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军令状!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墙头上的猫1字数:3045更新时间:25/02/13 12:04:56
    苏允闻言呵呵一笑道:“哦?竟是钱的问题么,那曾侍郎,您给我盘一盘,这都水监、将作监等在你们户部,一年可以创造多少岁入啊?”

    曾布哼了一声道:“这会儿我去哪里给你找数据去?”

    苏允鼓励道:“往大里说,约莫个数据出来。”

    曾布看着苏允,道:“什么意思?”

    苏允笑道:“您说说嘛,我倒是要看看这都水监与将作监对朝廷有多重要,对岁入又能做多少贡献,是不是真如您曾侍郎所说,对朝廷稳定很重要。”

    曾布哼了一声道:“说出来怕吓到你,不怕跟你说,这都水监、屯田、以及将作监,每年至少要给朝廷创造至少百来万贯的收入,这可都是占朝廷收入的不小的部分了。”

    苏允闻言顿时失笑了起来,甚至有停不住的意思,惹得大臣们纷纷侧目,殿中侍御史赶紧道:“苏尚书,注意君前之礼仪,莫要失礼了!”

    苏允这才算是渐渐停歇笑声,随后看向曾布,道:“曾侍郎,一个屯田司,一个都水监,一个将作监,一年只能创造百余万贯的收入,啧啧,你这不行啊!”

    曾布闻言沉声道:“怎么就不行了,你倒是详细说说!”

    苏允笑道:“将作监可揽收天下之工程,包括皇宫,包括各地官府所有的工程,此中利润,比盐铁都不会稍差。

    屯田之利,更是丰饶,只要开垦出来,每年都是稳定的收入,开垦一亩是一亩的盈利,开垦千亩,便是千亩的利润。

    一年若是开垦几十万顷良田,别说百余万贯,可能上千万贯都不止,您现在来跟我说只能给朝廷贡献百余万贯?”

    曾布此时嗤笑了起来,道:“大放厥词!天下事若有你说得这么简单,咱们大宋不早就收回燕云十六州,收回西夏故土?

    屯田看似利丰,实则艰难万分,先是需要大量的投入,开垦出来的地,还得经过二三年从生地变成熟地,才可能开始产出。

    至于都水监负责的河渠、津梁、堤堰等治理,那都是吞金兽,将作监、屯田那点利润经过治理河道的消耗之后,不用朝廷另外加钱治理,还能够给朝廷风险百余万贯的岁入,已经是我户部的大功劳了!”

    曾布鄙夷看了一下苏允,道:“……苏尚书,我承认你打仗是有几分本事,但是打仗跟治国是两回事,更不是会写几首词,在经义上有几分造诣,便可以大言治国的,这东西,还得学,知道么?”

    苏允面对曾布的羞辱,不由得笑了起来,点头道:“曾侍郎,你认为你户部拿了我们工部几个部衙后,还能给朝廷贡献百余万贯岁入,便因此觉得户部劳苦功高,便觉得你曾大侍郎才能过人?”

    曾布闻言笑了笑,他曾子宣还需要证明自己?

    当年他十三岁时遭遇父丧,跟着他的哥哥曾巩一同学习,二人同时考中进士,中进士后曾布接连被任职为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县令。

    熙宁二年,便被迁往首都开封为官,因为韩维和王安石的推荐,开始上书言政,说为政的根本有二:曰厉风俗、择人才;其要点有八:曰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这些政治主张基本上都是切中时弊,为世人所赞赏。

    之后更是受到先帝的召见,阐述其施政理念,先帝大为赞赏,于是在三日之内就接连收到了皇帝的五份任职文书!

    而在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的时候,他的政绩斐然才能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之后更是和吕惠卿一同主持开创青苗、助役、保甲、农田水利等新法!

    之后新法大兴,他因此而得到重用,担任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三司使等职,每任一职,无不政绩斐然!

    所以,他曾子宣还需要跟一黄口孺儿证明自己?

    苏允见曾布捋须自得,便知道他所想为何,不由得摇头笑道:“原来曾侍郎也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取得小小成绩便自觉过人,真是可笑,可笑!”

    此时户部尚书李常沉声道:“居正,莫要对前辈无礼,你虽然官位比曾侍郎要高,但曾侍郎资历之深厚,又岂是你这后进能比的,你不可如此无礼!”

    听得李常这般说道,苏允赶紧与曾布拱手致歉,道:“对不住,对不住,是小子无礼了!

    老前辈就算是跟不上年代了,眼光有些狭隘了,作为小辈的也不该嘲笑于您。

    毕竟你们当年的丰功伟绩亦是不可抹杀,现在就算是躺在功劳簿上,也是可以吃上一二十年的。

    小子的确是不该如此无礼!对不住,对不住!”

