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宣府杨氏,顷刻覆灭!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月下更字数:3434更新时间:25/02/18 02:21:18
    校场上的人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多,银子也越来越多!

    凄惨的吼叫和悲凉的呜咽,在校场上此起彼伏。

    所有被赶来校场观刑的人,心中都感觉凉飕飕的,提心吊胆地观察着四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此时,校场上面听候发落的人数,已经多达九万人。

    而人数,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多。

    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宣府的军官,还有他们的三族家眷。

    这部分人不多,只有三千多人。

    其中职位最高的,就是宣府的副总兵官,周弘毅。

    昨晚在牢狱里,东厂番子对他的处刑,是最重的。

    此刻的周弘毅,脊椎都已经被东厂的番子打碎,只能像死狗一样趴在地上。

    而在他的身后,是他在宣府的所有家眷,共计三十七口人。

    马进忠所带队的番子,在他的家宅中,一共搜出了七万两白银,还有宣府超过六千亩的土地地契。

    粮食堆满了好几个仓库,足够三千人吃上一年。

    周弘毅听到了自己妻儿老母的哭声,他知道他的家眷们就在自己的身后。

    可他现在浑身都是伤口,身上的骨头就没几块好的,他连回头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转动自己的眼珠,乞求能在死之前,再看自己的亲人最后一眼……

    除了这些军官和他们的家族家眷之外,还有就是参与本次兵变的士兵,和他们的家眷。

    这部分的人,多达四万人。

    其中,有三千七百人,是参与兵变后又投降的叛军。

    有一万三千两百七十一人,是这三千七百名活着的叛军的家眷。

    而剩下的两万多人,则是那些已经被大明远征军杀死的叛军的家眷。

    他们表现得最为激动,不停地哭喊,祈祷,忏悔,求饶。

    这些叛军的心中,是最后悔的。

    其他军官跟着杨通兵变,那是因为他们本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他们没得选!

    但是这些叛军们,他们是有的选的啊!

    可惜,就是他们心中贪念一起,一步踏错,最终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结果!

    这些叛军们看着身后的家眷,他们心中的悔意已经到达了巅峰。

    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害的!

    他们不光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家庭,害了自己的家族啊!

    痛苦,痛恨,忏悔,悔恨,这些都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心中的感受了。

    此刻的叛军们,虽然身上没有受刑,但他们心里,已经堕入了无间地狱!

    而最后剩下的五万人,则是那些参与袭营的杨通亲军的家眷。

    这部分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

    他们神态不一,表情各异。

    有痛哭不止的,有黯然神伤的,有担惊受怕的,也有哭喊求饶的。

    但无论哪一种,他们的任何努力,也改变不了他们现在的处境。

    所有人都被迫跪在校场上,听候发落。

    当然,这次最重要的处刑人员,还得是宣府总兵杨通。

    刘瑾在收到朱祐樘的命令后,便亲自带领东厂的番子,去缉拿宣府的九族之人。

    同时,抄家杨宅!

    其实朱祐樘下令让他们缉拿三族,捉拿九族,都有一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这些人,都得住在宣府里面才行。

    毕竟现在朱祐樘让高顺的陷阵营,接管了宣府的城防。

    没有朱祐樘的命令,谁也不能进出宣府。

    而且时间有限,午时三刻朱祐樘便要主持行刑。

    那些住在宣府之外的人,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在午时之前,将其捉拿回宣府的。

    所以西厂,东厂,还有徐昌他们,抓的家眷,都是住在宣府内部的家眷。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放过这些漏网之鱼了。

    今日处刑之后,东西两厂的番子们,还是会找上这些人,按朱祐樘的命令,对其行刑!

    当刘瑾带着东厂的番子,来到杨通在宣府的私宅,进行抄家时。

    就连刘瑾,都被杨通家宅里的财富,给震惊到了。

    成箱成箱往外运的白银,堆了几十个房间的珠宝首饰,古董字画。

    杨通的财富,不是京城里那些,身居高位的阁老尚书们能比的。

    阁老尚书们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们并没有长期稳定的敛财手段。

    光靠贪墨和底下人孝敬,能有几个钱?

