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灭三国苏定方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酷酷的橙子字数:4267更新时间:25/02/17 15:08:20
    苏定方本名苏烈,字定方,是冀州武邑人,后世多称呼他为苏定方。

    隋炀帝大业年间,苏定方的父亲苏邕率领乡里几千人为本郡讨伐入侵的贼子。

    苏定方骁勇彪悍有胆气,十五岁开始就跟随父亲作战,多次率先冲锋陷阵。

    在父亲苏邕去世后,苏定方接替父亲统帅部众,打败敌军首领张金称、杨公卿,追击败军二十多里。

    从此贼寇不敢再侵犯境内,乡里都很依赖他。

    后来苏定方投奔河北义军领袖窦建德,窦建德的大将高雅贤很喜欢他,收他做养子。

    在窦建德死后,高雅贤带着苏定方投奔窦建德旧将刘黑闼,在为刘黑闼攻池掠地时,苏定方每次都能立功。

    随后,刘黑闼和高雅贤都死了,苏定方选择归隐乡里。

    “贞观年间初期,唐太宗为讨伐东突厥征召民间义士,苏定方被任命匡道府折冲,跟随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在碛口袭击东突厥颉利可汗。”

    “苏定方率领二百名持弓弩的起骑兵做先锋,趁着雾气遮掩前行;”

    “雾散时距离敌军营地不到一里,可以看到牙帐,苏定方速度很快地连杀数十百人,颉利可汗和隋公主害怕地各自逃走。”

    “李靖随后赶来,剩余的突厥军悉数投降。”

    “此战后,苏定方升任左卫中郎将;随后二十多年苏定方未参与重大战事。”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传位太子李治。”

    “永徽六年,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出兵侵犯新罗北境,占领了三十三座城池。”

    “新罗王春秋派人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李治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苏定方迎击高句丽。”

    “苏定方征讨高句丽取得大胜,因功升任右屯卫将军,受封为临清县公。”

    “同年五月,李治命程名振带兵征讨西突厥,苏定方率部随军征讨;”

    “唐军总管苏海政在鹰娑川连战二万敌军未能取胜,敌军又有鼠尼施等人带领二万骑兵来支援。”

    “此时苏定方刚让士兵休息,看到尘土飞扬,就率领五百精兵翻越山岭疾驰直捣敌营。”

    “苏定方奇袭,导致敌军大败,被杀死一千多人,溃逃的人抛下的铠甲兵器、牛马堆积山野无法计算。”

    “然而唐军副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向程知节谎报将士的伤亡情况并假传诏令不许军队深入敌军腹地;此战最终唐军无功而返。”

    “显庆二年,李治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回纥婆润等人为副将,再次征讨西突厥。”

    “苏定方从金山北出兵,先攻击西突厥处木昆部,打胜后木昆部首领嬾独禄率领一万多兵众投降。”

    “苏定方接受并安抚他们,从中调用一千骑兵,一起向曳咥河进攻,阿史那贺鲁率领十万大军迎战。”

    “苏定方手下包括回纥人只有一万士兵,贺鲁轻视他人少,命左、右翼分开包围。”

    “苏定方让步兵占领制高点,用密集的长矛对着外面,他亲自率领精壮骑兵在北边平地摆阵。”

    “突厥军三次进攻都失败,苏定方趁乱进攻,激战三十里,斩杀突厥数万人,突厥军溃逃。”

    “第二天,苏定方整军前进,五弩失毕率部众投降,贺鲁只和处木昆屈律啜带几百起兵向西面逃走。”

    “苏定方命令副将肖嗣业、回纥婆润率兵赶赴邪罗斯川追击,他和任雅相率领新投降的军队拦截突厥军后路。”

    “恰逢大雪,苏定方坚持追击。”

    “到了双河,距离贺鲁驻地一百里,苏定方下令摆阵前进,逼近金牙山。”

    “当时贺鲁正在打猎,苏定方纵兵追击,打败他属下几万人,都送回原来的部落。”

    “贺鲁投奔石国,弥射的儿子元爽带兵和肖嗣业会合,绑着贺鲁回来。”

