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报捷长安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北城二千字数:5452更新时间:25/02/21 16:26:24
    “前面就是五泉城了!”

    七月末,随着马车声在五泉城西的官道上作响,一支千余人的队伍缓缓穿过金城关,进入了五泉城所处的盆地。

    这支队伍由三百名精骑,一千多辆挽马车及一千多名民夫组成。

    马车上拉拽着粮食,数量大概有数千石。

    至于这些民夫,他们大多是十二三到四五十岁的孤身男人,而来源便是廓州。

    由于尚未秋收,尚婢婢只让尚摩鄢借给了刘继隆五千石粮食,而粮食便是由这些廓州的孤身奴隶押运而来。

    在出发之前,奴隶们只当自己是被卖给了别的贵族。

    直到尚摩鄢在渡口把他们交给归义军的精骑,他们才知道了自己的去处。

    陇西的百姓失陷太久,因此不如河西百姓记忆深刻。

    河西的百姓,还有不少人曾经生活在大唐治下,并口口相传着大唐的美好。

    但陇西各州失陷时间从八十几年到九十几年不等,早已过去三四代人了。

    对于所谓的大唐辉煌,他们早就忘记了。

    如果不是贵族们经常骂他们汉奴,兴许他们连自己汉人的身份都忘记了。

    正因如此,他们并未对归义军有所期待,依旧麻木的干活,毫不关心外在的一切。

    只是这样的麻木没有保持太久,随着斛斯光让他们取出粮食造饭而食后,他们才渐渐感受到了当下和曾经的不同。

    他们在廓州生活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不等,吃的最好的也就是掺杂着麸糠的粟米饭。

    斛斯光发粮并让他们剔除粟壳,煮食米饭的行为,让他们意识到了双方的不同。

    从渡口到五泉,整整六天时间,他们一直在煮食米饭。

    这样的饭食不仅让他们精神了些,手脚也更为有力了。

    加之一路上斛斯光不断为他们描述着“刘刺史”的壮举,他们的双目也不再麻木,渐渐有神。

    “来人了?”

    “斛别将就是去接他们吧?”

    “好惨啊,和我们之前一样……”

    随着车队靠近五泉城,那些蹲在官道两侧田间的百姓们也一边除草,一边唏嘘了起来。

    随军家属和五泉原本百姓们的讨论声传到车队中的民夫耳中,这让他们大受震撼。

    曾几何时,他们以为奴隶就是他们的一生了。

    可如今来了五泉,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脱离了曾经的魔窟,来到了天堂(佛家)。

    其实不用五泉的百姓们议论,廓州派来的民夫们也能从双方的精神面貌看出不同。

    他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双目精神,而自己这一方虽说吃了几天饭食,可依旧畏畏缩缩,萎靡不振的。

    “看吧,我没有骗你们吧?!”

    斛斯光得意的回头,与部分民夫展示着五泉的美好。

    民夫们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可他们的眼底却渐渐有了精神。

    他们驾车来到了五泉的西门外,而刘继隆他们早就在此等待。

    眼见他们到来,刘继隆他们纷纷从凉棚下走出,来到石桥前迎接他们。

    “吁……”

    “停下!”

    斛斯光勒马驻足,回头叫嚷一声后,连忙翻身下马:“刺史,一千余八十六名男丁,五千石粮食都在这里了。”

    “不过路上我们吃了些,粮食不是足数……”

    斛斯光上前作揖,交代了一切。

    面对他的话,廓州的民夫忍不住缩了缩脖子,深怕那位刘刺史会动怒,惩罚他们这群“偷吃”粮食的奴隶。

    “好好好……”

    令廓州民夫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刘继隆在他们的注视下开怀大笑,随后走上前来,目光满意的扫视他们这群“奴隶”。

    “既然来了我治下,日后就不要自称奴隶了。”

    “自即日起,你们就都是我刘继隆治下的百姓。”

    “我不敢保证你们吃得好,但只要我有一口吃的,你们就都有一口吃的。”

    刘继隆的话令他们感到震撼,而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刘继隆却回头对那些将领招呼起来。

    “陈靖崇、张昶、马成、耿明、李骥!”

    “给他们登籍造册,发牛驯化,把开垦标准告诉他们!”

    “另外……”

    往后的话,民夫们已经没有心思继续听下去了,因为刘继隆的开头的那几句话就已经将他们深深震撼了。

    “登籍造册……”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只有番民能享受的待遇,而他们……不过是奴隶罢了。

    登籍造册,这代表他们不再是奴隶,而是民户,不能随意打杀的民户!

