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知行合一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北城二千字数:5363更新时间:25/02/21 16:26:24
    “这裘甫之乱竟然能乱一年,我倒是确实没能想到。”

    “另外这高骈倒是当上东川节度使了,看来崔慎由把我们这位至尊气得不轻。”

    “白敏中想要步步为营的拖垮南诏,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看来短时间内,朝廷是无力找我们的麻烦了……”

    冬至向前,刘继隆在马背上翻阅刚刚加急送抵他手上的长安进奏院情报,忍不住点评起来。

    眼下他正在前往凤凰山国丧墓园的路上,但今日并非是要祭奠将士们,而是准备让那些牺牲的将士们看看,他磨砺五年的利刃是什么样子。

    “节帅,到了!”

    张昶的声音传来,刘继隆翻身下马,抬头看向了国丧墓园。

    昔日杂乱无序的凤凰山,如今已经被青砖、石雕及园林手段给经营的井井有条了。

    国丧墓园的几座主要建筑,也随着剑南道工匠不断逃入陇右,以当下最新的手艺进行二次修建。

    几座建筑显得更为高大和厚重,而山上的烈士墓碑也从昔年的一千多座,发展到了如今的五千多座。

    准确来说,是五千三百七十九座。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犁,著我战时衿,一呼河陇十万兵,高唱战歌齐从军。”

    “净胡尘,誓扫恶奴不顾身……”

    军歌嘹亮,虽经过二次修改,但其本意是不变的。

    五十二名身穿战袄的学子站在陇右军的旌旗下,目光坚定的看着刘继隆,以及他身后的那五千三百七十九座墓碑。

    “敬礼——”

    整齐划一的作揖动作,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不过面对他们,刘继隆却百感交集。

    这是他在朱门内教导了五年的学生们,哪怕日后他们之中会有人被尘世污染,但起码此刻的他们,犹如一颗颗太阳在冉冉升起。

    “我曾经在课堂上讲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但现在我需要补充一点,那就是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刘继隆的声音不大,但五十二名学子都能听到。

    他们的年纪从十七到二十不等,相比较二十七岁的刘继隆,他们依旧朝气蓬勃。

    望着他们,刘继隆脑中时不时会闪过一些前世的画面。

    尽管生产力达不到,时代背景不允许,但他始终认为,他所带来的所有记忆中,最有用的不是火药、历史等知识,而是思想和意志。

    现在的陇右,为什么贪官频出?

    这不仅仅是因为监察不力和规则不完善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因为思想上的问题。

    想到这里,刘继隆深吸口气,继续与学子们对视说道:

    “现在的你们,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但那毕竟只是理论上的。”

    “你们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没有体验,就没有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现在的陇右,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人有地种,人人有肉吃的程度。”

    “现在你们把课堂上的理论学完了,也差不多可以到生活中,体验实际生活了。”

    “我要把你们送到凉州去,从乡村的农民先做起。”

    “最少两年的农民生活,两年的基层兵卒生活和两年的直白生活。”

    “你们要是都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我相信你们会有比我更好的办法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问题。”

    刘继隆没有太多时间和百姓待在一起,因为事情太多太杂。

    尽管他问过陇右的百姓们,他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但他们说的总是眼前的一些事情。

    这些事情是病,而不是病根。

    他可以把病祛除,但病根解决不好,病就会一直在。

    “我对你们是很放心的,你们不是那些吃糖长大的娃娃,都是经历过吐蕃治理时期,吃过苦的。”

    “我希望几十年后,我再回过头来看你们的时候,你们还能和今天一样,一身正气。”

    “但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你们之中始终会有人倒向自己的利益,但我还是希望你们记得,以前你们是怎么吃苦的。”

    刘继隆话音落下,五十二名学子不用人开口,纷纷作揖回礼。

    刘继隆走后,他们开始向墓园内的五千三百七十九位烈士上香。

    在这群墓碑中,有人是他们的叔伯、兄长、乃至父亲,也有完全与这群烈士无关的学子。

    但不管怎么样,如今他们学成了,于情于理,都应该向这群人上三炷香。

    “节帅,他们就这么点人,您就为了他们,在大学里当了五年教习啊?”

