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夏姬的一生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不敢轻言语字数:4030更新时间:25/02/22 09:57:00
秦国的军功爵制区别于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其爵位是按照军功来分配的,而不是按家族。无论你祖上是什么爵位,无论你祖上是不是显赫贵族,这些都与现在的爵位分配无关。
要爵位,想要成为贵族,就得拿军功说话,这就是所谓的“无功不受禄”。哪怕是为秦国做出过汗马功劳的商鞅也不例外。
例如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使用计策击败魏国,使得魏王害怕,不得不以河西之地为筹码与秦国求和。商鞅这才得以封地于商,号为商君。
反观秦国四贵,除了魏冉有军功和贺以外,其余三人在史书上并无记载有何功绩。事实上,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只有魏冉得以列传,其余三人都只是在《史记·穰侯列传》中提到过寥寥数笔。
然而,就是这三位身无寸功的人,权势却能够与魏冉比肩,被范雎称为“文信之友”“太后”“华阳”“高陵”“泾阳”,太后不闻其有王也。由此也能看出王权的衰落。
因此,秦国四贵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秦国制度的倒退。如果秦昭襄王不能驱逐四贵,那么秦国的军功爵制也早晚会沦为摆设。
四贵的专权,阻碍了秦国人才的引进,并非无的放矢。以范雎入秦为例,范雎入秦之前曾经碰见过未来的车驾,不得已范雎只好躲在车中,后面更是跳下车来逃跑,以此躲避魏冉的搜查。
理由就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范雎所说的“无文侯专秦权,诸侯客此恐”。如果王宁前一车中,魏冉为何如此痛恨各国的说客?
我们不得而知,但以范雎此前卑微的身份都听说过秦国的魏冉,讨厌他国的说客,更何况其他人呢?
虽然魏冉提拔了白起,但一统天下绝不是只需要一个或一国的人才,而魏冉的这种排斥行为无疑会将六国的人才拒之门外。
驱逐四贵之前的秦国看似风头无二,在各国之中最为强大,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四贵的存在在无形之中破坏着秦国最根本的制度。
因为人才引进也是秦国强大的根源之一,商鞅、张仪以及后来的吕不韦、李斯,大多数有才之士也都非秦国人。由此也能看出,如果四贵专权长此以往,秦国还能顺利统一天下吗?
在范雎的建议下,秦昭襄王驱逐了以魏冉为首的四贵,还废掉了秦宣太后的权力。自此,秦昭襄王开始真正掌握王权,开启秦国一统之路。纵观战国各国历史,国家内部的稳定往往十分重要。
秦国四代乱政,赵国沙丘宫之变,燕国子之之乱……这些各国权力的争斗力度,大大削弱了国家实力。而范雎削弱外戚势力的劝谏,对于秦国内部的稳定和发展可谓居功至伟。
太史公司马迁曾评价范雎:“疑犯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然而,后半句却有失偏颇。范雎早年在魏国时,不仅不受重用,反而被魏国大夫须贾诬陷,被魏相魏齐打断肋骨,奄奄一息,又被扔到厕所让人撒尿。
范雎靠着装死才逃脱一劫,后来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才来到秦国,面见秦王,最终得到重用。
为了报恩,范雎推荐了恩人郑安平,使其担任要职。而面对昔日陷害和侮辱自己的仇人,范雎只是处死了差点害死自己的魏齐,而对对自己还有些许善意的须贾则选择了放过
。范雎有仇必报,有恩必还,但即使报仇也没有赶尽杀绝。由此也能看出,范雎快意恩仇,绝非心胸狭窄的小人。
儒家的思想教化常常让人以德报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总是用“以德报怨”这个词来劝人大度,劝人向善。
当你遭遇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时,他们总是劝你不要跟对方一般见识,要用你的宽容和感恩之心来感化对方。然而,说这些话的人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
况且孔子所说的“以德报怨”也并不是这个意思。《论语》中说:“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春秋公羊学派也提倡“有仇必报”。
最初的思想并不是去做“老好人”,而是公正地对待仇恨——冤有头,债有主,不能扩大范围。范雎的复仇也并非睚眦必报,而是有节制的。
纵观范雎的一生,才华横溢、爱憎分明的个人形象十分突出。他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对秦国一统天下至关重要,也使他堪称战国时代最后一位杰出的战略家。
【一口气看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史家风骨历史小知识春秋】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人可死,但史不可改。作为历史延续的史官,到底是帝王的喉舌还是独立的史家?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史家风骨。
有人说,史官是皇帝的喉舌,史官笔下的文字正是统治阶级希望后世之人看到的文字。这个说法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却也不是完全正确,因为不同时代史官的地位大不相同。
在古代,史官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对皇帝的饮食起居和宫廷生活进行记载的史官,称为“起居郎”。他们主要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私人生活,包括后宫事务,记载范围较小。
第二种是专门对前朝历史进行编纂的史官,称为“外史”。这种史官负责编纂每个朝代的史书,而记载每个朝代的史书通常由新朝代编修,因此有了“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说法。
在唐太宗之前,史官是一个独立的职位,皇帝不能干涉,甚至不能过问。史官的记载可以将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实记录。
等到朝代更替后,新王朝的史官会将前王朝史官的记载编修成书,这就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史书。因此,中国历史上对史书的编纂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方法。
这样不仅保证了史官的安全,也保证了史书记载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然而,唐太宗之后,原本自春秋时代以来的独立史官风气荡然无存,史学开始完全丧失独立性,沦为政治工具。
虽然唐太宗的丰功伟绩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帝王,但他干涉史官记载的行为却是欲盖弥彰。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和齐王,甚至自己的侄子,然后逼迫李渊将皇位传给自己才当上皇帝的。
唐太宗登基的方式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不足为训的。
因此,唐太宗怕史官将他的行为不加修饰地全部写进去,于是打破了皇帝不能干涉史书记载的传统,毫不顾忌地以武力胁迫史官对自己的记载加以修饰。这种行为从那时开始,逐渐成为常态。
文天祥的《正气歌》曾写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用来赞扬秉笔直书、不畏强权的史家风骨。人可死,但史不可改,这也是春秋史官坚守的底线,更是他们受人敬仰的缘由。
春秋之时,齐国第25任国君齐庄公为其专宠一位大臣崔杼的妻子东郭姜,东郭姜貌美,齐庄公经常去崔家与东郭姜私通,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
因此崔杼对齐庄公怀恨在心,一直想要报复他。最后,在齐庄公前往崔杼家中与东郭姜偷情时,崔杼杀了齐庄公。事后,崔杼又拥立其子为君,成为齐国的相国。
对于这件大事,齐国太史如实记载“崔杼弑君”。崔杼得知后大怒,不想背负弑君的千古骂名,于是杀了太史。不过,当时史官都是家族世袭。
太史死后,他的弟弟继续秉笔直书,崔杼又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崔杼告诉太史的四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难道你不怕死吗?
