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刘封辩势,不战而屈人之兵(求首订)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神纹本神字数:3354更新时间:25/02/21 18:56:01
    黄昏,风冷。

    于禁引主力齐至。

    只见前方营门口,一将面如冠玉、双目如炬,身披锁子甲、头戴镔铁盔、内衬素罗袍、足登虎头靴,跨下白色游龙驹,手持一柄碗口粗的丈八长枪,威风凛凛,势如熊虎。

    “竟敢单枪匹马立于营门,刘备的儿子,好生嚣狂!”

    于禁认出了刘封的身份,喝令众将士按住阵脚后,静待后军齐至。

    虽然分兵抢了左右险山,但于禁的主力也有六千余人,全部齐至列阵也需要时间。

    而刘封持枪静立于营门口,竟无半点要趁着于禁立阵未稳发动攻击的迹象,如此泰然自若,令于禁的心中不由泛起了疑惑。

    再看刘封身后营寨,又寂静无声仿如无人,于禁下意识的向左右的山林望去,暗暗戒备。

    直到后军齐至后,于禁这才松了口气,令裨将鲍奉出阵喊话。

    鲍奉得了军令,策马出阵,向营门口的刘封高呼:“我乃左将军麾下大将鲍奉,前方战将,识相的就弃械投降,以免刀剑加身,悔之晚矣。”

    刘封看也不看鲍奉,直视于禁所在的位置高呼:“于文则,你只是被水淹了,又不是脑子进水了,我匹马单枪在此,你竟也不敢亲自出阵与我答话吗?”

    “胆怯如此,不如返回江陵城替孙权修补城墙,或可苟得性命残喘余生,也不枉你‘负版筑墙’之名啊。”

    听到“负版筑墙”四个字,于禁只感觉脑门一热,下意识的握紧了手中的环首刀。

    用“负版筑墙”来形容一个统兵大将,就是在羞辱对方只能当一个守城小卒,当不了一个攻城大将。

    这对一个统兵大将而言,是莫大的羞辱。

    饶是于禁一向沉稳,此刻也被刘封激怒。

    于禁策马出阵,大笑高呼:“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方今大势,魏王已得天下大半,而刘备丢了荆州后就仅有西川疲敝之地,如何能与大势抗衡?”

    “刘公仲,听我一句劝:你不如弃械投降率众与我同往樊城,魏王有容人之量,若见你率众归降,定会封你一个列侯。”

    “今后追随魏王封妻荫子,岂不美哉?”

    刘封亦是大笑:“于文则,你好不知羞。我乃堂堂汉中王之子,岂能叛父投贼,留下那不忠不孝的万世骂名?”

    于禁闻言又呼:“古人有云: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

    “你本为罗侯寇氏子,只因刘备昔日无子继嗣,故养你为子,此事路人皆知;假使刘备称王后以你为王世子,那你背叛刘备的确是不忠不孝。”

    “可如今,王世子乃是刘备的亲儿子刘禅,你不过是一个受到冷遇的养子,刘备不仁不义在先,你又何必执着于忠孝而行愚昧之举?”

    “对内不能与刘禅相争获得王世子之位,对外不能败孙权救关羽获得军功护身,身处嫌疑之地又不能思防自卫,来日必为刘备所害啊。”

    “刘公仲,你可要三思。”

    刘封笑得更开心了。

    于文则,好人啊!

    刘封身后营中有不少军士藏着,必也能听到于禁的高呼。

    那么“刘封身处嫌疑之地”的热度就来了,于禁今日的话迟早也会传到刘备耳中。

    流言如虎,就连西周的叔旦都会恐惧流言。

    刘封同样不敢无视流言。

    流言止于智者也只是一句自我宽慰的话。

    想不受流言影响,就得善于利用流言的热度来加强自我人设的修养。

    听着于禁那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声音,刘封放声大笑:“于文则,我本以为你是个聪明人,没想到你也跟那群俗士儒生一般目光短浅。”

    “自古以来,治天下用文,得天下用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方可令天下太平,民生安稳。”

    “阿斗与我,皆为汉中王之子,阿斗习文我习武,虽非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汉中王以阿斗为王世子,亦乃我父子兄弟三人私议所定。”

    “你不知个中内情,妄想离间我父子兄弟三人之心,岂不可笑?”

    “倘若汉中王真对我不仁不义,我又何必冒着风险带兵来麦城?只要借口一句‘山城新附,民心未定’,我就可在上庸安稳如山。”

    “于文则,你以言激我,不外乎是想跟我讨价还价,不要废话了,直说你的条件吧!”

    于禁心中惊疑不已。

    本以为猜中了刘封如今身处嫌疑之地的处境,就能以言相激,没想到刘封竟说是主动将王世子之位让给刘禅的?

    看着刘封那气定神闲的模样,于禁不由更是惊疑。

    曹丕曹植俩个亲兄弟都能为了争夺世子反目成仇,刘封刘禅两个非亲生的兄弟竟然还能和睦相处?

    奇哉!

