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灭高句丽李勣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酷酷的橙子字数:4153更新时间:25/02/17 15:08:20
    李勣出生于曹州离狐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乐善好施,常赒济他人。

    隋朝末年,徐世勣随家迁居至滑州卫南客居卫南。

    山东、河南等地水旱瘟疫不断,百姓只能以树皮或泥土为食。

    隋炀帝却依旧征兵欲伐高句丽,朝廷内外对此多有不满,各地频发农民起义。

    同年,曹州济阴一个善使长枪的法曹翟让因小过犯下死罪,逃亡瓦岗,设瓦岗寨反隋。

    十七岁的徐世勣与单雄信等也先后去投,跟随瓦岗军一起起义。

    徐世勣善谋略,曾向翟让建言,称瓦岗附近都是乡邻,不宜侵扰,而宋两州远离家乡,且靠近御河,可以劫掠永济渠上的过往船只以养护军队。

    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后,瓦岗军在一年多时间内就发展至万余人,成为中原起义军主要队伍。

    “大业九年,隋朝世族将领杨玄感在隋炀帝出征高句丽期间纠集李密等起兵叛乱,叛乱很快被平定,杨玄感被杀,李密及其部下四处逃亡受阻。”

    “大业十二年,李密率部投靠瓦岗寨,建议瓦岗军先取荥阳,夺取粮仓,再图进长安二京。”

    “在其指挥下,瓦岗军攻占金堤关和荥阳郡大部县城,进逼荥阳城。”

    “驻守荥阳的隋将张须陀奉命率两万余精锐讨伐瓦岗寨。”

    “翟让大为恐惧,在李密、徐世勣的劝说下,方同意应战。”

    “最终,李密指挥军队大败隋军,张须陀战死。李密在瓦岗军中威信日重。”

    “大业十三年,因信服李密之才,徐世勣与王伯当等劝说翟让让位李密,李密随后自称魏公,封翟让为司徒,封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

    “同年,朝廷令王世充出兵讨伐瓦岗军,徐世勣使用计谋,在洛水两岸多次击败王世充,瓦岗军最终获胜,徐世勣被李密封为东海郡公。”

    “而后,徐世勣又向李密建议并带兵攻克了仓城黎阳,开仓放粮,周济饥民,并因此十天多时间就征募到二十余万人的队伍。”

    “瓦岗军壮大后,内部发生争权的情况,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密设计除去了首设瓦岗寨的翟让,翟让旧部与之发生争斗,混乱中徐世勣脖颈被砍中,身负重伤,李密获得了瓦岗寨的绝对领导权。”

    “为安抚部众,李密仍令瓦岗旧将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领翟让旧部,但仍有人如单雄信等不满李密统领,瓦岗内部已经出现分裂迹象。”

    “唐武德元年,隋将宇文化及在江都勒死隋炀帝,自立为帝,率军北上欲攻占东都洛阳。”

    “同年二月,林虑山起义军首领王德仁在投靠李密后,又截杀了李密心腹左长史房彦藻。”

    “五月,李密遣徐世勣讨伐王德仁,王德仁战败后转投唐王李渊,而宇文化及也开始兵围黎阳仓。”

    “镇守在此的徐世勣在城中挖掘地道秘密移军至城外,与李密率领的援军一起击败了宇文化及,迫使其退兵。”

    “与此同时,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至京城,据守巩北的隋将王世充等拥立越王杨侗继位隋帝,并有意招降瓦岗军。”

    “因怕遭到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的前后夹击,瓦岗军归降隋朝,徐世勣被重新加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并受命与宇文化及作战。”

    “最终,宇文化及战败,但瓦岗军也势力受损。”

    “唐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趁瓦岗军势力受损之机,出兵讨伐。”

    “将领程知节、秦叔宝等先后被王世充擒获,单雄信投降王世充,瓦岗起义军瓦解,李密投降唐王朝,他之前所辖之地由徐世勣接管。”

    “武德二年,徐世勣将辖地的土地与户口统计完全,交由李密上呈给唐高祖李渊。”

