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五 他是一个有背景的平民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御炎字数:2976更新时间:25/02/17 10:53:49
    在这场大水灾之前,一心会所经历的最大的紧急动员事件所针对的帮扶对象是两万人级别。

    也就是面对羌人入侵的好几次总动员,茂陵县总人口也就两万多,一心会属于全覆盖了。

    而现在,需要帮助的人数起码翻了三倍,是六万人往上的级别。

    而且并不是说他们需要救援的只有六万人,而是说直到熹平元年六月初八,他们所帮助的人大概就是六万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涨。

    更要命的是,随着消息的传播,那些原本守在雒阳城门外试图进入雒阳城内寻求帮助的人们也渐渐向首阳山和太学两个灾民营地靠拢。

    他们在雒阳那边找不到生的希望,就来这两个地方碰碰运气,结果还真让他们碰到了。

    有雨棚,有食物,有衣物,有药物,有管理秩序的人,不至于出现什么大规模的争抢动乱,安全系数很高,足以保障他们存活下去。

    越来越多的遭灾人群都聚集过来请求帮助,这部分人数不断增加,吃饭的嘴一张又一张,这大大增强了一心会管理层的工作难度和强度。

    袁树的那颗超频大脑为此迎来了又一次的高强度考验和高速升华。

    他倒没觉得自己有多累,只是觉得自己又进步了,自己的大脑继续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不断的升级,升级,升级。

    物资的调配,粮食的补充,药物和医师的安排,人员的安置与处理,违法犯罪情况的严厉打击等等,在他这边,都不是什么问题。

    物资方面,他一边动用自己的储备,一边派人前往周边郡县购买,念及眼下正是夏粮开始收获的时节,粮食价格不会太高。

    且受灾人群也没有形成超大的规模,多购买一些也不至于造成粮价的大波动。

    所以袁树放心的安排后勤部前往河东郡、河内郡、陈留郡、颍川郡购买粮食,分散购买,也避免让这些地方的粮价出现什么大波动。

    药物和医师可以就近从雒阳城里获得,雒阳城里的医疗资源绝对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只要愿意钱,不至于得不到这些。

    越来越多的灾民安置问题虽然很麻烦,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空地和材料,这些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原来搭建好的和太学的都不够用了,那就临时扩充,搭建更多的雨棚,现在好在是夏天,气温不低,御寒需求不大,只要有雨棚,有布匹,就勉强足够人们暂时安顿下来。

    如果有生病的人,就专门集中到病号营地里诊治,病号营地修建在更远更偏僻的地方,与健康的人隔离开来。

    袁树对此非常重视,他制定的策略就是极力避免大规模人群聚集造成的大规模传染病爆发,要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传染病,那简直就是灾难。

    至于违法乱纪的事情……

    还真有。

    毕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圣人,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舍己为人。

    有些被救下来的灾民或者是觉得粮食不够吃,或者是觉得孤儿寡母好欺负,就会有一些人组团抢夺分发下来的口粮。

    针对这种情况,袁树也会有针对性的措施,保卫部也不是吃干饭的。

    类似的事情其实在三次茂陵保卫战的时候也出现过,所以袁树不会忽视治安管理的问题。

    在此次行动之初,他就定下了巡逻安保的计划,安排保卫部的一批成员专门留守后方,带着参加过军事训练的凉州良家子组成了十支巡逻队。

    巡逻队昼夜轮换巡逻,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就直接上前抓人,抓到了人先带着他一起做一套大记忆增长广播体操,给他们好好长长记性。

    体操做完还不够,还要游街示众,广而告之,震慑所有潜在的有此类行动倾向的人群,然后再将这些人打包送到雒阳县县衙之中,交给雒阳县令处理。

    大灾当前,不晓得同舟共济,反而还要互相坑害,欺负弱势群体。

    这种人,讨打!

