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蔡狗贼与王鸡贼!(3k哈)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墙头上的猫1字数:3140更新时间:25/02/13 12:04:56
赵顼难啊!
他在孙思恭说了大话,说什么汉武帝能让十七八岁的霍去病封侯,他如何就不敢,但话才刚出口,立马大功劳便来了。
当然,不当回事也没问题,反正孙思恭是内臣,轻易不会将这些话给泄露出去的。
但有功不赏,而且还是天下人皆知的大功劳,若是不赏,岂不是坐实了他赵顼忌惮臣子的名声?
但要封赏,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在嚼舌头,说什么苏允太年轻,却已经是身居高位,再这般下去,终会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届时功高盖主如何如何。
赵顼感觉到了为难,但他当了皇帝也有许多年了,自然知道该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
事情为难,那便让宰执们去伤脑筋呗。
赵顼将此事封送三省,让诸公商议出来一个合适的封赏方案出来。
此事先达中书省,蔡确一看,随即转达至门下省,门下省立即打了回来,道:“门下省只负责审核,该如何决策,还得中书决定。”
于是蔡确将其送去尚书省,尚书省左仆射王珪一看又是冷笑,将其打发了回去,道:“尚书省负责执行,该当如何决策,与我尚书省何干?”
于是蔡确将其推向吏部。
吏部管着官员升迁,的确是该归他们管理。
但吏部随即将其推给了兵部,因为这乃是军功,由兵部核查后,根据惯例过来请功,到时候吏部根据兵部给出来的立功等阶给予论功行赏,没有问题吧?
兵部也有话说,说苏允毕竟是文人,而军功赏格里都是关于低级武官以及士兵的,根本没有文人立军功的赏格,因此兵部对此并无成例可循,于是又将其给打回去吏部。
吏部一见不对劲,赶紧将其退回给中书省。
蔡确觉得脑袋都大了。
三省六部都不想管此事,那总不能将其抛回去给官家吧?
当然不可以啊。
所以,蔡确召开诸宰执的会议,连同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也一并请了过来。
蔡确笑眯眯道:“诸公,苏允封赏之事,已经是拖了挺长时间了,不如大家今日一起商议一下,将此事给定了下来吧。”
张璪呵呵一笑道:“三天两头就要给他封赏,还不如就此给他个宰执呢。”
章惇点点头道:“哦,书记官记一下,张参政提议苏允拜为宰执,张参政,不知道是枢密使,还是参知政事?”
张璪闻言恼道:“什么乱七八糟的,苏允哪里够得上枢密使!”
章惇沉声道:“那就是张参政胡乱说的是么,诸宰执议事,张参政却在信口雌黄,是因为没有殿中侍御史主持纪律,才这般猖獗?”
张璪怒视了一下章惇,不过却不说话了。
蔡确看了一下王珪,知道王珪与张璪二人是最大的障碍。
蔡确笑道:“王相,您觉得该当如何封赏苏允?”
王珪抬眼看了一下,心中冷哼了一下,若是可以的话,他想要说不给苏允封赏,但此话却是说不得,若是说了,此处有书记官记录,到时候传出去,那就是他王珪嫉贤妒能,不给立了大功的封赏。
因此这话却是不能说出口,但王珪却是消极对待,道:“此事中书省可以定下章程,经由门下审核,尚书省自然会执行。”
话是这般说,但到时候自然有万般做法将其打回去,例如说什么资历不够啊,才能不相符合啊,品德欠缺啊之类,只要想要挑毛病,总能够挑得出来,而且还是别人无话可说的那种。
蔡确自然知道这个情况,这才是他为什么不直接从中书省定夺,然后去走流程的原因,因为之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王珪因为只把持门下尚书二省,不甘心对自己束手听命,因此总是在一些事情上纠缠。
所以就算是他商议出来一个合适的封赏方案,他依然会将其打发回来,次数多了,到时候中书的权威也将会尽丧,这才是蔡确先将大家召来一起商议的原因。
当然,给苏允封赏一事的确是存在着许多的敏感的地方的,连官家都觉得此事头疼,他蔡确自然也是这般觉得。现在的问题是,不封赏肯定是不行的,立了功不赏,那就是打压功臣,官家或许要担一个顾及臣子的污点,但他们这些宰执,可能会被认为是打压功臣的奸臣啊!
你别说什么苏允年纪小不该太快升官的话,你猜民间会不会信你?
