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古经祝会荣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沧海不笑字数:4436更新时间:25/02/10 00:56:56
神京,宁荣街,清晨,东方微曦。
街道上空荡荡,早起的行人屈指可数,他们路过贾家东西两府,能看到门口堆积爆竹碎屑,空气中还弥漫着喜庆之意。
随着东方渐启明,两府角门早早开户,预示荣盛喜庆一日的到来。
不少奴仆家丁,已在角门开始忙碌,常有车马运送出入,熙攘热络,井井有条。
内院之中,林之孝家的昨晚就得了凤姐吩咐,一早就各处分派人手,分担各处做事。
搬抬布置桌椅板凳、茶盏杯碟等待客酒席之物,让专人查管灯油火蜡之物,以免忙中出乱,
外院凌晨采买的瓜果肉食,陆续送入内外院厨房,安排婆子大早洗涤收拾,准备流水席面烹饪之用。
外院的各种迎客入府、礼品收讫、采买运送、门户守护、车马管置等事更加繁琐,好在有林之孝这种老管家主事,都能妥当应付。
……
荣国府,荣庆堂。
这日大早,贾母便穿戴梳洗,她知贾琮登第大喜,今日有大批访客。
贾母也知自己孙子如今耀眼,年前又父丧断了赐婚,即便有三年孝期,不少家有豆蔻闺阁的勋贵女眷,多半都长了些心思。
所以今日跟随男客同来的太太小姐,只怕也是少不了。
虽然按着贾母的心思,一桩都不会让它成事,不过待客之道,还是少不了的。
今日宴客之事,最懂机巧说话的王熙凤,必定要忙着操持事情。
如有女眷入内院拜访,贾母总不能让自己一人光杆,便早早请了薛姨妈来闲坐。
既然请了薛姨妈,自然也让二儿媳一起过来应酬。
又因昨日贾琮喜报到来,李纨对着贾琮的礼部册书,当堂教子,让贾母心中有些感叹,不免想起早亡的二房长孙。
于是,便叫人让李纨带着贾兰一起过来。
几人坐着说了一会子话,贾母看到贾兰虽年幼,但依偎母亲身边,不吵不闹,已有几分持重灵慧。
问道:“今日宝玉怎么没见?”
王夫人说道:“昨日宝玉本想留在西府,陪伴老太太,但老爷让他回去读书,只好先回了东路院。
今日起身有些头疼身软,像是昨日受了些风寒,我让他先在那边歇息,过几日再来孝敬老太太。”
贾母说道:“大房原本还有琏儿,偏生又在辽东受罪,琮哥儿登第大喜,也没个亲近兄弟,帮着走动操持。
这还不用说,我倒是担心东府那边,今日男女客必定少不了,二丫头一个姑娘家,只怕是要累瘫了。”
薛姨妈笑道:“老太太也不用太操心,你家二姑娘如今可是最能干的,偌大一座东府,被她打理得整整齐齐,本事着呢。
况且,那边还有你家三姑娘帮衬,总是错不了的,今早宝丫头也过去帮衬。
有这几个伶俐姑娘,应付那些内宅事情,必定没有问题。”
贾母笑道:“即便这样也算放心了,凤丫头虽是个好的,可又拖着个身子,十分道法,只能施展五分本领。
也不知她那里忙得怎么样了……”
王夫人听到探春在东府操持待客,心中正有些不自在,听得贾母话音里的意思,心中微微一动。
薛姨妈看了自己姐姐一眼,端起茶杯喝茶,只当没听出贾母话意,心中感叹,贵勋内宅真是一笔烂账……
……
荣禧堂北边小院里,凤姐虽因身孕容易困觉,这日也是天微亮就起身。
平儿和丰儿服侍她穿衣梳洗才罢,五儿也就早早从东府过来操持。
贾琮因要了小红做荣禧堂执事丫鬟,收伏了林之孝夫妻之心,所以早交代过五儿,日常家事尽量让他们放手去做。
内外院因有林之孝夫妻这等办老了事的支撑,也不用凤姐过度操心,不然她身怀六甲,只怕真应付不来。
自从贾琮加袭荣国爵,成为神京勋贵之中,罕见一体双爵之身,在四王八公等老勋眼中,地位变得愈发超然不俗。
上次的荣国爵承袭之喜,四王八公、贾家姻亲故旧,几乎无一缺席,纷纷送上门道贺,来客规模已十分可观。
如今贾琮又会试得中会元,在勋贵豪门子弟之中,成了极其罕见的异数。
在外人看来,贾家东西两府,,因贾琮一人,已呈文武双利之荣,世传老勋门第中独树一帜,愈发让人无法忽视。
