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郭嘉病重,马良马谡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爱吃麻辣猪蹄字数:4418更新时间:25/02/18 14:00:05
“奉孝!”
刘协大惊失色,这一呼声也让在场的歌舞都戛然而止,所有人纷纷将目光投来。
当他们看见郭嘉捂着嘴、鲜血不停地从指缝间流出时,也具都变了脸色。
郭嘉的低头看着自己手心间的鲜血,神情有些恍惚,抬头看向刘协,嘴唇微微翕动:“陛下,臣……”
话未说完,他就倒在了刘协的怀中。
刘协抱着昏迷的郭嘉,神色狰狞地大喊道:“快传太医!”
“快——!”
……
一刻钟后,温室殿。
宫中没有其他的床位,刘协将郭嘉安置在了自己平时在温室殿内休憩的床上。
这毫无疑问是不符合礼制的,不过此时此刻刘协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他关心的只有郭嘉的安危!
华佗、张仲景二人都被请了过来,正在床榻边上为郭嘉进行诊治。
而刘协以及贾诩、诸葛亮、司马懿、法正等一众臣子们都围在一旁。
郭嘉脸色苍白,双目紧闭。
嘴角还有未干的鲜血。
张仲景为他号脉,神色十分凝重,许久后方才将手收回,然后长叹一声。
“先生,奉孝的情况如何?”
“可有性命之虞?”
刘协见张仲景号脉结束,当即开口问道,声音中透着难以掩盖的紧张。
这么多年的帝王生涯,已经让他养成了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城府气度。
但事关郭嘉性命,他不得不担心。
张仲景起身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回禀陛下,郭司徒暂无性命之虞,但身体的状况极为糟糕。”
听到郭嘉的命还在,刘协才松了口气,但后面那句话却让他的一颗心又提了起来。
贾诩更是忍不住问道:“奉孝的精神一直很好,怎么会突然如此?”
“他昨日还在内阁与我们通宵达旦地处理政务来着。”
郭嘉以前身体虽然很虚,但后来经过调理后,身体已经改善了很多。
今日突然吐血昏迷,又被告知身体状况极为糟糕,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华佗摇头道:“郭司徒的身体其实一直都不怎么好,他早年被五石散还有酒色侵蚀太深,即便老朽为他开了药调理身体,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再加之郭司徒身居要职,殚心竭虑,责任繁重,更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今日郭司徒情绪起伏太大,导致气血紊乱,方才会吐血昏迷。”
听完华佗之言,所有人都沉默了。
众人的目光看向病榻上的郭嘉,心情既钦佩又悲痛,法正、鲁肃等人更是眼眶微红。
身为同僚,他们与郭嘉的关系都不错,如今看见郭嘉这幅模样,怎能不感到心酸?
刘协微微抿着嘴,迟疑着开口问道:“奉孝他……还有多长时日?”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但他不得不问。
张仲景叹道:“郭司徒能保住一命已是不易,至于还有多长时日……臣只能说全看天意。”
“郭司徒接下来必须要静养,万不可再劳累了。”
得到这个回答,刘协再度陷入沉默。
半晌之后他才点头道:“有劳两位先生了,还请不要远去,就在温室殿附近候着吧。”
“是,陛下。”
华佗和张仲景拱手行礼,起身离去。
而在他们离开不久,郭嘉也从昏迷中悠悠转醒,只是眼神分外浑浊无神。
“奉孝。”
见到郭嘉转醒,刘协走到床榻旁坐下,握住了他的手,自责地道:“都是朕不好,朕不该让你喝那杯酒,更不该让你这般劳累……”
刘协的声音让郭嘉原本涣散的目光逐渐凝聚,他微微扭头,望向身边天子那熟悉的容颜,勉强扯出一丝笑意。
“陛下……”
“朕在。”
刘协眼眶通红,轻声说道,生怕说话的语气大了一些,就会将郭嘉的精气神给吹散。
郭嘉吃力地将另一只手放在刘协的手上,用虚弱的声音说道:“科举……孔明……”
刘协闻言心中一酸,他与郭嘉相处多年,君臣早已一心,哪里会不知郭嘉是什么意思。
即便到了这般境地,郭嘉心心念念的依然是科举制改革,这个他毕生为之努力的梦想。
“你放心,朕会让孔明全盘接手科举改革一事,你好好休息,切勿再说话了。”
“科举改革尚未完成,太子你也还没有教导,怎么能弃朕而去?”
“你休想偷懒。”
刘协的声音都有些哽咽。
诸葛亮更是上前深深行礼,颤声说道:“请郭司徒放心,亮定会将科举制改革进行到底、让春闱顺利举行!”
郭嘉病的这么重,却仍不忘交给他这一重任,他怎能不竭力而为?
听到刘协和诸葛亮的话后,郭嘉方才释然一笑,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沉沉睡去。
他实在太累了。
刘协伸手探了探郭嘉的鼻息,发现虽然十分微弱,但依然存在,这才放下心来。
只要活着就好。
刘协将他的手轻轻放下,又仔细地为他塞好被角,方才起身离开内殿。
众臣紧跟其后,一起来到前殿。
刘协走到龙椅上坐下后便一言不发,群臣也都低着头不说话,大殿内静得可怕。
最终还是贾诩上前一步,打破沉默道:“陛下,接下来该怎么做?”
他知道刘协现在心烦意乱,但此时天子是主心骨,所有人都需要听从天子的吩咐。
刘协摩挲着大拇指上戴着的一枚玉扳指,闻言缓缓起身道:“召集百官——”
“升朝!”
