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苏居正谋国甚远矣!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墙头上的猫1字数:4089更新时间:25/02/13 12:04:56
    朱光庭听闻杨国宝竟是这般狂妄无知,一下子亦是有些无言。

    杨国宝以为是自己堵住了朱光庭的嘴巴,得意笑道:“朱公掞,你莫要以铜臭来玷污洛学!

    你难道忘了程夫子所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么,呵呵,你朱公掞贪图富贵,我不拦你,但你若是想要坏我道心,我必不饶你!”

    前面还算是温和,可到了后面,杨国宝已经是声色俱厉了。

    此时朱光庭却是已经反应了过来,听得杨国宝这般义正辞严,忍不住失笑,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哈哈哈!笑话,笑话!”

    杨国宝神色阴沉盯着朱光庭道:“你倒是说说,怎么是笑话了?”

    朱光庭神色亦是变得阴沉起来,盯着杨国宝道:“程夫子一当上侍讲,明州港市舶司便将三年税收的七成用于嵩阳书院修葺。

    哈哈哈,当年在伊阙听程夫子讲“饿死事小“,如今倒要市舶司的蕃商银子养道统?”

    杨国宝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起来。

    朱光庭呵呵一笑,道:“你知道程师上次发行《伊川易传》的钱是从哪儿来的么?”

    杨国宝不说话了。

    朱光庭哈哈一笑道:“怎么,是不知道还是不好意思说?”

    杨国宝哼了一声道:“要传道,总是要有所妥协。”

    朱光庭大笑道:“好一个有所妥协,看来程夫子所教的解《周易》你是真学到家了,好一个“穷则变,变则通”,哈哈哈,有意思,有意思!”

    朱光庭自怀中取出王岩叟弹劾程颐的奏章,随手便扔在桌子上,呵呵一笑道:“看看。

    王岩叟弹劾程师,程师这一次能不能撑下去,你自己判断。

    范尚书、吕侍郎、吕相公、有谁对程师有好印象的,又有谁会为程师说话的。

    呵呵,你说你不怕苏允,岂不知,人家苏允已经靠着一座清明上河园完成了对工部的振兴,如今的工部,已经重新掌握了营造、水利、屯田等职能,人家已经是实打实的六部尚书了!

    而且,吕相公、吕侍郎、范尚书等,无不对他释放善意,而他一封《河北水利、防御折子》,已经是彻底取得朔党的认同。

    而他对新法的事情上保持静默,此事已经是取得高娘娘的信任,呵呵,如今的他,内有翰林大学士、中书舍人扶持,外有执政相助,上有太后官家支持,你说你不怕他?真是无知者无畏!”

    杨国宝脸色顿时变得惨白起来,程颐若是被贬谪在外,洛党便失去了核心,如今朱光庭已经是要叛党而去,而且看他游说自己的模样,恐怕已经是游说过其他的人了,这般一来,洛党恐怕已经是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了。

    朱光庭却是仍然不罢休,从袖中掏出另一份折子,道:“再看看这一份,王岩叟弹劾你叔父杨畏“交通蔡确”嘿嘿,与新党有勾结,你猜猜,你叔父能否逃过这一劫?”

    杨国宝跌坐蒲团,神色惊慌。

    他不是信息闭塞之人,自然知道蔡确最近被人弹劾了,蔡确被贬去地方,在一个叫车盖亭的地方写了诗,然后被吴处厚弹劾说是讥讽朝政。

    这种事情可大可小,蔡确乃是新法大臣领袖,现在乃是旧党对新党赶尽杀绝之时,蔡确……好不了!

    而若是被牵扯进这样的事情里面,他叔父杨畏,可能也是好不了,若是被人刻意打击报复,甚至杨氏满门都得折进去!

    杨国宝突然抓住朱光庭官袍,急道:“范尚书真能保我杨氏满门?”