像王熙凤这样的内宅妇人,虽然无法将事情看得这般透彻。
但她凭着多年操持家事的见识,也能预料到今日上门贺客,只怕比贾琮承袭世爵之日,还要隆重繁杂一些。
这日王熙凤大早起身,听过林之孝家的进来报事,只让她小心应付。
她只是和平儿五儿商议来客门第有异,如何分席开宴,如何主家接待,入何处偏厅奉茶等诸般细则。
像荣国府这样的世勋大族,待客之道最讲究迎送礼数,半点马虎不得,不然就会败了勋贵豪门体面,成了外人笑柄。
王熙凤每年操持贾母寿辰大礼,自然对这些门道的分寸,知之甚详。
她自己走动不便,自然要将事事交待五儿、平儿,又让五儿都写成章程,以便得用。
按照那日贾琮加袭荣国爵,接连数日的贺客人数,这次到贺的主客加女眷,怎么也要四五百号人,而且只多不少。
头几天流水席每日不少于二十桌,这么繁复的待客事务,事先不仔细打算,是很容易出乱子的。
以往王熙凤操持贾母大寿,都提前一月就开始算计,哪像这次贾琮得中会元,不过是提前一天得知。
三人坐在炕上商量许久,外头天光大亮,只怕过不了多久,里外院就要热闹起来。
……
这时,外头门帘掀开,鸳鸯满脸笑容进来。
王熙凤笑道:“鸳鸯姑娘怎么这么早就过来?”
鸳鸯笑道:“没有要紧的事情,只是老太太让我过来传话,说三爷及第大喜,这几日入府贺客上门,事情繁重。
老太太担心二奶奶怀着身子,不能太过操劳,要是实在忙不过来,可让二太太带着大奶奶过来搭把手。”
王熙凤、五儿、平儿都是心思剔透的女子,一听这话,便一下懂了贾母的心思。
王熙凤心中好笑,老太太看到琮老三越发发达,因心中心疼偏心小儿子,担心二房从此愈来愈冷落。
所以才让二房的人也出来露脸做事,在人前人后给小儿子做面子。
老太太或许想得简单,妯娌帮衬也算常事,但是真让二太太也出面操持,只怕自己这姑妈想的就不简单了。
王熙凤笑道:“老太太倒是心疼我,不过这次客人虽多,好在不会一天都来。
外头有林之孝两口子,里头有五儿、平儿帮着我,倒也还忙得过去,可不敢劳动二太太,礼数上也不妥当。”
鸳鸯笑道:“二奶奶说的有理,三爷登科的大喜事,有二奶奶这当家嫂子操持,才是合情合理。
如果让二太太这样的长辈出来操劳,说不好的倒让三爷给人闲话,说失了长辈礼数。
二奶奶要是真忙不过来,你打发人来叫我,使唤我这丫头就成,岂不是更轻便省心,老太太也是必定愿意的。”
王熙凤笑道:“这话真是中听,也是你这灵巧剔透的人物,才能说得这样入情入理,我这里先谢谢鸳鸯姑娘了。”
鸳鸯笑着离开,王熙凤心中明镜似的,鸳鸯虽替老太太传话,但因姑妈曾替宝玉讨要她做妾,这丫头只怕心里记着仇呢。
再说,王熙凤这等心思灵透,哪里会看不出,鸳鸯心里念叨的是谁……
……
伯爵府,贾琮院。
天色刚刚微亮,院里姑娘丫鬟都早早起身,庭院之中,游廊内外,堂屋门户,婀娜倩影走动穿梭,悦人眼目。
正屋之内,昨晚值夜的晴雯,在屋里来回走动,帮着贾琮穿衣梳洗。
她并不像往日那样,着急上火起身,小衣散发便帮贾琮操持。
而是天没亮就起身,把自己先收拾得俏美整齐,才去叫贾琮起床。
她一边帮贾琮束发盘髻,见贾琮在镜中容光焕发的模样,嘴角笑意一直没有褪去。
贾琮笑道:“晴雯,今天怎么这么得意,得了什么好事,说来给我也乐一乐。”
晴雯笑道:“还有什么好事,自然是三爷中了会元,三爷得意我就得意呗。
昨日内院的婆子都说,以前但凡听说中个秀才,也能说出个文曲星降世,可见都是胡扯。
贡院每次下场出百十个秀才,天上哪有这么多文曲星,都是吹牛大气不害臊。
像三爷那样每次考学都第一,去考士就能中会元,才是真格儿文曲星转世。”
贾琮笑道:“我觉得这话也是吹牛,三年就会出一个会元,文曲星不可能三年转世一次,那未免太忙不过来。”
晴雯被贾琮这话,逗得咯咯娇笑,爽脆好听的声音在房内回荡。
……
此时,正门被推开,芷芍端了铜盆热水进来,笑道:“说什么好事呢,怎么这样乐了?