    只是一个身份,便让许多民夫鼻头一酸。

    多年的委屈化作泪水涌出眼眶,清洗着眼睛曾经记录下的不堪。

    他们的眼神不再麻木,渐渐明亮起来,而刘继隆却在宣布完一切后悄然离去。

    接下来,他们被将领们集中一处,将五泉城的规矩告诉了他们。

    五泉城现阶段按劳分配,大口每日领米二斤、肉三两,小口每日领米一斤,肉二两。

    他们要做的,就是驯化黄牛为耕牛,然后将荒地开垦,挖掘暗渠,修葺明渠等等事情。

    这些事情相比较曾经为奴为婢时所做的事情,简直不要太轻松。

    干着这么轻松的活,却能吃上米饭和羊肉,这令廓州的民夫们感到不真实。

    有的人发狠咬了一口自己,还有的则是抽了自己耳光。

    那份痛感告诉着他们,他们眼下所经历的一切,并不是虚幻。

    紧接着,他们爆发了山呼海啸的庆贺声。

    那声音从城外发出,连城内的衙门都能听到。

    返回衙门的刘继隆听到了那些庆贺声,脸上不免浮现出笑意。

    尚婢婢只给了他们这一千多人,但对于刘继隆来说也足够了。

    他现在没什么商品和尚婢婢交换物资,能空手借到一万石粮食和一千多口人,这已经远超他的预估了。

    有了这一千人的加入,五泉城内的军民数量也随之来到了一万四千。

    刘继隆入座主位,望着诸将陆续入座。

    待所有人坐下,他这才开口道:“水利、农事、民生、训练这四件事情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如今陇西大旱,所以最重要的是水利,其次是复耕荒田,修葺民舍,训练军队。”

    “虽说军队训练放在最后,但这并不代表军队的操练不重要。”

    “三日一练,五日一操的规矩不能改,屯田同时要保障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扫盲的事情也必须安排到位。”

    “午时到申时,期间这两个时辰最为炎热,不论是干活还是操练都容易中暑,用于扫盲学习最为合适。”

    “如今我们没有那么多直白,哪怕是军中识字最多的你们几个,也基本是半吊子水平。”

    “因此从即日起,由我在衙门教导军中旅帅及以上的将领识字,学习基础算术!”

    “是!!”听闻要学习,众人热情高涨。

    毕竟身为汉人,却不会写汉字,说不清楚官话,这无疑很伤害以汉人身份骄傲的他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没错。

    在军中,刘继隆遇见过抗拒学习算术的,但却从没见过抗拒识字、官话的。

    哪怕是曾经作为奴婢的兵卒们都清楚,身为一个汉人,写不出汉字,说不出官话的耻辱。

    归义军内部,实际上是汉蕃双语言并轨制,就连文书也是以吐蕃文字为主,汉字为辅。

    这并不是重番轻汉,而是军中和衙门里没有多少人识得汉字。

    刘继隆被张议潮看上,除了作战勇猛外,便是他能说一口官话,写一手汉字。

    虽说军队中主要以吐蕃文字为主,但军中还是以说官话、写汉字为贵,说写吐蕃文字语言为轻。

    正因如此,得知刘继隆准备重开军队扫盲后,全军上下都十分激动。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继隆上午在衙门教导四十余位旅帅及以上的将领识字,正午时分,将领们又去军营教导将士们识字。

    申时以后,将士们继续干活或休息、操练,而将领们再度返回衙门,接受官话和算术的学习。

    日子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过去,而期间北边也传来了消息。

    八月初四,张淮深率军协助索勋攻破乌兰、会宁,收复会州全境,索勋担任会州刺史兼防御使,就地依托俘获的甲胄,募兵两千人。

    此外,张淮深、刘继隆、李仪中的擢升帛书也都送到了他们各自的驻跸之所。

    刘继隆擢升河临渭三州节度使兼防御使,以及兰州观察使,其余诸将各自拔擢一至二级。

    陈靖崇被刘继隆授为河州刺史,尚铎罗为临州刺史,张昶、马成、耿明、李骥分别担任河州、临州、渭州的折冲都尉,斛斯光、厝本、郑处擢升为果毅都尉。

    由于手下读书人不够,刘继隆只能让他们身兼数职,但好在五泉城小,眼下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不过随着他们收复河州,这种问题也会日渐尖锐。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没有贸然去攻打河州,哪怕他如今的实力已经足够攻打河州,可他清楚打下容易,治理难。

    先把五泉经营成他麾下粮仓,在此期间把扫盲贯彻。

    只要把识字问题解决,再加上加减乘除的算术基础,他手下这两千八百多人,完全可以将陇西、陇南十一州治理明白。

    当然,治理陇南十一州并不需要那么多人,所以他会在事后把这批人分流。

    有天赋的留下担任文职,而没有天赋的则是继续留在军中锻炼。

    没有政治天赋的这群人,刘继隆会教导他们一些一些基础的行军、指挥等军事手段。

    等他们把这些东西学会,他们便不再是兵卒,而是军队坚实的中下层军官。

    届时只要甲胄充足,刘继隆可以立即拉起两万乃至更多的甲兵。

    只是想要做到这些,纸张和笔墨、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

    正因如此,当五泉城的军民持续复耕荒地,兴修水利时,刘继隆已经将重心放到了手工业。

    在他忙碌的同时,张议潮派出的使者也通过会州与原州的官道,前往了长安报捷。

    “王长史,您看看这些大食人,您说他们是怎么出现在长安的啊?”

    “对啊,西域都乱成一锅粥了,他们是怎么过来的,我们也没有见到他们啊。”

    “你们看!那些是什么?”