    站在刘继隆身后,张昶十分不解。

    在他看来这群人和他们当下用的那群人,似乎没什么区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万事开头难,只要迈了步子,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刘继隆倒是十分自信,于他而言,这是进步。

    哪怕最后事情不尽人意,但起码埋下了种子。

    “节帅,我倒是很好奇你刚才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话。”

    站在刘继隆身后,缓缓走来的曹茂忍不住开口说着,而刘继隆也道:

    “这些年你看的书不少,可曾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

    曹茂不假思索:“自然是记得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刘继隆颔首,不由称赞说:“不错,你既然能立马说出这句评价,说明你的书没有白看。”

    称赞过后,他望着那群正在上香的青年们,深吸口气道:

    “从河西走来,我们也经历了十年战乱生涯,现在好不容易太平些,不少上了年纪的官员,也都开始为自己的子女铺路了。”

    “只是他们的那些子女,大部分也是“汉献帝”,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小娇生惯养,吃不得苦的花朵。”

    “如果他们只是平庸,如阿斗那般,我兴许还不会担心。”

    “阿斗虽然晚年有些怯懦,但他早年总归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若是刘子业、刘昱这种残暴的人,他们掌握权力后,百姓不知道要受多少苦。”

    曹茂汗颜,他读的书多,自然知道刘子业和刘昱是什么人,做了哪些事情。

    “节帅,这有些言重了吧,我在临州的几所小学看过,基本都是孩童烂漫,没有……”

    “没有吗?”刘继隆打断他的发表,接着询问道:

    “临州现在有二十二所小学,分布二十二个坊内。”

    “你如果真的去看过,那你告诉告诉我,这二十二个坊内的小学学子有什么不同?”

    “这……”曹茂迟疑了,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过他这迟疑的模样却让张昶激动起来,张昶还以为他不懂,所以连忙卖弄道:

    “节帅,这件事我知道。”

    “我前些日子与高长史去临州坊时,他还头疼此事呢!”

    张昶雀跃着,刘继隆也询问道:“他怎么说的?”

    “他说现在好多将领,明明在外州任职,可还是要把孩子送到狄道来读书学习。”

    “狄道城内二十二个坊,每个坊的学子数量在二百到三百人之间。”

    “然而临州坊和渭州坊、兰州坊这些小学的学子数量,每所基本在一千人左右,不得已要开始扩建。”

    张昶口中的三个坊,基本是距离都护府、县衙、州衙正门最近的几个坊。

    这几个坊内生活居住的,要么就是校尉及以上官员的烈属,要么就是城内在职并有品秩的官员及其家眷。

    三个坊内每个坊生活着近四百户,两三千口人。

    如果每坊内生活的七到十一岁少年人有一千人,那坊内人口起码要有一万多人。

    现在的坊学人数,基本都是各州县有点权力官员送来就读的学子。

    这些学子没有在州县的坊学里和百姓的孩子们相处过,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百姓,成为了一批拥有特权和小圈子的权贵。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山头主义肯定会提前出现,这些从小学就培养起来的人脉,会在几十年后成为难以斩断的大山。

    这么想着,刘继隆沉声开口道:

    “传我的军令,召集各军、镇、州、县七品以上的官员来都护府,于腊月初十开会。”

    眼下距离腊月初十还有二十天时间,算上轻骑传信的消息,二十天时间,怎么说也够官员聚集都护府了。

    剩下二十天时间,也足够他们赶回去过年了。

    “节帅,动静这么大吗?”

    张昶有些错愕,他没想到自己随口之言,竟然引起了那么大的动静。

    刘继隆听后却摇了摇头道:“这动静一点也不大,传令吧。”

    “是……”曹茂作揖应下,而刘继隆此时也走向了那些上完香的学子。

    见他离去,张昶立马搂住曹茂:“你这厮,是不是知道动静会那么大,所以才不说的?”

    “阿兄,你也知道啊……”曹茂十分无奈。

    “你怎么不拦着我点?”张昶急了,可曹茂也很无语。

    “就阿兄你那速度,我怎么拦你?”

    “我朝你打了多少眼神,你硬是说的滔滔不绝。”

    张昶闻言一脸便秘,随后又道:“其实节帅说的也不错,你看看马懿他们,他们不是也和百姓的孩子一起读书长大的吗?”

    “现在看看,不也被教的挺好的吗?”

    他示意曹茂看向那五十二个学子中的马懿,马懿身材五尺六七寸,在这个时代已经算高个子了。

    尽管皮肤黢黑,五官却足够坚毅,眼神明亮,也算得上略有容貌了。

    马懿混在学子中,与学子们交流着,浑然没有张昶在临州坊内见到的那些少爷脾气。

    “我说都是节帅教出来的,你小子怎么就会藏私?”

    曹茂还在打量马懿,结果又被张昶给打趣起来。

    对此,他已经习以为常,反正这些人都是当初照顾自己的阿兄,被谁打趣不是打趣呢?