    “因其不肯越过李密献地而为自己邀功,唐高祖赞其纯臣,赐其李姓,授职黎州总管,加封莱国公、上柱国。”

    “他的父亲徐盖也改姓李氏,封为济阴王,后改封为舒国公。”

    苏轼: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建立郑国,徐世勣奉令统率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

    武德二年十一月,河北军阀窦建德攻陷黎阳,俘虏了李世勣的父亲李盖、淮阳王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本已经撤离的李世勣为救人质,只好返回黎阳向窦建德投降。

    此后,窦建德以李盖为质,令李世勣镇守黎阳。

    李世勣帮助窦建德击败王世充部后,取得了窦建德的信任。

    李世勣遂建议窦建德亲征河南,想要借机将其杀死。

    武德三年,李世勣与魏郡李文相结拜,在入拜李文相之母霍氏时,听闻霍氏哭诉窦建德无道,其妻弟曹旦侵扰河南时,宽慰她说一个月后必将杀掉窦建德和曹旦,然后带霍氏等归顺唐朝。

    由于被妻子产子所误,窦建德迟迟没有启程前往河南,李世勣图杀他的计划也无法实施。

    霍氏本善骑射,又恐事久生变,便令儿子李文相在宴饮时设伏兵杀掉曹旦的偏裨二十三人,然后举兵起事。

    而李世勣因计划泄露,又无力对抗曹旦,与旧部郭孝恪带领几十名骑兵归降唐朝。

    武德三年,晋阳军阀刘武周势力威逼关中,与唐对峙,刘武周麾下将领宋金刚进攻浩州时被唐军打败,向北逃亡。

    李世勣在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追击宋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八胜,斩获数万敌军。

    同年,李世勣跟随李世民进逼洛阳,讨伐郑国王世充,奉命接管了管州,并在之后击退了郑国太子王玄应,劝降了郑国荥州刺史魏陆。

    武德四年,李世勣暗中策应,接受郑州司兵沈悦投降,占领了虎牢关,俘获了郑国荆王王行本。

    窦建德应王世充请求增援郑国军,因轻敌败于虎牢关,窦建德被俘,王世充也在此后被杀。

    武德四年十二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联合东突厥再次起兵,李世勣跟随李世民讨伐。

    在刘黑闼进逼宗城时,屯守在此的李世勣遭遇惨败,只身逃往洺州。

    武德五年三月,李世勣与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在洺水遭遇,李世勣引兵逼营,高雅贤因酒醉单枪匹马追击李世勣,被李世勣部将刺死。

    同年七月,李世民鉴于局势初定回朝后,李世勣则被留下来继续讨伐与刘黑闼联兵作乱的鲁王徐圆朗。

    最终,李世勣擒杀徐圆朗,平定了兖州。

    武德七年,李世勣受命随赵郡王李孝恭和大将李靖一同征讨位于江淮的辅公祏起义军。

    期间,他率领一万步骑兵渡过淮河,攻克了敌方的寿阳城,进抵硖石,接连攻破驻守长江西岸的陆路敌军以及用铁链锁船的三万水兵,在辅公祏闻讯东逃时,又趁乘胜追击,平定了江南。

    “隋朝灭亡后,和亲东突厥的义成公主仍为可汗的可贺敦,颉利可汗即位后,受到隋朝势力鼓动,多次南下伐唐。”

    “其扶植的攻唐势力刘黑闼被唐朝消灭后,颉利可汗又于武德八年亲率大军入侵,一路攻掠至并州,被唐廷分四路出击败退。”

    “此战期间,李世勣为行军总管,而他率领的军队也在太谷击退了突厥入侵。”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李世勣被封为并州都督,为避李世民名讳,进而改名为李勣。”

    “同年,东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然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与东突厥定下渭水之盟,双方暂时讲和。”

    “此后,东突厥汗国接连发生旱灾、雪灾和霜灾,造成空前的大饥荒,国力削弱。”

    “贞观三年,因与颉利可汗生隙,突利可汗脱离东突厥汗国归附唐朝,李世民也决定对东突厥发起进攻。”