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崔杼弑君’写成‘暴病而死’吧。”太史四弟回答说:“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实事求是。不如去死。”太史四弟再次秉笔直书,崔杼无奈,只得任由他写下“崔杼弑君”。
齐国太史四弟进宫之时,由南史氏直接而来。南史氏是担心太史被杀,特地前来继续记述这个事实的。看到太史四弟平安无事,他方才放心离去。
这是何等的风骨!身为史官,失事求是,不如去死。这捍卫的不仅是史官的尊严,也是先秦时代的史家风骨。
公元前607年,晋国国君晋灵公想杀赵盾。赵盾知道后,于是逃离晋国。随后,赵盾的堂弟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
当时赵盾正在逃亡,还未出国境,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返回来了。赵盾当时位居晋国正卿,赵穿弑君之后,他却包庇其行为。
因此,董狐记录说“赵盾弑君”。虽然当时赵盾还在逃亡,人并非他杀,但他没有惩治凶手,显然有包庇弑君之嫌,因此他应该承担弑君的罪名。
孔子称赞董狐是古代的优秀史官,因为他学识渊博,且敢于秉笔直书。喜欢读史的人都曾被历史的某个镜头感动过,而那些传递历史的写史之人,更让人为之动容。
你翻阅过的每一页史书,都可能是翻过了千万人的一生;史书上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可能都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就像“图大义,大吉,大憨”等字眼,每个字的背后都是无数的痛苦与哀嚎之声。有道是“笔如铁”,那些如董狐般的史官,秉笔直书的气节更令人动容和敬佩。
如今,秉笔直书的史官遭遇已远去多年。翻看历史,我们由衷地感叹那些前仆后继、秉笔直书的史官。
正是有了他们一个个的不畏强暴、如实记录,才让我们后人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他们也鼓舞着后代的史官和有志之士,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
【一口气看完三夫一君一子,亡两国的夏姬历史小知识】
他杀三夫一君一子,王义国两清,堪称历史第一妖魂。他一生七嫁,九个男人因她而死,改变春秋历史进程。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四大美女之下机——夏姬,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她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
她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书记载她先后七次嫁给他人,共有九个男人因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王义国两清”。
她的房中之术天下无双,擅长采阳补阴,因此容颜永驻。
传言夏姬有一次在梦中梦见了一位仙人,这位仙人传授她采阳补阴之术,也就是西青到期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让她保持美丽容颜。即使年近40,她仍引得楚国外交大臣为她放弃荣华富贵,与她私奔。
夏姬之所以能引无数男人为其折腰,一是因为她的美,二是因为她的腰。东周列国之上有一句话描述夏姬:“琉璃及西归之貌,兼妲己文姜之妖艳。”
这也侧面表现了夏姬的绝世美貌和天生媚态。几乎见过夏姬的男人都被她的魅力迷倒,想方设法去迎娶她。那么,一代妖妃夏姬究竟有什么传奇的历史?
生情妖淫,嗣同兄弟:夏姬出生于王公贵族之家,从小就美艳动人。她的美貌被时人形容为“明媚皓齿,杏眼桃腮”,与西施、西归并称为春秋四大美女。
在未出嫁前,年仅15岁的夏姬就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子蛮私通。
但公子蛮在三年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有传言说公子蛮是因为夏姬的采阳补阴之术活活累死的,但公子蛮的死因和两人是否留有子嗣也成为了一个谜,史书对此并无记载。
到了出嫁的年龄后,夏姬嫁给了陈国的一位名叫夏御叔的人,夏姬之名也由此而来。但结婚后,夏姬怀胎九月便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夏征舒。
夏御叔虽然有所怀疑,但奈何夏姬的美貌太动人,便也没有过度纠结。
在夏征舒12岁时,正值壮年的夏御叔因病而亡,有人就说他是死于夏姬的采阳补阴之术。于是夏姬成为了一位寡妇,独守空闺,隐居于株林。
一夫三夫,灭尘王子:隐居株林的夏姬,此时刚刚30出头,有文献记载她此时“循环无病,潜水积福,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