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料敌机先,刘封运筹帷幄中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神纹本神字数:3773更新时间:25/02/21 18:56:01
    刘封移寨入山林结硬寨的消息,在大雾一散后就传入了全琮的耳中。

    全琮对刘封更鄙夷了。

    以全琮的视角:刘封虽有汉中王之子的名头,但用兵却是平庸,全琮不仅识破了刘封的示弱计,还识破了刘封的伏兵计,更是吓得刘封一大早就移寨入山林。

    更令全琮高兴的是:昨夜一战立威,军中将校的眼神都变了。

    刚被任命为两万大军的主将时,军中将校私下质疑全琮的人不少。

    全琮虽然名声在外,但并非以智勇扬名。

    对军中将校而言:全琮是否是个乐善好施的道德君子不重要,智勇兼备能打胜仗更重要。

    昨夜一战。

    全琮的调遣虽然如教科书式一般平平无奇,但成功的识破了刘封的示弱计、伏兵计,全琮向众将校证明了自己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俗士。

    懂兵法、谙军务,又是孙权面前的红人。

    还质疑?

    前程还要不要?

    就连被全琮故意留在营中的徐盛和马忠,在得知昨夜的具体战事后都对全琮的态度也有了逆转。

    韩当看向全琮的眼神同样有欣慰。

    名为压阵,实际上韩当就是来给全琮当保姆的。

    显然。

    孙权也怕全琮无能累死这两万兵马。

    想到全琮昨日论兵以及昨夜的调遣,韩当对孙权的识人之能更钦佩了:吕蒙虽然病危,但江东英才不绝,只要再历练几阵,全琮就能顶替吕蒙成为至尊的顶梁柱。

    全琮很享受众将校那一脸钦佩外加讨好的目光。

    待享受够了,全琮这才昂首而道:

    “刘封小儿,不过是凭着刘备养子的身份侥幸立了些功劳,竟就被人吹成了刘备麾下年轻一辈的翘楚,真是可笑。”

    “昨夜一战,我已知刘封小儿的虚实,今日应当趁着其立寨未稳,再攻其寨,将其生擒活捉献与至尊。“

    “不知诸君,谁愿为先锋?”

    全琮此刻自信心爆棚。

    帐中众将校听到又能立功了,尽皆喜上眉梢。

    丁奉抢先出列,请命道:“昨日某为前部,有好几个儿郎中了刘封小儿的陷阱至今未归,今日某要为儿郎们报仇雪恨,这先锋谁也不要跟我抢!”

    丁奉气势强悍,一双虎眼往左右猛瞪,仿佛谁要抢先锋就要跟谁拼命似的。

    全琮见状,壮言道:“丁校尉骁勇,我当勉励之,就以丁校尉为先锋,引三千兵马攻打刘封小儿的营寨南门。”

    丁奉大喜:“末将定不负将军所托!”

    全琮大笑起身,又令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既要攻寨,理当全力施为。”

    “徐盛、马忠听令,你二人各引三千兵马伏于丁校尉之后,待刘封小儿与丁校尉酣战之时,左右迂回攻其营寨的东门和西门,定可让其措手不及。”

    徐盛和马忠昨夜没能分到功劳,今日自然不敢再有怠慢,纷纷抱拳领命。

    全琮看向韩当:“老将军,你昨夜辛苦,劳烦今日引五千兵马留守大营,以防意外。”

    韩当本想让全琮换个人留守大营,又见众将校都是跃跃欲试,不忍坏了众将校的士气,犹豫片刻后就接了军令。

    全琮扫了一眼帐内士气高昂的众将校,大笑道:“其余将校,皆与我同绕刘封后方,多带绊马索,我料其守不住大寨定会走后门率骑逃跑,我当与诸君共享擒将夺旗之功!”

    众将校大喜,纷纷欢喜高呼,仿佛刘封败局已定似的。

    丁奉引兵先至。

    中气十足的声音,在刘封的营门前高呼:“吴侯麾下校尉丁奉在此,刘封小儿,可敢出寨与我一战!”

    听得丁奉那带人身攻击的搦战声,驻守在南门的军侯俞射嘲讽道:“哼!区区一校尉,竟也敢大言不惭搦战汉中王之子、大汉的副军将军。我乃副军将军麾下军侯俞射,你若有胆,就来攻寨,若是无胆,速速离去。”

    丁奉大怒:“区区一介军侯,也敢在某面前猖狂,今日定将你斩杀!”

    作为江东少有的悍将,丁奉自幼就以骁勇扬名,尤其喜欢身先士卒。

    虽然有三千兵马在手,但丁奉依旧选择了披甲冲在前。

    刘封麾下四军侯都是以骁勇而被刘封赏识,俞射也不例外。

    相较于丁奉的身先士卒,俞射并未鲁莽的去跟丁奉硬碰硬,而是喝令军士“放箭!”

    平原战有平原战的打法,山地战有山地战的打法,守城有守城的打法,守寨也有守寨的打法。

    锋利的箭矢抛射而出。

    冲在最前的吴兵或是低头躲避或是以刀拨箭,而倒霉的吴兵直接被利箭贯穿。

    不是人人都有如丁奉一般的厚甲。

    即便有,也未必有气力可以穿戴厚甲攻寨。

    大部分的吴兵,依旧是普通的皮甲。

    相应的。

    也不是人人都是神箭手,可以发箭必中且能入木三分。

    一方射箭,一方避箭。

    能否压制,得看双方的差距。

    几轮箭后,战场的优劣变得明显。

    吴兵,被压制了!