……
郭嘉病倒,刘协对科举制改革再无任何拖延。
他当日便举行朝会,正式向文武百官宣布废除名存实亡的察举制,并且用科举制度取代。
对于刘协做出的这一决策,朝中不少臣子都提出了反对的声音,为首的自是各大世家。
但刘协却久违地展现出了霸道的一面,将一切反对的声音都压了下去。
郭嘉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现在时间就是郭嘉的生命,他不想再浪费半点时间。
他想让自己这位真正的臂膀在临死之前完成梦想,看见这场改革的成功。
很快,这个消息以长安为中心,如风一般向天下各地散播而去。
无数士子得知此事后都欢呼雀跃!
察举制作为朝廷正统的取仕路径,虽然近些年来变得衰微,但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只要朝廷一日不废除,那它就依然是压在所有士子头顶的一座大山!
可如今,天子正式宣布废除察举制,并以科举制取代,这代表着他们新学成为了正统!
意义之重大,言语难以表述。
同时随着这个消息传开的,还有朝廷将在长安举行春闱以及殿试一事。
原本国子监的晋升路径,就是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大学再通过考试进入国子监。
总体来说,此前进入国子监的难度并不高。
因为朝廷需要大量培养教育性人才,散播到大汉各地的学塾,培养读书种子。
所以之前一直采用的是宽进宽出的政策。
不过从这场春闱开始,国子监将会采用严进严出的方针,开始培养真正的高端人才。
具体考试章程郭嘉他们早就拟定好了。
想要进入国子监,必须要在春闱考试中榜上有名,而每年仅仅筛选三百人。
这还仅仅只是考入国子监的条件而已。
等到进入国子监,经过三年学习后,还要通过一轮考试才能毕业。
其中前二十名,将会得到天子的亲自面见,并且对他们进行考校,这叫做殿试。
殿试第一名授予状元之称,赐科举第一甲牌匾、修状元牌坊、赏状元仪仗,允游街长安之荣,通报天下,永载大汉史册。
而殿试第二、第三名亦授予榜眼、探花之衔,可与状元共同游街,而春闱和殿试每年将会共同举行。
这个消息传开后,天下士子沸腾!
状元,这是何等的荣耀!
天下士子苦读是为了什么?为了光耀门楣!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但是科举却给出了第一,那就是殿试榜首,状元郎!
只要你能取得状元,那么你便是所有士子中的头名,并且会直接载入大汉史册,且直入内阁!
光耀门楣、青史留名、治国安民!
三个愿望一次满足!
试问哪个文人能拒绝这等殊荣?
许多已经从国子监毕业的学子们都大呼后悔,简直对当今以及以后的士子们羡慕嫉妒死了。
他们毕业太早,若是能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绝对要去争一争这个头衔!
除了国子监外,大汉皇家军事学院那边的选拔机制也差不多相同,也同样有春闱和殿试,而殿试的头名为武状元。
不过还是文状元引起的关注度更大。
“殿试!而且由陛下亲自考校前二十名的士子,那岂不是说我等都能成为天子门生?”
“天子门生!天子门生!”
“陛下钦点头名为状元,而且还能入内阁佐政,这是何等的殊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治国平身安天下,此乃我辈文人之理想!”
“我一定要夺得头名!”
“但听说春闱的考试难度不同以往,殿试更是难上加难啊。”
“难又如何,我也要争上一争!”
……
一时间,天下各地考入大学的士子们,纷纷往长安赶来,还有一些士子虽然没有考试资格,但也赶来参加这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短短的一首诗道尽了所有士子们心中的风流与追求。
谁不想在春闱和殿试上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平步青云?这是所有学子的梦想!
长安城本就繁华非常。
因为春闱的到来,使得长安城的人流量暴增许多,大小客栈都住得满满当当。
街上随处可见年轻的学子,而长安各大青楼和画舫的老板则笑开了花。
因为来赶考的学子哪个身上没几个钱?
而且士子嘛,大都喜欢风流玩乐,呼朋唤友结伴出去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还是有很多学子待在客栈里面继续温习,为不久之后的会试做准备。
“季常,别老是呆在房里看书了。”
“听说那赏碧阁来了十几位新的姑娘,还有位擅长唱曲儿的花魁呢,一起去看看吧,我请客!”
一名年轻人站在房间门口,朝房间里另一名眉毛有些发白的年轻学子邀请道。
然而后者闻言只是叹了口气,无奈道:“我不太喜欢去青楼那种地方,还是你们去玩吧。”
“不过我觉得幼常你也该收收心了,春闱在即,你还是好好准备准备吧。”
这两人,正是马氏的两兄弟。
一名马良,一名马谡。
马良还没说完,马谡便不屑一笑:“区区春闱而已,又不是殿试,对我而言还不是手到擒来?”
“我一定会进入大汉皇家军事学院的,你就好好准备毕业考试吧,我可走了。”
马谡大学刚毕业,这次是来参加春闱的。
而马良已经是国子监的学子,他这次参加的是国子监的毕业考试,最终的目标是取得前二十名、进入殿试。
马谡说完后便直接转身离开,喊上其他人结伴出去游玩了。
望着他离去的身影,留在房间里的马良苦笑一声,神色有些复杂。
马谡能够轻松,他却不行。
这次国子监毕业考试的竞争太大了,无数英才都会竞争进入殿试的资格,并且争夺前三名。
可他又不得不去竞争。
因为马氏受到马超造反的牵连,虽然没有被天子降罪,但名声也极大受损。
尤其是在前些年马腾去世后,马氏更是就此没落,再也没能在朝堂中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他必须要在殿试中取得亮眼的表现。
从而振兴马氏!
想到这里,马良神色越发坚定,收回思绪后便准备关上房门,回去继续看书温习,
然而就在这时,忽然有一名白袍士子抱着一摞书从他房门前走过,其中有一本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而后者毫无察觉。
“兄台等一下,你书掉了……”
马良注意到了这一幕,弯腰将这本书捡起来后并对那名士子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