    此话一出,顿时后面发出噗嗤噗嗤忍俊不禁的笑声来。曾布顿时脸色乌黑起来,道:“黄口孺儿!大放厥词!老夫还没有老到倚老卖老的地步,你说老夫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那我倒是想要看看,当今的年轻人到底有多厉害?

    苏允,你既然瞧不上老夫所立下的功劳,那你说说,若你掌管都水监、将作监、屯田司三衙,你每年能够在治水之余,还能够给朝廷贡献多少岁入?”

    苏允轻轻一笑,道:“你都能够每年给朝廷百余万贯的岁入,若我不能倍数与你,你肯定是不服气的,所以……”

    曾布忽然道:“你若是能够每年不跟朝廷要钱治水,还能给朝廷贡献一样数的岁入,并且立下军令状,老夫便说服户部上下,将三部衙交予你!”

    苏允闻言挑了挑眉便要说话,却听得苏轼道:“子宣,你莫要在这里框我子侄,朝廷每年治黄要的钱何止数十万,你直接让苏允不跟朝廷要钱,还要给朝廷一百余万贯岁入?

    你这所谓一百余万岁入也是你随口捏造的吧,近几年将作监哪有接过像样的营造,那屯田司,又去哪里寻到那么多的荒地来开垦?

    呵呵,百余万贯岁入,怕是百余万贯的亏空吧?”

    此言一出,众大臣纷纷看向曾布,连高太后也有些疑惑。

    曾布双手一摊,呵呵一笑道:“遇上行家了,没错,就是这么个事实,这三部衙的确是不太行,每年要从户部里拨出许多钱贴补工匠,否则根本就运营不下去。

    你以为先帝为什么要将这几个部衙给到我们户部,那不是让我们户部侵权,而是给我们甩包裹啊!

    好嘛,今日你们既然想要,那就拿去好了,我们户部乐得轻松。

    不过,苏尚书今天既然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不立个军令状,某却是不放的,宁可砸在手里,继续挑着这个负担走,也不会将三部衙给到工部!”

    苏轼怒道:“曾子宣,这是公事,哪里是你任性的地方,这太后在、官家在,满朝大臣也在,又岂是你儿戏的地方!”

    曾布嗤笑了一声道:“苏子瞻,别人可以说我任性,但你苏子瞻哪有这样的资格?

    而且,这其实我任性,而是怕将这三部衙交给某个不负责任的黄口孺儿手中,到时候若是出了大事,届时受伤害的还不是朝廷?

    到时候还不是我们户部来给他善后?

    所以,他需得亲口立下军令状,我才能够信他有这个心!”

    苏轼与曾布乃是嘉佑二年的同年,对曾布性情也算是了解,见其神情,便知道曾布已经是铁了心要跟苏允作对,便只能劝苏允了。

    苏轼看向苏允道:“居正,莫要轻举妄动。”

    苏允与苏轼做了一个你放心的表情,然后回过头与曾布笑道:“今日当着太后、官家以及朝廷诸公的面,我便再次立下军令状,若是不能每年给朝廷贡献百余万贯的岁入,那请朝廷撤掉我的官职,格去我的功名,从此安安心心做我的草民便是!”

    此言一出,顿时满廷哗然。

    此时户部尚书李常道:“苏允,你且想好了再说,这里可不是开玩笑的地方,要治理好这三个部衙也的确是没有你想象那么简单。

    都水监责任重大,若是出了事,可是有无数百姓要遭殃的,这可是半点也轻忽不得的。”

    苏允点点头道:“李尚书,治水自然有专业的人负责,但我可以保证,若是将都水监交予我工部管辖,我可以维持与往年一样的投入标准,必不会克扣一文。

    而且,这钱也一定会是工部来出,不用户部来填补这个窟窿。

    同样的,将作监上下所有人员的薪俸,在我担任工部尚书的期间,由我工部来发这部分的薪俸,不用朝廷来操心。

    至于屯田司,也定会维持往年的屯田数量不减。

    除此之外,工部会每年上缴百余万贯的赋税给到户部。

    上面我所说的这些事情,任何一件我做不到,便请朝廷将我一撸到底,绝无怨言!”

    此言一出在,曾布顿时放声大笑,道:“果然是黄口小儿,你可知道,这几件事情下来,你工部每年不收入二三百万贯,哪里堵得住这个窟窿!

    我曾子宣也不坑你,你可以再想一想,然后请太后官家、朝廷诸公也议一议,免得说我曾布欺负小孩子,呵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