    就连披着重甲的丁奉,都被逼退。

    丁奉不知到的是。在探得丁奉来袭前,刘封就分了一半汉中带来的嫡系精锐给俞射。

    丁奉面对的不是最弱的秭归兵,也不是关羽练的荆州军,而是跟着刘封打了入川之战和汉中之战两场大战,养了七八年的战场老卒。

    这些老卒战场经验极其丰富,虽然不能做到箭无虚发入木三分,但却深谙压制之道。

    在刘封看来,吴兵的第一波的进攻,必是吴兵中最骁勇的,必须用最狠的方式反击。

    将第一波的吴兵压制住了,其余的吴兵或多或少都会丢士气。

    看着被逼退的丁奉,俞射的嘲讽声在山林中响起:“丁奉,你竟也能当校尉?你若在副军将军麾下,充其量也就能当一伍长。”

    丁奉气得脸红脖子粗,忿忿一拳砸在地上:“竟被一个小小的军侯嘲讽,实是可恨!”

    嘲讽归嘲讽。

    俞射并未因此而大意。

    虽然丁奉被逼退了,但丁奉的攻势并不弱!

    幸有刘封分了一半汉中带来的精锐,否则俞射只拿没怎么出过新手村的秭归兵来守寨,估计这会儿都被丁奉突破了防守了。

    营内。

    刘封静坐帅帐。

    不时会有军卒入内,向刘封汇报最新的战况。

    牙门将李平引三千兵去偷袭江津口后,刘封就收缩了防线,令方月、潘风、俞射和穆舜四军侯各引五百兵分守四门。

    校尉寇安国引了五百锐士四门巡视战况,校尉李辅则引了五百兵多带旌旗离营三里潜伏,其余兵马则是在营中养精蓄锐。

    虽说兵力不如全琮,但刘封并不担心。

    吴兵的战斗力,刘封已经领教过几次了。

    不论是昔日拿着五十骑遛狗,还是在江边箭射徐盛,亦或者是昨夜跟全琮教科书式的攻防演练,都加深了刘封对吴兵战斗力的了解。

    没有打过就没有发言权。

    在没打之前,刘封只是听闻吴兵的陆战水平拉跨;在打了后,刘封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并非是吴兵不能打。

    而是吴兵的军制和奖惩有严重问题。

    昔日孙坚在时,麾下吴兵能跟悍勇的西凉兵打。

    昔日孙策在时,麾下吴兵亦能纵横江南。

    结果到了孙权手中,麾下吴兵就变得欺软怕硬了。

    这不是兵的问题,是孙权的问题。

    本质在于,孙权并未制定出合理的军制和奖惩,以至于吴兵将校大部分都只想保存实力。

    用游戏术语就是:上的时候不敢上,看到队友残血就观望,抢人头的时候又贼猛,抢了人头又满血跑路。

    就譬如逍遥津一战,陈武战死、凌统打光部曲,结果跟着孙权一同跑路的谷利被拜为都亭侯,凌统只得了个偏将军还是因为原来的偏将军陈武战死了,这哥俩不论活的死的都没能混上一个侯,反而让个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谷利当了都亭侯。

    这简直就是对战死的陈武和打光部曲的凌统,赤果果的嘲讽。

    也就老实人凌统会傻愣愣的打光部曲,机灵点的如甘宁在逍遥津一战都只是弯弓引箭,喝问鼓吹,亮个相就跑了。

    毕竟这部曲是自己的,打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刘封会重点关照丁奉,也是因为丁奉是孙权麾下少有的如凌统一般的老实人。

    这家伙不仅能打,还命硬。

    喜欢陷阵先登不说,还能活到八十来岁,硬是熬成了四朝老臣。

    鄙视孙权归鄙视孙权,刘封不会小觑如丁奉这样的对手,故而才会将一半汉中带来的精锐分给俞射。

    而事实也的确如刘封预料。

    若非刘封分了一半汉中带来的精锐给俞射,仅凭俞射还真扛不住丁奉的强攻。

    沉吟间。

    又有一军卒掀帐而入:“将军,东门外和西门外发现吴兵,约莫都有三千人。”

    听到军卒的禀报,立在刘封右侧的董恢,不由吃了一惊:“南门有三千人,东门和西门外又都来三千人,全琮这是要一战破寨吗?”

    刘封挥了挥手,让军卒退出帅帐,又在桌上的营寨简图的北门外点了点:“不止,若我料得不差,北门外全琮应该还伏了一支兵马,他不仅要破寨,还想擒我。”

    董恢更惊:“将军之意,全琮是在用围三阙一的战术?可如此一来,除了留营兵马,全琮岂不是近乎于全军出动?看来将军昨日的示弱计,并未让全琮骄矜大意啊。”

    刘封轻哼一声:“休绪你的理解方向错了,骄矜大意跟多动兵马并无直接关联。观全琮用兵,以稳为主,虽然方正无奇,但却能避免弄险大败。”

    “然而全琮却不知,作为主将,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处战场,而要考虑整个片区的战场。”

    “将大部分的兵马都用来攻寨,江津口又该谁去救?”

    董恢不假思索:“孙权在江陵城还有兵马,自然是走江陵城派兵。”

    刘封摇头嗤笑:“江陵城内算上魏俘、糜芳部俘虏以及麦城去探亲的军士,得有三万人,我在抵达江陵城前又再次散布了流言,给孙权十个胆子,他现在也不敢再派兵出城。”

    董恢一愣。

    随即又反应过来,惊呼道:“所以,江陵城内的孙权得知江津口遇袭后,会派人传令全琮分兵去救,而全琮的兵马又大部分都用来攻寨了,根本无兵可分!”

    “全琮的骄矜大意不在于用多少兵对付将军,而在于全琮压根就没想过将军会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还敢分兵去奇袭江津口!”

    “这才是将军用示弱计的真正目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