    见口舌之争不奏效,于禁大笑一声掩饰尴尬:“刘公仲,你倒是快人快语,那我就直说了。”

    “旗号我可以全部给你,但衣甲武器我只能给你一半,你也只需给我三日粮食;若你不肯,那我们就只能在战场上分个高低了。”刘封大笑:“原来你是怕我得了你的全部衣甲旗号武器后,再卸磨杀驴反悔擒了你。”

    “不用这么麻烦,我只要你军中吴兵制式和荆州军制式的衣甲旗号武器,其余的你都可以带走。”

    “我会再拨你五日军粮,让你能率众抵达樊城,既然曹征南都没有在关君侯撤兵时派兵追击,我又岂会苛刻你这一万将士。”

    于禁更是惊疑:“你会这般好心?”

    刘封冷哼高呼:“古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我刘封行事,一向信义为本。于文则,你若不信,那我们就只能在战场上争个高低了。”

    “可你要想清楚了!我这营中兵马可都是一群哀兵,正愁没地方撒气;他们投鼠忌器不敢跟江陵的吴兵殊死一战,难道还不敢对你这群手下败军下死手吗?”

    于禁目光复杂的看向刘封。

    虽然刘封的气场强势话也难听,但这话却是没毛病。

    荆州兵的家眷受到孙权挟持,对江陵的吴兵投鼠忌器不敢死战,可对于禁这群昔日的手下败军就没这个顾虑了。

    哀兵之势,本就是兵家胜势之一。

    于禁可不想真的跟一群哀兵对上,更不想拿麾下将士的性命去替孙权抵挡这群哀兵的怒火。

    裨将鲍奉亦是近前劝道:“左将军,此刻天色渐黑,我军又远来疲顿,不宜节外生枝,不如暂且答应。”

    于禁没有立即答复刘封,而是派人将部署在左右险山的军司马东里衮和护军浩周召回。

    在与东里衮和浩周商议后,于禁最终跟刘封达成了约定:

    于禁留下了约莫一千副吴兵制式的衣甲旗号武器以及约莫三千副荆州军的衣甲旗号武器,刘封则拨给了于禁五日军粮。

    双方愉快的在麦城地界完成了衣甲旗号武器和军粮的交割。

    临别前。

    刘封和于禁策马并立。

    方才还针锋相对的两人,此刻仿佛故友一般。

    “于将军,临别之际,我有一言相赠:你引数万之众而败,身为降虏又不能以死谢罪,北归后福祸难料;魏王曹操的器量虽然天下少有,但魏王世子曹丕的器量却是狭隘,你若能追随北中郎将曹彰镇守北域,或可保住性命。”

    刘封言语诚恳,似乎真的在为于禁考虑。

    于禁心中生疑,警惕道:“不劳刘将军操心,我虽战败,但回去后顶多是不受重用,魏王世子器量豁达,非是狭隘之辈。”

    刘封不屑一笑:“连亲兄弟都容不下,谈器量豁达未免太抬举曹丕了。”

    “于将军,我知你不信我,然而是非对错,时间会向于将军证明;倘若真有一日如我所料,于将军可不要忘记我今日的良言。”

    “我亦曾身处嫌疑之地,故而对于将军今后可能会遇到的遭遇能够感同身受,似于将军这等英才,要死也应死于沙场,不应死于主君猜忌。”

    于禁沉默。

    片刻后,又道:“刘将军良言,我定会谨记。倘若刘将军来日再有归北之心,亦可来寻我,我定也会向魏王举荐刘将军。”

    刘封拱手笑别:“于将军好意,我也心领了。我尚有要事,就不多留于将军了。”

    看着于禁离开的背影,董恢不解询问:“将军为何要提醒于禁?以北方的军政习惯,于禁北归后不会再受到重用,将他还给曹操虽然对我们没有损失,但依旧如同放盗归山。若能让于禁死于曹丕猜忌,对我们也是好事。”

    刘封目光清凛:“让于禁死于曹丕猜忌虽然是好事,但远不如让曹彰和曹丕相争更为巧妙,今日埋下一步闲棋,来日或有意外惊喜。”

    董恢恍然。

    世子之争,向来是水火不容。

    虽然曹丕赢了曹植当上了魏王世子,但只要曹丕尚未正式当上魏王,曹植就不会甘心失败,曹彰亦不会放弃争夺。

    刘封这哪里是在为于禁考虑,分明是想将于禁拉入曹彰和曹丕之间的争斗漩涡。

    董恢心生佩服:荆州之事尚未结束,将军就已经在考虑曹彰和曹丕相争了。

    刘封没有大意。

    在于禁离开后,刘封又令都督赵累严密监视于禁的动向,避免于禁去而复返来夺麦城。

    口头上的承诺,可以信,不能尽信。

    在仔细叮嘱了赵累后谨守麦城后,刘封又带着众军继续向江陵城推进。

    吴兵制式的衣甲旗号武器,则是藏在了军中。

    在未遇到于禁前,刘封去江陵的目的是为了补刀吕蒙,避免吕蒙又在江陵城内活蹦乱跳。

    在遇到于禁且探得于禁有吴兵制式的衣甲旗号武器后,刘封就有了新的想法:

    或有机会,行诈城之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