百姓们通常比较朴素的想法是——好不容易大宋朝出了个能打仗的年轻人,你们却非要倚老卖老压着他,这不是奸臣行径是什么?
天可怜见的,小苏经略相公在西北出生入死,不仅八百骑踏破党项人中军大营,还直捣西夏国都银州城,吓得梁太后连夜出逃。
那叫什么?
那叫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啊!
小苏经略相公都已经封狼居胥了,你们还要打压他,这不是奸臣是什么!
啊,小苏经略相公破的不是中军大营,那银州城也不是西夏国都,还有那梁太后也不在银州城里,更不存在什么梁太后连夜出逃,而且这等攻击也远远谈不上什么封狼居胥……那又如何?
你就说小苏经略相公立的是不是大功,是吧?既然是,为什么不给封赏?
呵呵,还说你们不是奸臣!
王珪自然不想担这样的罪责,但难道他蔡确便想担这样的罪责么?
所以,能够给苏允封赏自然是最好,若是被阻拦,那也好办,直接将罪责推到王珪与张璪的身上去,嘿嘿,这两人一直跟苏允便有龃龉,把他们推出去岂不是正好?
想及至此,蔡确点点头道:“好,那就按照王相的想法来,我们中书会拟出来方案,到时候请门下尚书二省定夺便是。”
王珪见到蔡确好不容易将大家聚集起来,却这般容易便听从了自己的意见,顿时心下有些疑惑,但见蔡确脸上微微挂着笑容,心中忽而一惊:这蔡贼想要陷我于不义!
王珪的脑筋转得极快,很快便想明白了其中的门道,顿时出了一身冷汗,若是真要这般传出去,那他王珪的名声便算是彻底臭了!
三旨相公算是坏名声吗?
6=9+
其实不过是有人嘲讽他听话罢了,不算是特别坏的名声,但若是沾染上奸臣名声,那名声就算是坏掉了。
虽说新党被旧党诟病说是一群小人,但民间也知道变法之际,相互倾轧也是正常。
但这种迫害对外战争的功臣名声,那可就是民族罪人了,这种名声真是万万不可以有的。
王珪脑筋快速转动,心中想道:“这个名声决计不可以沾上,若是沾上这名声,老夫晚年可能会因此而凄凉。
老夫再怎么说都好,都算是当朝首相,苏允被压制,许多人定然不明所以,认为老夫与苏允有过龃龉,老夫又是首相,定然是老夫压他一头,罪责定然是老夫给顶了。
届时官家若是要撇清自己,定然要拿老夫来顶嘴,到时候老夫是百口莫辩矣!”
绝对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
是了,苏辙那家伙最近已经知谏院,若是老夫胆敢在这个事情上作梗,这家伙就该率先发难了,呵呵,那家伙估计天天在想着寻老夫麻烦了,老夫不能给他这个把柄!
王珪外号为三旨相公,但他只是对赵顼温顺,并不代表他没有决断,想及至此,断然道:“苏经略精于军事,路经略使这一差遣不可更易,还是留他在这个差遣上继续干,但寄禄官阶我提议升一阶,为朝散大夫,差遣上去了起居郎,改为中书舍人!”
在场众人尽皆一惊。
寄禄官阶上升一级倒不算什么,这也算是题中应有之意,让苏允留守路经略使不算好也不算坏(在他们眼中看来),但这中书舍人一职,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大宋朝有一些岗位是比较有象征意义的,比如说馆职(学士等)、四入头(御史中丞、知开封府、翰林学士、三司使),还有起居舍人、中书舍人这些职位。
馆职意味着身份清贵,四入头意味着将要进入最高宰执,而起居舍人、中书舍人一个意味着靠近了权力中心,一个意味着在权力中心中拥有了实权!
尤其是元丰改制之后,中书舍人重新拥有了负责起草、修改和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文书的权力,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朝廷的决策和政务的运转,甚至可以封还三省以及官家的词头。
大约可以这么理解,一个文官一旦成为了中书舍人,便意味着他朝着宰执之位踏进了坚实的一步!
因为许多翰林学士是从中书舍人一职升迁上去的。
而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只是级别上有些差别,其职责上其实是类似的,因此两个职位并称两制官,翰林学士为外制,中书舍人为内制。
也就是说,苏允虽然还是路经略使,但有了一个中书舍人的差遣,那苏允虽然在外,但权力之重,称一声朝廷重臣,绝对不是恭维,而是一句实话而已!
蔡确神色阴晴不定的看着王珪。
这王鸡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