    因为这种恩威并济的救援、管理方式,使得袁树在灾民群体中的形象很快就立起来了。一个宅心仁厚但是奖惩严明的形象很快就在人们的心中出现了。

    这种形象树立起来之后,秩序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所以从水灾开始到结束,整个灾民营地的管理始终是比较有秩序的,没有闹出什么无法收拾的事情。

    而在袁树奋战于救援灾民的一线战场上的时候,雒阳城里的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发生和进行,也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打算。

    首先是雒阳朝廷,在一系列的争执、扯皮之后,从五月二十六日到五月二十九日,他们始终没有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不愿意出钱,不愿意出力,不愿意承担责任,互相推诿。

    甚至还有不少官员为了自己家里被淹、出现了一些财产上的损失的事情要求朝廷给予补偿,根本不管外头发生了什么,首先要确保自己的财产不能有损失。

    最后连雒阳城门该不该开、该不该设粥棚之类的事情都无法做出决定。

    有些人觉得应该打开城门放灾民入内,有些人则认为不能放城外那些刁民入内,以免刁民闹事,破坏雒阳城内的稳定。

    直到五月三十日,朝廷得知了袁树率领他的弟子门生开始在城外救人,并且建立了灾民营地,将大批量灾民开始往灾民营地转运。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雒阳朝廷顿时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就这些虫豸们个人的私心来说,袁树主动出手帮他们接下了雒阳城外的烂摊子,他们肯定是高兴的,不要他们钱,不要他们出力,不要他们承担责任就能坐享成果,岂不美哉?

    但问题在于,从雒阳朝廷的整体层面来看,袁树这么搞就是在打大家的脸。

    城外出现了灾情,这显然是朝廷和官府的责任,救援灾民整理后事那也是这些大老爷们该做的事情,现在他们不做,反而让袁树这个没有官身的人给做了,这个事情要是传了出去,天下人怎么看待他们这些人?

    本来要是不管不顾,等大水退去、大家出去收拾残局,这个事情也不是不能低调处理掉,但问题在于,现在有人站出来处理了,而这个人偏偏不是官方的人。

    这就很尴尬了。

    有对比了!

    和你一比,我们这些执掌权柄的官老爷都成什么了?

    更要命的是,雒阳乃天子脚下,天子还没有动弹,你一个平民就动弹起来了,那你把天子放在什么地方了?

    天子不要面子的?天子不要名望的?天子就能见死不救?

    不讲政治!

    完全的不讲政治!

    六月初一开始,朝堂上针对这个情况的出现,就开始零星出现了对袁树的批评了。

    他们认为袁树的行为不妥,有邀买人心的嫌疑,天子脚下,朝廷还没有行动,他却行动起来了,这样搞,他袁树把天子放在什么地方?

    不过范围始终比较小,且言辞较为温和,没有之前那般的疯狂。

    关键,袁树是袁氏的人,是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家族的嫡系子弟,是之前在雒阳威压群儒、获得巨大声望和威势的最强经师,是一个和官方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

    他爹是太仆袁逢,他三叔是司徒袁隗,他族叔是执金吾袁惃。

    他还有一个担任卫尉的远房亲戚袁滂。

    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平民,他是一个有背景的平民。

    朝廷要出手,也要看出手对象有没有背景,要是个有背景的,你打狗也要看主人吧?

    更让很多不敢发声的官员感到尴尬的是,跟着袁树一起参加救援行动的,其实也有不少他们家族的子弟、乃至于就是他们自己的儿子。

    因为袁树在雒阳城里的巨大声望,很多年轻学子都加入了他的心学门派,跟他学习,成为他的门生、弟子,这其中就包括有很多雒阳官员乃至于权贵家族的子弟。

    此番袁树除了自己出动,还把追随他的近两万弟子门生全都安排出去了,所有跟随他的人都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等于整个朝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和这场行动有关系。

    真要追究袁树不讲政治、追究袁树不尊敬天子、搞邀买人心那一套,那他们那些家族子弟,乃至于他们的儿子,也都要牵扯其中。

    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吗?

    他们能答应?

    显然不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