝,不多时就响起了呼噜声。

    而在江津口外。

    刘封悄然引兵到来。

    由于刘封在接近江津口时熄灭了大部分的火把,只让军士扶着前方袍泽的兵器向江津口徐徐推进,故而未被江津口执勤的吴兵提前觉察。

    看着忽然出现的兵马,最前方执勤的吴兵吓了一跳,连忙举起手中的长矛喝道:“尔等何人?”

    刘封冷哼一声。

    田七则是骂道:“瞎了你的狗眼,连潘将军都不认识了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