    “于是修建城垒,设置烽火台,确定疆界,慰问疾苦收埋尸骨,唐的州县拓展到西海了。”

    “苏定方凯旋而归,先是献俘于于昭陵,后李治在太庙又举行献俘仪式。”

    “此战后,李治升苏定方为高宗升苏定方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另封其子苏庆节为武邑县公。”

    苏轼: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唐朝周边投降的势力都蠢蠢欲动了。

    其中,西突厥耀名部落趁机反叛,击败了草原上的依皮舍奎部族,并入侵了唐代的轮台、普累等地。继任的唐高宗李治一直采取隐忍的态度。

    不是高宗,他除了对后宫武则天心软之外,其他方面都和奈复有同样的野心。

    只是他有一个天大的问题:他没有可以信赖的好将!

    唐朝从来不缺精兵利箭,但李靖、秦琼等一批贞观名将都老了,死了。

    李寄、李道宗、薛万彻原本是李世民留给李贽的,然而房以爱阴谋事件爆发。

    李道宗和薛万彻均涉案,并被长孙无忌褚遂良杀害。

    但李积当年年事已高,在朝中担任宰相的李治对他有很大的依赖。

    苏烈并不比其他老兵年轻多少,此时已是六十多岁了。

    自然,唐高宗一开始很难见到六十多岁的老臣。

    但两年后,一批新罗使者前来求援,改变了高宗的看法。

    唐朝东北部的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手进攻新罗,占领了新罗30多座城池。

    国家即将灭亡,新罗紧急派使者向大唐求援。

    唐高宗想了想,命颍州刺史程明祯率领万军讨伐高句丽。

    十年前,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从水陆两路调动数万大军,却依然未能归来。

    所以从兵力数量来看,这次出征当然是一种姿态。

    程明祯这个颍州刺史,无非是一回事。他也是河北人。

    曾与苏烈同为窦建德、刘黑闼手下将领,程明祯与苏定方率军渡过辽水。

    高句丽守军见唐军已到不足万人,便渡过浑河迎战。

    苏定方见了,大喜,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冲上去攻击。

    结果自然是程明祯的孔军大败高句丽,杀俘千余人,摧毁其外城村庄,达到目的,凯旋而归。

    苏定方自灭东突厥可汗雅章后,时隔25年再次升迁,因功被封为临清郡公。

    更重要的是,高宗轻松赢得了第一次对外战争,这让李治充满了信心,也让63岁的苏定方进入了他的视野。

    但是,高宗并没有下定决心让苏定方担任征伐西突厥。

    老程今年68岁了,太宗驾崩后,命他保护太子李治继位。他无疑是最值得信赖的贞观将军。

    在这样的国战中,高宗决定让这位老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显庆四年,思结阙首领都曼原先统制众胡,率领部下和疏勒三国再度反叛。李治下诏苏定方任安抚大使征讨叛军。”

    “苏定方率兵到达叶叶水,敌军在马头川筑营据守。”

    “苏定方挑选一万精兵、三千骑兵进行突袭,一天一夜疾驰三百里抵达敌营。”

    “都曼惊慌,仓促应战,大败后逃到马保城。”

    “苏定方带兵追击,围困马保城,都曼没有办法,便将自己捆起来投降。”

    “在乾阳殿献俘时,有关官员请依法论处。”

    ““苏定方以自己已答应免了都曼死罪,磕头请求李治同意。”

    “李治为保苏定方信义答应并赦免了都曼。葱岭以西从此平定。”

    “苏定方因功被加赐邢州巨鹿的实封食邑三百户,并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百济恃仗高丽支持,多次侵犯新罗。”

    “显庆四年,新罗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救。”

    “在苏定方平定葱岭之乱回归后,李治任命苏定方出任神丘道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十万人讨伐百济。”

    “百济军沿江屯兵,苏定方从左岸出兵,沿山列阵,与敌军交战。”

    “百济军战败,死了数千人。”

    “唐军趁着潮涨前进,战船首尾相连,擂鼓呐喊助威,苏定方率领步兵、骑兵夹江并进,直逼真都城。”

