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俶傥英略贺若弼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酷酷的橙子字数:4210更新时间:25/02/17 15:08:20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短命王朝之一,它如同一朵绚烂的烟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隆重又仓促的一笔。

    在隋朝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如烟花般绚烂的大将。

    他们都为隋朝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最后却因为一句话而惨死,隋朝第一猛将贺若弼就是代表之一。

    “贺若弼,少有大志,甚为骁勇,善于骑射,博闻强识,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

    “北周齐王宇文宪闻后,对他十分器重,用为记室。”

    “不久,封当亭县公,升小内史。”

    “公元579年,随上柱国、行军元帅韦孝宽攻克淮南等数十城,使长江以北土地都划入北周。”

    “其中贺若弼所出计谋居多,于是拜为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次年,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总揽朝政,众心不服。”

    “相州总管尉迟迥于邺城起兵造反。杨坚怕其随之生变,急派亲信长孙平取而代之。”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改国号隋,是为隋文帝。”

    “杨坚称帝后,就有吞并江南、统一中国之志。杨坚查访可胜任者戍镇江淮。”

    “因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委派给他平陈之事,经略一方,作灭陈准备。”

    “公元587年,杨坚多次谋议灭陈之策,高颎、杨素、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定江南的计策。”

    “贺若弼也献取陈十策,获得隋文帝称赞,赠赐宝刀。”

    “公元588年十月,杨坚在寿春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

    “又命杨广、秦王杨俊、杨素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水陆军51.8万。”

    “由晋王杨广节度,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声势浩大。”

    “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八路攻陈,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出广陵,集中在长江北岸。”

    “攻陈前,贺若弼卖掉老马,大量购买陈船,藏匿起来,又买破旧船只五六十艘,泊于小河,使陈军以为隋军没有战船。”

    “又多次将换防士兵集于广陵,大张旗帜,营幕遍野,还使士卒沿江射猎,人马喧噪,陈军因被迷惑,所以毫无察觉。”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

    “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出广陵南渡。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

    “初六,贺若弼军乘势攻占陈南徐州,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众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

    “贺若弼军军令严明,秋毫无犯,有军士拿民间一物者,立斩不赦。”

    “又进军蒋山的白土冈,先后击败陈将田瑞、鲁达、周智安、任蛮奴、樊毅、孔范、萧摩诃等。贺若弼于是从北掖门入城。”

    “但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擒虎已率五百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

    “他令将陈后主带来一看,陈后主惶恐流汗,甚为惊恐,多次下拜。”

    苏轼:贺若弼出身河南洛阳,是鲜卑族大将北周金州刺史贺若敦的儿子。

    虎父无犬子,贺若弼完美继承了父亲的眼界见识与能力。

    北周末年,年仅十几岁的贺若弼,就已经受到了齐王宇文宪的器重而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后来贺若弼率兵攻破淮南十几座城池,让北周的领土扩大到了江北,江北战役打响了贺若弼少年将军的名头,经此一役他官拜寿州刺史,成为了襄邑县公。

    就在这个时候杨坚掌权,他担心实力超群又手握重兵的贺若弼会随着尉迟迥造反。

    于是就派自己的亲信长孙平顶替了贺若弼,一直到杨坚称帝之后事情才迎来转机。

    隋文帝杨坚是一个知人善用的皇帝,他登基后没多久就听从了宰相高颎的建议,摒弃前嫌重用了贺若弼。

    隋文帝封贺若弼为吴州总管,不仅给与他重兵镇守江北要地广陵,还将攻打陈国的重担交与了贺若弼。

    贺若弼受到重用之后提笔写下一首诗,寥寥几句便展现出了少年将军的雄心壮志,大有保家卫国问鼎江南的傲骨。

    隋朝之所以能够覆灭陈朝,打破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南北割据局面,完成实际意义上的大一统,主要的功劳还在高颎、杨素等谋臣与贺若弼这样的武将身上。

    高颎定下了兵分八路、自上而下围攻陈朝的策略,身为行军总管的贺若弼则身先士卒,带领将士在长江北岸集合,准备下行攻陈。

    在出发前贺若弼深刻分析了他与陈超的实力差距,制定了一套暗度陈仓的计谋。

    他将老马卖掉,购置了大量的战船,还特意买了几十艘破破烂烂的旧船。

    然后将新的战船藏起来,破破烂烂的旧船停得到处都是。

    陈超本来就认为隋朝人不擅长水战,现在又看贺若弼只有几艘破破烂烂的旧船,就以为隋朝不光不会打仗,还连船都没有,不由得就放松了警惕。

    就在陈朝开心地欢度新年的时候,贺若弼率军闪电袭击,打了陈朝一个措手不及。

    掉以轻心的陈朝士兵根本没有摸清贺若弼的实力,现在见他不仅有几百艘崭新的战船,战士们还各个精壮雄伟,于是都吓得落荒而逃。

    就这样,贺若弼仅用了五天就攻占了徐州,拿下了当地刺史。

    但是贺若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深知马背上可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的道理。

    所以他在攻占陈朝城池之后,没有选择武力镇压。而是优待俘虏,礼遇百姓。

    他要求将士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有违反者斩立决。

    正是因为贺若弼这样的温柔政策,陈朝百姓后来才会快速地融入到隋朝统治之中去。

    可以说贺若弼在平陈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贺若弼攻破陈朝之后,隋文帝开心极了。

    接待贺若弼时不仅赐御座,奉为上宾,封他为上柱国、宋国公、右武侯大将军,还将陈后主的妹妹赐给他做小妾。

    “贺若弼愤恨自己没有先期抓获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挺剑而出。”