晴雯可得把三爷收拾齐整些,今天三爷可是要见一天客的。”
晴雯笑道:“芷芍姐姐放心,我保证把三爷捯饬得体面,保准让上门道贺的女眷小姐,看了三爷都眼晕。”
贾琮问道:“昨日说好派车送你去看师傅师姐,这个时辰还不出门吗?”
芷芍笑道:“昨天以为三爷只是上榜罢了,谁能想到考了个头名会元,昨晚两府都已开始忙碌。”
五儿大早就去西府操持,等会还要回二姑娘那里帮衬,今日东西府要开流水席,内院还要接待女眷。
这样的大喜事怎么好出门,总要留下和姊妹们一起操持,好好看看三爷的得意。
昨日午后,我就让人给牟尼院送去口信,晚几日再和岫烟妹妹去看师傅师姐。
事情也是巧了,昨日师姐身边服侍的婆子,得了师姐吩咐去城里采购米粮,正好听说了三爷中会元的喜讯。
我派去送口信的人,还带了师姐送贺帖贺礼来。”
芷芍说完便出了房间,没一会儿手里拿了个黑檀木盒,这木盒并不是崭新的,盒子的边缘磨得有些发亮。
芷芍从盒中拿出一张淡蓝压花拜帖,一册红皮白底书札。
拜帖上首写着:遥祝威远伯琮会荣魁首之喜。
拜帖下首写着:蟠香寺妙玉谨拜。
拜帖上的字迹清雅秀丽,骨架匀称,颇具功底,贾琮笑道:“妙玉师傅有心了。”
芷芍又拿了那册红皮白底册子,笑道:“这是师姐亲手抄录的牟尼院贝叶经译文,送给三爷做贺礼的。”
贾琮听了神色一正,双手接过仔细翻阅,见书册上写满秀美小楷,字迹端凝清丽,气息出尘,亮人眼目。
贾琮也是书法行家,见了书册上的字体,不禁赞道:“妙玉师傅竟然写的如此好字,以前竟不知道。”
他是识笔知墨之人,见这册子前面几页墨迹,看着已有些日子,越往后翻墨迹越新,最后几页墨迹,倒像是这几日刚写的。
像是这册贝叶经抄本,妙玉很早就开始写,一直断断续续,最近才算抄好……
芷芍笑道:“我以前在姑苏时,曾听蟠香寺的老尼说过,师姐也是出身世家大族,幼年带发拜入师傅门下,
七岁就能写一手极工整的梅花小楷,从小便有才女之名。”
贾琮问道:“七岁女童便能写梅花小楷,即便寻常的官宦之家,也是极少见的。
除非是那种底蕴深厚的世宦大族,不知妙玉师傅出自何家?”
……
芷芍摇了摇头,说道:“这就不知道了,只听说师姐幼年多病,只能度化己身入门,才能消除灾厄。
如今她病根早除,但家人却早断了音讯,只能滞留空门难去。
前几年师姐想剃度出家,但师傅没有为她受戒,只让她带发修行。
据说师姐刚入门之时,她家中还常常有人来看望,每次过来都携带丰盛礼品,看着就是不凡之家。
但师姐十三岁之后,便再也没家人到寺里看望,我想那必定是她伤心之事,所以从不去问她,师傅也从不提此事。”
贾琮听了芷芍这话,想起去年他送芷芍去蟠香寺,妙玉亲自煮茶款待,所用的都是绿玉斗、点犀杯等极珍贵的古玩茶具。
如果不是自幼出身极贵之家,不可能有这等罕见的珍物伴身。
其实贾琮一直以来,对妙玉的身世,都有些好奇,不过毕竟是别人私隐,他也没有去探究的必要。
贾琮笑道:“这贝叶古经是先贤流传,承载佛缘福运之物,妙玉师傅这份礼,又雅致又贵重。”
芷芍笑道:“想是上次三爷送了一幅手书心经给师姐,必定是师姐想着投桃报李,才早早抄写了这册贝叶经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