    “李勣被授为通漠道行军大总管,接受李靖的统帅,和诸将一起分道出击东突厥军。”

    “贞观四年,李勣在云中与东突厥的頡利可汗军队遭遇,激战后取胜。”

    “颉利可汗因不敌各路唐军来袭,向唐廷求和。”

    “李勣鉴于东突厥势力尚存,且又喜叛服无常,提议派军跟在前去议和的唐使唐俭等人马之后,趁东突厥放松警惕,一举扫平。”

    “李靖认同他的提议,率军悄悄抵达东突厥驻扎处。”

    “颉利可汗欲逃走时被李勣阻击,之后被唐军所俘,而突厥大酋长也率部五万余向李勣投降。”

    “此战过后,唐朝解除了来自北方最严重的威胁,四夷来朝,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贞观七年,年仅六岁的晋王李治被任命为并州大都督,李勣被授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并州事务。”

    “其后,李勣因父丧丁忧,但不久后就官复原职。”

    “在并州任职期间,李勣颇为尽职,受到唐太宗夸赞。”

    “贞观十一年,李勣改封为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以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之职遥领太子左卫率。”

    “贞观十五年,李勣入朝,被拜为兵部尚书。”

    “赴京途中,薛延陀的真珠可汗派遣其子、小可汗大度设率领八万骑兵,联合仆骨、同罗、回纥等部共计二十万人南侵东突厥李思摩的部落。”

    “唐廷接到李思摩请求后派军去援,李勣被任命为朔州行军总管,指挥六千精骑,大败薛延陀的军队,斩首三千余人,俘虏了五万余人和一万五千余匹马,并因功恩荫一子为县公。”

    “贞观十七年,李治晋升为皇太子,而李勣曾为李治担任并州长史,唐太宗对其寄予厚望,将他调任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时升为特进,担任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

    “同年,唐太宗设凌烟阁置二十四功臣像。李勣的画像也在其中。”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拟征伐高句丽时遭到谏议大夫褚遂良等的反对,李勣却认为不能任由高句丽如薛延陀般坐大成为北方边患,应该予以平定。”

    “同年十一月,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六万步骑兵,以及兰州、河州的外族降卒,与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刑部尚书张亮所率领的水师协同作战,攻打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李勣率所部抵达幽州与各路唐军会合。”

    “四月,李勣派部队秘密北上,攻抵玄菟西南,迫使其城主归降。”

    辛弃疾:围攻安市城时,唐军遭到当地军民的激烈反抗。

    李勣怒而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不料百姓愈发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

    此时辽东气候已经转寒,粮草也将要耗尽,唐军只好班师回朝。

    因李勣立下战功,朝廷封其子为郡公。

    贞观二十年,唐朝与回纥等铁勒诸部击溃薛延陀,多弥可汗逃亡途中被杀,新任的伊特勿失可汗向唐廷请和。

    唐太宗派李勣与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往郁督军山与之议和,因薛延陀残部摇摆不定。

    李勣发兵出击,斩首五千余级,俘获男女三万余人,薛延陀灭亡,唐朝准备集兵于贞观二十三年再一次大规模攻打高句丽。

    李勣转任太常卿,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拜太子詹事。

    次年,唐太宗卧病,攻打高句丽的预定计划搁浅,并开始准备太子即位事宜。

    唐太宗贬李勣外任叠州都督,嘱咐李治即位后升任他为仆射,使李勣蒙恩为其所用。

    唐太宗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次月便召李勣入朝,拜为洛州刺史,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在唐高宗执政期间,李勣受到重用,永徽四年被册拜为司空,唐高宗还下诏特许李勣乘小马出入三省。

    唐高宗欲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反对,李勣则认为这是天子家事,他人不应干预,唐高宗为此坚定了废后决心。

    此后,李勣愈发得唐高宗以及武皇后的信任。

    唐廷正式实行两京制,李勣跟随唐高宗迁居东都洛阳,途中染病,唐高宗亲自慰问。

    唐高宗封禅泰山时,李勣为封禅大使。

    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逝,其子泉男生接任他的职位,继续执掌高句丽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