    更鼓声穿透风雨。

    朱光庭扶起杨国宝,温声道:“宝臣,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这番转向,杨氏当兴矣!明日,跟我去一趟吏部拜见范尚书,一切便皆有回音。”

    说完此事,朱光庭便起身,穿上蓑衣,大步踏进风雨之中。

    杨国宝呆坐残烛下,窗外传来巡夜兵卒的梆子声:“亥时三更,谨防火烛……”

    杨国宝眼睛转了转,起身将股份文书拿在手里,凑在灯下看了良久,许久之后,长长的叹了一声。

    ……

    苏允从范正民之处得知朱光庭游说贾易杨国宝之事的结果,倒是不甚意外,贾易自幼丧父,出身寒微,这种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性格极其坚韧,防御性极高,表现出来的有不知变通的固执。

    而且其师承程颐的理学教育本就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严格的道德准则训练可能强化其原则性,但也容易形成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这样的人,通常是很难说服的。

    而朱光庭与杨国宝身后家族比较大,家中长辈亦是当官的,有家学渊源在,并不会被理学深刻影响,因此在需要变通的时候,只需要加大一些力度即可。

    至于贾易这样的,那就直接放弃拉拢,直接找个理由将其贬到地方便是了,甚至都不用自己出手,朔党自然会代劳。

    苏允最近动作频频,先是以工部在北方做各种水利、加强防御工程等等以结好朔党,换得朔党对蜀党不再攻击。

    随后又以清明上河园的股份结好汴京世家大族,包括韩氏(韩缜)、吕氏(吕大防)、范氏(范纯仁)。

    最后便是分化洛党了。

    苏允从朱光庭入手,随后朱光庭主动请缨策反杨国宝,洛党当下三大将已经是被策反了两个,只剩下一个贾易了。

    不过贾易估计也是支撑不了多久了,王岩叟已经开始组织朔党针对程颐下手了,贾易一旦卷入,势必也要被贬出朝堂!

    苏允这番操作,拳打脚踢的,总算是在这个全新的朝堂里面扎稳了跟脚!

    一方面不仅让自己成了朝堂中的实权尚书,另一方面,已经将明确的敌人提前给扼杀了!

    虽说朔党、范纯仁、吕公著以及吕大防、韩缜等人未必就能够一直好下去,但那是之后的事情了,至少现在苏允算是摆脱了新法派的影响了。而苏允此举虽然大部分是为了自己能够在这个全新的朝堂上立足,但却是意外的让朝廷有了一个新的局面。

    十月,司马光终于是支撑不住了,他这一死,朝廷里面最为死硬的反新法派大臣也没有了。

    在同时,程颐也被朔党攻击,随后被罢去侍讲之职,并贬出了京城。

    随后,贾易亦是被朔党贬出汴京,去某个不知名的州县为官了。

    司马光与程颐都算是极端保守派,而范纯仁、吕大防、吕公著等人是温和派保守派,尤其是朔党的刘挚等人是实干派。

    司马光以及程颐一死一贬,朝廷上的气氛反而因此改善了许多。

    当然啦,主要是苏允时时往苏轼家中跑,不断劝阻他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不去刺激朔党,因此达成了一个只有洛党受伤的世界。

    苏允的努力自然是被人看在眼里的。

    吕公著、韩缜、范纯仁、吕大防乃至于刘挚、王岩叟等人都齐声赞颂‘苏居正谋国甚远矣’!

    苏允表现出来的对稳定朝政上的努力,在众大臣称颂之中,自然是传到了高太后的耳中,高太后对此亦是稍微放下了一些戒心。

    而苏允此时亦是打算小心翼翼地开始做一些事情了。

    清明上河园离着建成还久着呢,这么大的工程,虽然苏允怕工期太长,所以分成了多期建设,但即便是如此,首期项目至少也要到明年年初才算是建成,而那总体建设规模,也不过是筹划之中的一成而已。

    但是苏允因此募集到的资金,却是已经高达上千万贯的规模了。

    这笔资金的来源有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是盐商、丝绸商人等贡献了部分,而汴京一些大族贡献了部分,更多的是工部这边将估价悄悄地炒起来,然后一直往外出让股份,因此募集到上千万贯的资金。

    苏允此时做得极为鸡贼,看似他将股份无偿给到韩氏、吕氏、范氏等家族,但却是悄悄放风到市井之中,说几大家族都耗费重金收购这些股份,还让人将价格往上炒,截止到目前为止,清明上河园每一分的股份估价已经来到了五万贯!