    长安街头,牵马步行的归义军将士们咋咋呼呼,恨不得将长安城装进眼睛里。

    对于自小住着土屋茅房的他们而言,这辈子见过最繁华的建筑,也不过就是土墙灰瓦的县衙罢了。

    土墙刷上一层白灰,搭好框架后铺设瓦片,那就是他们这辈子见过最豪华的建筑。

    可来到了长安,那些高大的坊市围墙让他们错愕,能在坊墙开出门楣的屋舍,更是让他们目瞪口呆。

    繁华的长安城迷乱了他们的眼睛,宽阔的朱雀大道更是令他们感到震撼。

    “别看了,抓紧赶路!”

    马背上,王景之提醒着这群未曾见过繁华世界的将士们。

    上次出使长安并返回敦煌后,王景之就得到了拔擢,如今已经成为了沙州长史。

    由于上次出使过程过于危险,李恩将李明振留在了敦煌读书,因此出使长安的任务就落到了王景之身上。

    王景之已经不是第一次来长安,因此在随行兵卒四处张望的时候,他已经沉着脾气,思考着此行能否成功。

    “你个流子!竟然敢少放羊肉来骗你阿爷我!”

    忽的,嘈杂声吸引了朱雀大街上所有人的注意,就连王景之他们也停下了脚步。

    不过当王景之看见闹事者竟然是神策军和摆摊的摊贩时,他立马皱眉催促道:“别看了,先去找常侍!”

    “是……”将士们虽然应下,心里却在为不能看热闹而遗憾。

    王景之催促着他们,并非是因为事情紧急,而是因为他知道如今神策军的脾性。

    现实的神策军,与族中长辈所说的神策军,简直是两种不同的存在。

    在河西口口相传的故事中,神策军是拱卫至尊的精锐,长安在他们的维持下,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

    可是在现实,神策军却充斥着许多官勋子弟及豪强子弟。

    这群人在神策军中滥竽充数暂且不提,欺压盘剥百姓的手段令人眼花缭乱。

    王景之上次随张议潭来长安后不久,便得知了神策军的脾性,为此恍惚了好几天。

    此等画面若是被归义军的将士们亲眼所见,恐怕会闹出些事情来,所以王景之才催促他们赶路。

    他带着遗憾的将士们来到了东市附近的平康坊,寻找张议潭门楣的时候,向这十余名将士解释道:

    “这长安不比其他地方,除了张常侍的府邸我们可以走这乌头门,其它的乌头门最好避远点,那些都是京城高官的门楣,触了门楣,还得让我去赎你们。”

    “那我们去其它坊市要怎么去?”

    将士们询问着王景之,王景之也耐心解释道:“走坊市的大门,京中三品以下的官员都要走坊门。”

    “三品才能开门楣啊?!”听到这话,将士们不免咋舌。

    要知道即便是王景之,也不过是正六品的长史罢了。

    “在这长安城,行事最好小心些,这地方丢个砖头,兴许都能砸个七品官。”

    “好了,我们到了……”

    王景之话音落下,众人这才发现他们来到了一座乌头门前。

    乌头门的门楣极高,门前插十二支长戟,以此彰显地位。

    王景之走上台阶叩响大门,不多时便有人将大门打开。

    一个十余岁的少年人伸出头来,在见到归义军的将士时十分迷糊,可在看清王景之面容后,立马惊喜道:“王主薄?!”

    “呵呵,常侍在吗?”

    见到熟悉的面孔,王景之笑容灿烂,而少年人立马将两扇门打开,边行动边说道:“常侍在正堂和高都虞品茶,您来的刚好。”

    “这就好。”听见张议潭在府中,王景之松了一口气,随后侧过身子道:

    “小孟明,安排弟兄们去休息,准备些饭食,我去与常侍报捷。”

    “报捷?!”孟明闻言惊喜:“哪里大捷了?!”

    “凉州、会州、兰州三处大捷。”

    王景之没有遮掩,笑着告诉孟明,随后示意他安置将士们,自己则走入了府内。

    不多时,他便穿过院子与长廊,来到了府中正堂处,并隔着十余步,见到了正在品茶的张议潭和一名浅绯袍官员。

    “常侍!”

    王景之隔着老远便作揖走来,而被熟悉声音叫唤的张议潭也侧过头来,好奇声音出处。

    只是当他瞧见王景之后,他立马站了起来。

    “夫之,你怎么来了?!”

    张议潭十分惊喜,毕竟距离王景之他们上次离去,还不到一年。

    面对张议潭的询问,王景之则是看了一眼浅绯袍官员,恭敬作揖。

    张议潭反应过来,连忙解释道:“这是右神策军都虞侯高骈,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说出来。”

    “高都虞……”王景之行礼作揖,高骈也回了一礼:“唤我表字千里便可。”

    “是……”王景之倒是没想到这长相端正的高骈竟然如此平易近人,加上张议潭说不用回避,他立马就知道了高骈的身份。

    显然,这是朝廷派来监视他们举动的人。

    想到这里,王景之便没有藏着掖着,深吸一口气后沉声道:

    “河陇大捷,凉州、会州、兰州三州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