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朝堂激辩!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墙头上的猫1字数:3029更新时间:25/02/13 12:04:56
    既然来之邵自己都不在意,苏允自然也不会矫情。

    果然,来之邵回去之后,便很快让那些胥吏带着各种资料、工具等前来投奔工部,工部经此补充,顿时变得热闹非凡起来,与之前的门庭冷落恍若隔世。

    附近其他衙门看到工部这般热闹,顿时十分好奇,有些胥吏凑近了打听,听说工部竟然在建造一个规模庞大的清明上河园,又听说从将作监那边将所有的工程队都挖了过来,顿时敏锐意识到:工部可能在那个小苏学士的带领下,要崛起了!

    而将作监的营造事宜被工部抢走的消息,也快速传遍朝堂上下。

    三日之后的朝会之上。

    苏允身为六部尚书,站在颇为靠前的位置,他没有什么要发言的,高太后也不会问他什么事情,所以苏允低垂着眼睛,听着高太后问政。

    苏允一边听一边在心里模拟着若是自己处理这些政务,应该会如何处理,苏允还是能够保持着一个相当积极的心态的,他还是比较喜欢学习的,这些东西在别处可没有地方学。

    如此这般听了将近半个时辰左右,问政也渐渐少了,其余的可能就是会转移去崇政殿,然后由高太后请各宰执等去那边商议。

    便在苏允等着高太后宣布退朝的时候,忽而有人高声道:“太后、官家,臣有事起奏!”

    这一声呼喝,顿时令得众大臣精神一振,连着苏允也是睁开了眼睛,看向声音来处,嗯,近来上朝上得多了,许多人倒是混了个脸熟,这人他是认得的——御史刘挚。

    此人资历上颇老,嘉祐四年便考中进士,出任南宫县令,政绩卓著,与信都县令李冲、清河县令黄莘被称为“河朔三令”。

    后迁江陵府观察推官,由韩琦推荐下,出任馆阁校勘,迁著作郎。

    宋神宗时,得到王安石的器重,拜检正中书礼房公事,迁监察御史里行。

    然而在王安石变法后,上书陈述新法弊病,贬为衡州监管盐仓。

    元丰初年,历任集贤院校理、宗正丞、开封府推官、礼部郎中,迁右司郎中。

    此人性格极为刚硬,有人称他为‘骨鲠’,意思是一旦他跟你杠上了,便会让你如鲠在喉一般。

    嘿嘿,不知道这骨鲠御史要弹劾谁,谁让他给缠上,谁就倒霉了!

    苏允颇有几分幸灾乐祸的心思,但没想到刘挚下一句话便如同一盆冷水浇他脑袋之上。

    只听得刘挚说道:“臣听闻前几日工部苏尚书在城东营建一大型商城,名清明上河园,此园用于经营,这倒是无妨,毕竟咱们大宋商业发达,工部只要不与民争利,那都是无妨的。

    但是臣听闻,工部直接把将作监的工匠都给抢走了,直接纳于工部之下,这直接抢走其他衙门人手的做法,将朝廷法度视作何物?

    今日他工部可以抢走将作监的人手,那么明日我们御史台是不是可以直接将谏院的人给抢过来?再明日,是不是尚书省可以将门下省的人给抢了?

    太后,此风绝不可长,若是此风一长,三省六部便再也不得安宁,臣请太后重罚苏尚书,并把将作监的人给还回去!”

    草他妈的,原来被弹劾的人是自己啊!

    便在满脑凌乱之时,忽而听到高太后道:“苏尚书,此事可否属实?”

    苏允闻言赶紧出列,拱手道:“此事属实,不过此事另有隐情。”

    高太后跟着帘幕看着苏允,道:“哦,怎么说?”

    苏允放下手,看向盯着自己的众大臣,尤其是看着刘挚笑道:“那些工匠都是工部工匠名录上寻出来的,他们自然是工部的人,我们工部用自己的人,怎么就成抢将作监的人了?”

    刘挚顿时脸上一沉,道:“工部已经有多少年没有权责了,是将作监一直在负责营造的事情,你这般作为就是不符合规矩!”