    “隋文帝听闻其立功,很是高兴,下诏褒奖,晋王杨广却认为贺若弼先期决战,违反军命,于是把他交给了执行军法的官员。”

    “隋文帝杨坚召见贺若弼,很是赞赏,赐给御坐,进位上柱国,封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给予许多赏赐,又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

    “拜右领军大将军,不久转右武候大将军。”

    “灭陈以后,地位更加显贵,他的兄长贺若隆做武都郡公,弟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并为刺史、列将。”

    “家有珍玩不可胜数,婢妾都身穿绫罗绸缎,生活奢侈。”

    “从此,骄傲自满,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

    “既而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仍为将军,心里很是不平衡,还将不满的情绪显露出来,因而于公元592年遭致罢官。”

    “怨气愈甚,又过了几年,隋文帝将其下狱。”

    “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奏请处以死刑。”

    “隋文帝犹豫数日,考虑到他的功劳,于是免他一死,除名为民。”

    “几年之后,贺若弼恢复了爵位,但隋文帝忌其为人,所以不再被任用。”

    “然而每次宴请赏赐,都给他很高的待遇。”

    “公元604年,杨广即位为帝,贺若弼就更加被疏远了。”

    “公元607年七月,随杨广北巡至榆林。”

    “杨广命人制造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用来接待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

    “他认为这太过奢侈,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被人所奏。”

    “杨广认为他这是诽谤朝政,于二十九日将他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时年六十四岁。”

    辛弃疾:贺若弼平陈战争之后,贺若弼受到了隋文帝的赏识。

    隋文帝赏赐给他的奇珍异宝多到堆不下,他家里的女眷各个花枝招展穿金戴银。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贺若弼的哥哥弟弟也沾了不少光,分别被封为武都郡公、万荣郡公。

    一时间贺家声名鹊起,成为了举国闻名的高门大户。

    贺若弼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引起周边群众一阵骚动。

    贺若弼就这样逐渐迷失在了皇帝的赏识、群众的吹捧声中,变得越来越自负,谁都不放在眼里。

    他甚至公开嘲讽说隋文帝最喜爱的两位宰相杨素、高颎是酒囊饭袋,这不仅惹得两位宰相心生不满,就连隋炀帝也感觉非常没有面子。

    因为这两位宰相是他一手提拔的,说他们是酒囊饭袋那不就是在影射皇帝不能选贤任能么?

    隋文帝一向自视甚高,怎么能允许别人嘲讽自己呢?

    于是他生气地不再重用贺若弼,将贺若弼贬为庶民。

    不过隋文帝还那是很念旧情的,偶尔还会召见贺若弼进宫吃席,也会赏赐他。

    但是贺若弼有些不知足,管不住自己的嘴,经常碎碎念做一些愤愤不平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时间久了,隋文帝更不喜欢他了。

    虽然不喜欢,但是隋文帝也念着旧情没有再对贺若弼做什么。

    可到了隋炀帝时期,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早在平定陈朝的时候,晋王杨广就觉得贺若弼违反了军令提前决战,想要治他得罪,但是被隋文帝制止了,现在杨广即位成了隋炀帝,那就没有人能阻止他了。

    大业三年七月,杨广下令建造一个用来接待突厥启明可汗的大帐篷,那个帐篷又高又大、占地数亩,可以容纳几千人,装饰也非常华丽。

    这个造价极高的帐篷非常不入贺若弼的眼,他觉得隋炀帝这种举动劳民伤财,根本就没有必要,于是就和高颎、宇文弼私下议论,说皇帝做得不好。

    隋炀帝好大喜功、独断专行,容不得任何人说自己的不好。

    一听有人敢质疑自己的决定,当下就生气了。下令,斩立决!

    就这样,英勇大将贺若弼惨死在隋炀帝巡游的途中。

    贺若弼之死只能说是一个让人可惜的事情,但并不出乎意料。

    身为臣子,除了要能力出众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揣摩皇帝心思。

    贺若弼显然不懂得,所以惹恼了两位皇帝。

    有了髙颎的竭力举荐,杨坚当即拍板,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全权经略一方,为灭陈做准备。

    这个吴州,就是如今的扬州一带,只是所辖范围要比现在的扬州市大得多,它是将来攻打陈朝的桥头堡,因为陈朝国都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就正与吴州隔江相对。

    胸怀大志的贺若弼,接到杨老板的这个任命,顿感百年一遇的机会终于来了,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代名将,将在此一战。

    于是,他便欣然领命,并开始积极练兵备战。

    时间飞逝,经过7年的内外准备,隋文帝杨坚认为,灭陈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此时,隋朝北部边境的突厥,已经被他们揍得,没有了脾气,偏安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也被他们吞并了。

    现在,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无后顾之忧的,开启对陈朝的灭国之战了。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了里,杨坚任命,次子杨广为尚书令,统筹各路兵马,以宰相高熲为元帅长史,决断行军谋略,统领五十一万八千士兵,兵分八路,准备开启对陈朝的灭国之战。

    在这八路兵马中,占据核心战略要地的贺若弼,自然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一路力量。

    而在正式开战前,熟读兵法的贺若弼,却极为精彩的为我们,展示了一把瞒天过海的玩法。

    贺若弼命令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全部到历阳集结,而历阳,就是现在安徽和县一带,与陈朝国都建康,差不多就是隔江相对。

    军队集结时,军旗猎猎,营帐遍野,人喧马嘶,沸沸扬扬,这阵仗,很快就引起了,江对岸陈国人的注意,陈国人以为,隋军是准备,要打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