    “百济出动全部兵力来迎战,苏定方率大军大败百济军,斩杀俘虏一万多人,乘胜攻进外城。”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向北逃走。”

    “苏定方带兵包围了都城,扶余义慈的儿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余下的兵士坚守都城。”

    “扶余义慈的孙子扶余文思见大势已去,于是率人拉着绳子溜下城,很多人跟着他,扶余泰无法阻止。”

    “苏定方趁机命令士兵登上城墙,竖起唐朝旗帜。”

    “于是扶余泰开门请求投降,百济将领祢植和扶余义慈归降,扶余隆和众城主也都来投诚。”

    “百济平定,李治加授苏庆节为尚辇奉御。”

    “龙朔元年五月,李治任命凉国公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大总管、任雅相为浿江道大总管,一起出兵讨伐高句丽。”

    “苏定方在浿江打败高丽的军队,夺取马邑山作为营地,进而包围平壤。”

    “彼时高句丽大雪天气恶劣,新罗的援兵和粮草都没有按时到达。”

    “次年二月,任雅相在军中病逝,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及所率部队在蛇水被高丽权臣渊盖苏文打败,庞孝泰及十三个儿子都战死;”

    “新罗粮草在此时才送到苏定方军营,苏定方认为进攻时机已失,只能班师回朝。”

    “龙朔三年五月,吐蕃和吐谷浑对战,吐谷浑战败,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领数千帐部众投奔唐朝。”

    “六月,李治任命苏定方为凉州安集大使,震慑吐蕃、吐谷浑。”

    “乾封二年,苏定方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刚开始李治并不知道苏定方去世,等他从别的地方知道这件事,感到很悲伤,责备大臣没有及时告知他;”

    “同时表示苏定方对国家有功,按例应该褒奖追赠。”

    “随后李治下诏追赠苏定方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追谥为庄公。”

    “建中三年,唐德宗李适下诏,将苏定方和裴行俭等古今六十四位名将配享太庙。”

    辛弃疾:高宗任命程咬金为丛山路行军总管,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

    王文都任副总帅,64岁的苏定方得以重新披上长袍,担任前军总长,仍担任前锋。

    程咬金果然如恋情所说的那样幸运。战争爆发不久,程咬金部下首领苏海正在营锁川地区与两万西突厥铁骑正面遭遇。

    双方打得很激烈,没有分出胜负。

    西突厥又有两万骑兵赶来增援,形势十分危急。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苏定方率领部队匆匆赶到战场附近,正等待休息,却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小山,漫天尘土飞扬:

    丁方在战场上待久了,断定那里必有一场大战,披上铠甲,飞上马背,命令部下赶紧战斗!他带着五百精骑,策马而去。

    两地之间的距离只有十几里,转眼间就到了。

    西突厥铁骑没想到,身后的天空突然降临了一位妖王。

    就这样,苏定方的五百骑兵从敌后猛冲过来。唐军士气大振,大败敌军。

    此战,唐军追击二十里,杀敌一千五百余人,俘马两千匹,死马废战,绵延山野,所向无敌,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西突厥主力骑兵的溃败,已经是严重的挫败了。

    按理说,唐军应该趁胜追击,扩大战果,甚至一举消灭了阿史那贺鲁。

    但随后匆匆赶来的教练程咬金听了平庸的话,错失了机会。

    教练程咬金听从了王文都副主任的话。据说,王文都自称掌管高宗密旨,以知礼轻敌,令文都克制。

    因为这个王文都出身于太原王氏,隋唐五姓齐王之一,是李渊的老班底,从始至终就跟随李唐。

    程咬金不敢相信。于是,根据王文都的建议,命令军队不要深入追敌。

    事实上,就算王文都有意志,他也不会接受外军的命令。

    当年李靖能够平定东突厥,却违背了李世民的意志,主动求战。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程咬金绝对不是一个开疆拓土的帅才。

    自从玄武门事变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上过战场。

    人老了,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难免会变得抑郁,而驰骋战场指挥作战显然不是他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