    “我现在得谨言慎行……”

    曹茂幽幽看向张昶,张昶这才反应过来,曹茂这厮还兼着都察院正使的官职。

    “倘若今天的话是我说的,我估计府内大半官员都要忌恨上我,但您就不同了。”

    曹茂解释着:“您毕竟威望高,哪怕李阿兄他们听到这话是你说的,也顶多骂你几句,但如果是我的话,阿兄他们怕是不会与我讲话了……”

    他脸上渐渐浮现出苦笑,张昶也沉默道:“李骥他们这几年确实小动作不少,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后代落得自己昔年的下场。”

    “他们是这么和你说的?”曹茂反应很快,一听就知道有人找张昶聊过。

    张昶后知后觉,连忙摆手道:“我就是瞎猜的,你不要多想。”

    曹茂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把张昶看的直发毛。

    他还想说什么,但这时刘继隆却带着学子们开始下山了,因此他也只能跟上了队伍。

    队伍走下山去,而此时不少人已经在山下等着了。

    其中有乘马车而来的官员,也有骑马而来的将领,但更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能在临州生活的百姓,大部分都不是什么普通出身。

    因此官员与将领、百姓们倒是还能聊到一起。

    不过出了临州,去到那些地位差距极大的地方,恐怕就不会有如此场景了。

    刘继隆他们下山后,在此地的所有人纷纷朝他们行礼,大部分都是刘继隆身后那些学子的父母。

    “正月二十日辰时,记得去狄道北城门集合。”

    刘继隆对学子们交代一声,转身便上马离去了。

    张昶与曹茂连忙跟上,率领百余名精骑护送刘继隆返回了临州。

    由于已经冬月,因此狄道城内外早已堆满皑皑白雪。

    饶是如此,却还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在城外开垦荒地,复耕耕地。

    “这么冷的天,我们不少官员有火墙都还要用石炭取暖,你们看看这些百姓。”

    刘继隆勒马示意曹茂二人看向百姓,尽管百姓们身穿棉衣,但这种天气下劳作,其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都护府、州衙、县衙等处,因为全年都需要工作,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建设了火墙和火炕。

    所谓火墙,就是把墙体做成中空结构,和屋外的灶炉相连,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给房间加热,制造“温室”环境。

    这种存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了贵族取暖的主流方法。

    到了汉代以后,人们又利用火墙排出的暖流来温暖棚户中的蔬菜,加盖秸秆来保暖,以此在冬季吃到反季的蔬菜。

    这些办法放在以前,河陇之地肯定已经失传了。

    只是随着剑南道人口的不断涌入,许多拥有技巧的工匠也得到了重用。

    对于年迈的工匠,刘继隆将他们集结起来,召集一些有兴趣的小学毕业学子去向他们学习。

    年轻些的工匠,则是直接参与劳动。

    二者虽然工作方式不同,但工钱却是统一的每年五十贯,同样享受公田的福利。

    当然,这种待遇只有拥有特殊技艺的工匠才能拥有,不是任意工匠都能拿五十贯年俸的。

    剑南道的工匠除了带来火墙技艺,也带来了诸如冰室、造船、修建房屋及亭台楼阁的技艺。

    相比较丢失技艺的河陇工匠,他们的技艺堪称巧夺天工。

    只是这些巧夺天工的手艺并非服务自己,而是服务官员。

    刘继隆也是其中一员,但他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因为工匠,他才能享受到,因此对工匠们十分尊重。

    不过不少官员却不以为然,只知道享受叫苦,却也不想想昔年为奴时,自己又是什么模样。

    “节帅!节帅!!”

    忽的,远处的田间传来骚乱声。

    “节帅,都说了您别停留太久,百姓们瞧见您,都不想着干活了。”

    张昶忍不住笑起来,刘继隆却笑道:“那我多来几趟,他们是不是也能休息了?”

    话音落下,刘继隆开口说道:“这两年石炭的产量上来了,我们收粮的价格和卖炭的价格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问题,张昶显然答不出来,还得靠曹茂回答:

    “买粮依旧是每石四百八十钱,每斤四钱。”

    “石炭现在是每担百斤一百钱,基本卖一石粮食,就能买四百八十斤石炭。”

    “还有各种东西的价格也变了,等过年那几天,节帅您可以去东西市看看。”

    随着陇右流入的铜钱越来越多,刘继隆也开放了许多东西。

    不过总体来说,陇右还是以官营为主。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家具铁器屋舍和牲畜家禽,这些东西都是在官营的店铺进行出售和采买。

    在陇右,煤炭价格确实很低,毕竟很多州县都有煤矿。

    但若是放眼整个天下,石炭的价格就不能这么低了,因为地盘大了后,运费就变高了。

    这么想着,刘继隆朝远处的百姓挥了挥手。

    百姓们见状,则是把双手高高举了起来,用力的挥着。

    持续几个呼吸后,刘继隆才抖动马缰向狄道城走去。

    只是不等曹茂松一口气,刘继隆便继续道:

    “不用等到过年,我们现在就去东西市看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