    要是再遇上先帝,和当今圣上这样的皇帝,更是收不了多少污银。

    而杨通不同,他的敛财手段丰富且稳定,并且数目都非常庞大。

    一个走私军火,一个吃空饷,一个苛扣底下士兵粮饷。

    光这三样,每年就给杨通带来数十万两银子的财富。

    哪怕再减去分给底下那些人的银子,杨通每年的收入,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计算杨通的家产时,刘瑾足足派出了八十个东西番子,不停地清点数目。

    才能赶上从杨通私宅里,向外运送银子的数目。相较于杨通家里的财产,杨通的家眷数量,却是少的可怜。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杨通虽然家财万贯,但家里只有一房正妻,没有一个小妾。

    并且杨通也只有杨魁这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他的父母,也都已经死了。

    虽然杨通的直系亲属不多,但他的旁亲却是一个大家族。

    杨通的伯父,是以前的宣府总兵杨洪。

    在朱祁钰登基之后,杨洪带五万宣府兵入京,被朱祁钰火速升为了昌平侯。

    之后杨洪就一直呆在京城不走了,杨洪死也是死在京城的,墓也是修在京城的。

    他一个宣府总兵官,在没有皇帝的命令下,带兵入京,然后一直滞留京城,简直就没把朱祁钰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在离开宣府之后,杨洪便火速开始提拔自己的亲戚。

    6=9+

    杨洪的儿子杨俊,被升到了中军左都督,掌控五军都督府军务。

    杨洪的几个侄子,也依次得到擢升。

    杨能封武强伯,擢都指挥使,统领京师神机营。

    不久后又被擢为后军都督佥事,充左参将,镇守宣府。

    杨信封彰武伯,升至进都督佥事,擢为宣府左副总兵,协镇宣府。

    杨通那时候还小,不到二十,倒是没被封爵,而是被升为都指挥佥事,带兵镇守怀来。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大量的杨氏族人,被杨洪安插进了各个边镇。

    杨洪家里,除了不能带兵的媳妇,闺女,老妈子之外,剩下的能上战场的,都给提拔成了边镇军官了。

    至此之后,杨洪彻底地掌控了边镇的一切军务。

    史称:杨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首推杨氏。

    用一门三侯伯,来夸赞杨洪父子兄弟的功劳。

    不过杨氏一族,在天顺年间,并没有被英宗皇帝清洗干净。

    杨通的几个堂兄,杨能和杨信等人,依旧活跃在边镇上。

    他们的后人,也都在各个边镇,担任要职。

    至于英宗皇帝为什么没有将杨氏清洗干净,一是因为杨氏当时已经势大,掌控了边镇防务,英宗皇帝不好下手。

    二是因为,杨能是英宗皇帝复辟的有力支持者!

    没错,杨能在景泰八年的时候,和石亨一起,又叛变了!

    这一次,他们叛变的就不是英宗皇帝了,而是叛变了于谦。

    他们叛变的原因,还是因为和于谦的利益分配不均。

    于谦一个江南人,在掌控大权之后,肯定是多偏向江南的。

    他和杨氏这些北人,利益并不相同。

    还是那句话,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人和人,势力和势力之间的关系,永远都在随着利益而发生变化。

    所以英宗皇帝复辟之后,第一时间夷了于谦三族。

    而杨能非但没有被清算,反而还加官进爵,擢为右军左都督,兼宣府总兵官。

    就这样,杨氏躲过了天顺年间的清洗,深深扎根边镇,开支散叶。

    朱祐樘现在要诛杨通九族,那就是要彻底清洗边镇杨氏一族。

    这样一来,所牵扯到的人,就太多了。

    东厂的番子在宣府里四处出动,缉拿一切拥有杨氏血脉的族人。

    惨叫声在宣府此起彼伏,这群在宣府作威作福数十年的杨氏族人,

    刘瑾则是亲自回到军牢里,将一摊烂肉一般的杨通,抬到了校场上。

    当然,他也没忘记带上徐溥和刘大夏,这两位尚书大人。

    当杨通被抬到校场上时,校场上叛变的军官士兵,校场外观刑的百姓士兵,都发出一阵震惊的惊呼。

    他们万万不敢相信,这一摊被抬上校场的烂肉,竟然就是以前在宣府说一不二的杨通。

    在杨通被放到校场上时,还有源源不断的杨家族人,被押往了校场。

    杨家在宣府可是第一世家,里面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可真是太多了。

    宣府的老百姓们,都认识不少。

    “那不是杨瑾大人么?他可是宣府最大茶叶店的老板,怎么也被抓来了?”

    “快看!杨琦大人也被抓来了,那是卖丝帛的大老板,也被抓来了。”

    “还有杨瑀,这是宣府最大瓷器行的老板,也没逃过一劫!”

    “还有杨伦,杨禄,杨昉……怎么都是杨家的人啊?!”

    “……”

    围观的百姓,惊讶的发现,宣府中的杨氏一族,似乎都未能幸免。

    全被东厂的番子一网打尽,将所有的杨氏族人,一一缉押到了校场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