    苏允呵呵一笑道:“什么规矩?之前这营造是三司在负责的,改制之后,已经将营造的事情归到工部这边了,不过是将作监趁着工部没人,将这一块的事务给抢过去罢了。”

    “笑话!就算是三司揽权的时候,亦是将作监在负责具体的营造事务的,从国朝建国以来,从来都是将作监负责的,这一点谁不知道!”刘挚怒喝道。苏允闻言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那倒是我记错了。”

    刘挚见苏允承认错误,立即乘势追击,道:“既然如此,你尽快将人还回去,不过,你这番作为却是不得不罚,太后,臣建议惩罚苏尚书,以儆效尤。”

    高太后正要说话,却听得苏允道:“等等。”

    刘挚看向苏允,道:“苏尚书,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苏允朗声道:“先帝改制,权力回归三省六部,撤销三司,财政归户部,吏部从审官院拿回权责,兵部从枢密院、三班院取回部分权责,而工部呢,水利司之权责被都水监所夺、工部司权责被将作监所夺,虞部司亦是空设,岂不咄咄怪事?

    我身为工部尚书,入职以来,已经查索过改制时候的文书,都水监、将作监尽皆归工部所领导,因此,并不存在工部抢夺将作监人员的事情,因为将作监就是工部下属衙门。

    今日大家都在,那也不妨跟大家透个气,接下来工部会全面接收都水监、将作监以及工部其余所有权责!”

    此话一出,顿时满堂喧哗,尤其是户部侍郎曾布尤为激动。

    因为苏允虽然没有点名户部,但是都水监、将作监、屯田这些权责在三司撤并的时候尽数被户部接收了过来,现在可都是户部的产业,苏允这是要将这些事情都给抢回去,那如何了得!

    曾布大声道:“此事万万不可!”

    苏允看了一下闭目养神的户部尚书李常,然后再看向跳出来的曾布,笑道:“曾侍郎,有何不可?”

    曾布哼了一声道:“改制之时,为什么当时将三司尽数并入户部,是因为户部有这个能力承接这些事务,工部有什么,这些事情拿过去之后,你们能承担得起来么?

    现在的工部不过小猫小狗两三只,你们将这些事务承接过去,岂不是要坏了朝廷的大事?”

    苏允笑道:“这算是什么理由?当时户部也不比现在的工部好多少,你们不也一样接过去了,而且无论是都水监、将作监等,都有一套人马在,我们工部接过来,这些人马自然是原班人马管理这些事情,换个领导单位而已,能耽误什么事情。

    倒是你们户部,将三司给兼并了,三司的优势你们没有,但三司的臃肿你们却是学了个十足十,听我句劝,将属于我们工部的职能剥离出来,还给我们,你们户部专心理财,反而对朝廷好处更大!”

    苏允转头与高太后拱手道:“太后,之前三司在时您也是看到的,三司侵夺六部权力,成长为一个巨无霸,大了之后弊病便丛生,这也是为什么先帝一定要分拆三司的缘故。

    而如今户部已经渐渐有成为另一个三司的迹象了,若是不趁着这个机会将侵夺其他部衙的权力还回去,以后户部定然会步上三司的路子。

    国朝为什么在废弃三省六部多年之后,又重新回归到三省六部的老路子上来,就是因为三省六部乃是最为合理的权力结构,三省可以互相制约,六部亦是可以相互监督,避免侵权。

    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自然是要各司其职,若是如同今日刘御史所说,今日户部可以侵吞我工部的权责,那明日尚书省便可以侵吞门下省的权责,如此下去,国将不国矣!”

    此言一出,连高太后都忍不住动容。

    她之前是反感苏允这般做法的,在她眼里看来,苏允是不甘寂寞,非要拿到一些权力在手上,但被苏允这般一说,赵家祖宗传下来的制衡术顿时出现在她的脑海之中——且要异论相搅,即不敢各自为非!

    高太后脑中快速闪过所习之知识:中书定策,门下复核、尚书行之,使乱政不行;吏部用人、礼部兴礼、户部理财、刑部治乱、兵部御敌、工部建设,六部各司其职,天下咸宁!……

    便在高太后快速思索之时,曾布已经是哼了一声道:“太后,莫听苏允乱政之言!先帝改制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未必都是对的。

    改制的时候,将政事堂分拆归三省,看似相互制衡了,但近来诸公不还得重新讨论将三省合二为一么,这其中缘由是什么,是因为决策过于分散,便会造成政务拖沓,最终导致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水利、屯田、营造等事务在户部管辖之下是能够发挥最大用处的,户部本来就管着税收,水利也好、屯田也罢,还有这营造,哪个跟税收没有关系?

    若是分出去了,定然导致朝廷岁入大大减少,太后,财政乃是朝廷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啊!”

    曾布这么一说,高太后顿时又有些动摇起来。

    岁入才是最大的问题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