    嘿,你还真别嫌多,也别质疑这清明上河园的股份究竟值不值当五万贯,炒股这个玩意,你会问腾讯这家公司值那么多钱么?你会问碧桂园值那么多钱么?

    反正啊,现在价格就是这么个价格,而且还可能继续往上升,许多富人期待着购入,而手上有股份的人更是紧紧把持,根本就不往外卖!

    当然,市面上还是有少量的股份在卖出,那是不知名人士卖的,是谁不重要,反正这个时候能够买到就是挣到!

    他们自然不会知道这就是苏允的敛财手段。

    这会儿苏允正在听取蔡凤回的汇报呢。

    “……这送出去的股份差不多是二成左右,高家、范家、二吕、韩氏等大族或是直接赠送,或是以低价卖出,这部分就是二成左右。

    这部分收回来的钱比较少,大约也就一百万贯左右。

    而卖高价的主要是卖给了豪商富贾,这一部分占了二成左右的股份,这一部分大约收回来五百万贯左右。

    而剩余的四百万贯左右的资金,只卖出不到一成便收拢回来了四百万贯,这才是真正获利的部分。

    接下来我会严格控制卖出的股份,争取将股价缓缓继续往上推,如此既能够增加工部的资金规模,另外还能够维持住股价。

    当然,我建议是若是没有必要,可以不用往外卖了,这股价会越来越高的,只要留在手上,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卖,其实是更合适的事情。”

    苏允听了阿回的汇报,点点头道:“继续卖,你控制好规模,另外,将清明上河园的建造经费一次性注入,将资金给隔离开来,接下来我要干的事情销会比较大,得先把钱预留出来,免得让清明上河园成了烂尾工程,那可就祸事了。”

    阿回点点头道:“清明上河园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等加起来,应该也就是百余万贯左右,等投入运营之后,自然会自己产生利润继续运营了。”

    苏允点点头道:“八九百万贯的资金规模,大约是可以做些事情了。”

    阿回闻言有些好奇道:“八九百万贯,这么大的一笔钱,要怎么呦!能的完么?”

    苏允闻言失笑道:“这钱看起来多,但用起来的时候,其实可能是不够用的。

    别的不说,这笔钱大部分要用到治理黄河上去,我打算来一次比较大规模的治黄工程。

    这黄河从汉代王景治河后安定了数百年,但到了国朝,这黄河又不安分起来。

    从国朝建立至今,改道、决堤不知道多少次了,耗费朝廷国力不知道多少,这一次我打算好好治理一番!

    其次,我打算建立一个专门用来改造各种工具的研究院,改进比如说翻车、筒车、纺织机、活字印刷术等。

    另外还要在太学或地方设立“匠作学堂”,培养工程人才,还有将记录工程技术经验的书籍进行推广,组织编纂《工部格例》,系统整理建筑、水利、制造标准等等。

    为官一任,便要尽量做一些事情嘛,工部废弃太久,一些成例都已经丢失,我须得费更多的努力,让工部真正走上正轨才行。

    而这些事情,每一件都是要很多钱的,这笔钱,未必就够糟蹋的。”

    阿回闻听此言,笑道:“没事,这清明上河园的股份还有大部没有出卖呢,你需要钱了就跟我说,反正总得供应上才行。”

    苏允闻言笑了笑没有再说话。

    这些事情他的确是要用心去做的,虽然这些事情对于大宋的国力来说未必就有多大的好处,大宋的问题太多太多,光是做好这些事情,国力想要跃升依然是奢望,但当下的情况,能做的也不多。

    虽然说经过苏允一番拳打脚踢,朝堂暂时没有了极端派,但守旧的惯性仍在,制度上肯定是半点也动弹不得了,只能在技术上做些改善了,也罢,就算是给未来先打下一些根基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