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山水有德,蕴养灵脉

类别:武侠仙侠 作者:照夜真人字数:3114更新时间:25/02/09 16:03:44
    山雀扑腾翅膀,落到石桌上,张口吐出一团灵光,化为数行文字,数息消散。

    看过后,见山雀歪脑袋盯着自己,不肯离去,玄明心中一动,抬手自火云峰招来一些灵谷,洒在石桌上,喂给山雀。

    正喂灵鹤的玄空:……

    被小七啄了一下的玄空:……

    等山雀饭饱,振翅而飞,玄明迈步,跟在身后,施展出五行大遁。

    苍龙山蛮荒苍茫,古木参天,藤蔓丛生,生长了各种奇花异草,栖息了众多虫鱼鸟兽,万类霜天竞自由,充满原始气息与自然法则,猛虎猎食、獐鹿吃草、乌鸦反哺,残酷、古老又温情。

    各种大小妖怪生存其间,或独居洞府,或合群共居,或住在山上,或藏匿水中。

    玄明起先是土遁,后来是木遁,再后来是水遁,在赶路中体会五行大遁的玄妙,来回切换更加自如。

    他收敛气息,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从数只练气大妖面前走过,他们都毫无所觉,旁若无人。

    半个时辰,玄明来到一处沼泽地,瘴气弥漫,遮蔽视野,其内更原始古老,丛林幽暗,阳光穿之不透,潮湿阴冷,生活了大量蛇虫鼠蚁,长有各种色彩艳丽的花朵、菌类,毒物汇聚。

    玄明于此地却如鱼得水,雀妖红豆并不在此处,只传递了消息,妖未曾到来,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苍龙山人多妖杂,她又统领数量众多的山雀族,负责梳理山中部分消息,未免发生意外,泄露一人一妖关系,谨慎无大错,带路山雀都是初开灵智,妖气微弱的小妖。

    玄明理解,重要的不是雀妖有没有来,而是消息中的妖。

    他一头扎进毒瘴沼泽,灵觉铺开,层层叠叠地寻找起某条蛟蛇,大到巨蟒,小到蚯蚓,由水泽到河沟,都没放过。

    以他如今灵觉与实力,除非是山中那条白龙亲临,否则,甚少有妖能发现其存在,这也是他艺高人胆大,敢深入苍龙山的原因,换做以前,他肯定稳健再稳健,没百分之三百的把握,绝对不动,到底是心思更灵活通透。

    由晨起到日暮,月落到日出,寻找了一天一夜,玄明终于有发现。

    遁光一闪,他消失在一棵大树上,再次出现,已在一条狭长河沟上,沟子仅长一丈,宽两尺,却深五丈左右,有些幽暗,存在感较低,更有些臭烘烘的。

    “倒是能屈能伸!”

    怪不得一直没被发现,原来躲在这里,龙能大能小,大者翻云覆雨,小者匿影藏身,升则翱翔九霄,隐则潜藏深渊,蛟蛇既是蛟龙后代,想必继承了某些特性,藏在此处,恐怕便是水族巡查,也很容易遗漏此地,就是发现也不会仔细探索。

    加上这里暂不是白龙地盘,水族更不敢过分,这条蛟蛇又小心谨慎,似乎带了屏蔽灵觉的宝物,才躲藏这么久。

    可惜,山雀族踪迹遍布山林,又好八卦,他终年隐藏却不会一直不露面,数年下来,便被发现,玄明又灵觉强大,近距离探索,非一般宝物能隐藏。

    抬手间,他施展出五雷法,一道雷霆无声而落,直击目标,很快一条三寸长的焦黑小蛇浮了上来,将昏死蛟蛇捏在手心,玄明迅速抽身。

    ———

    藏道峰,问道院。

    挥动拂尘,弄醒蛟蛇。

    盘问些许问题后,见蛟蛇身上孽债重重,曾吞噬过不少无辜之人,玄明大发善心,送他去跟兄弟团聚,至于蛟蛇嘴硬,根本不是问题,多电几下就行。

    随后,玄明独坐院中,掌心悬浮一片逆鳞,灵觉轻车熟路地探入其中,一片空间出现在眼前,灵物众多,典籍稀少,虽无法跟上条蛟蛇所携宝藏相比,但也价值不菲。

    不过,玄明最看重的不是这些,而是一条灵脉,山雀妖会说动他,就是因为这些蛟龙残存子嗣在逃走时,取走万蛇洞数条灵脉,龙种本就与地脉灵脉等有些微妙联系,能做到这点不意外。

    她怀疑这条蛟蛇身上有灵脉,皆因除了一条蛟蛇仍不知所踪,其余逃离蛟蛇,要么后续被逮到,要么陨落在玄明手上,都没发现灵脉,所以这条很可能有灵脉。

    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与道人气机交感,相互裨益,但山有山德,水有水德,人有人德,山与人之间不能相差悬殊,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要么山逐渐灵机枯竭,沦为凡土,要么道人承受不住福泽,劫难重重,这跟浅水难养真龙是一个道理。

    浮云山只是一座普通灵山,承载三位真人十分勉强,已经入不敷出,需更多灵脉,而那条蛟蛇恰好有,所以玄明心动了,心动即行动。

    倒是对蛟蛇之死,他无甚可惜。

    前人作孽,后人遭殃,蛟龙走水,兴风作浪,害命无数,其孽债牵连子孙,一承一负,即是道理。

    蛟龙分神曾陨落于浮云山,两者已结下孽缘,两条蛟蛇先后陨落在自己手上,玄明觉得很合理,当然若陨落在紫霞宗手上,那就更理所应当。

    一啄一饮,皆是天定。

    收回思绪,玄明手上多了一颗珠子,苹果大,灵机氤氲,正是灵脉所化,虽仅有一颗,还有些暗淡,明显是缺乏地脉滋养,灵机流失,但胜在能用,用浮云山地脉滋养一番,便可恢复。

    仔细端详片刻,玄明遁入浮云山地脉深处,将灵珠埋入灵脉旁,又将蛟蛇尸首一同埋下,供两条灵脉吞噬其中龙性,浮云山地脉顿时传出欢喜之意。

    玄明同样高兴,返回问道院,瞧着云遮雾绕的青山绿水,感受到山中多出的那丝微妙气机,他心情畅快。

    传承灵器有了。

    灵脉也多了。

    玄明掐指一算,明年立春,正是求真观晋升道门大宗的良辰吉日,到时有了天地院盖章,求真观必蒸蒸日上。

    此间事了,他放心之余,入藏经阁观经悟道,长丰子很快将事情料理妥当,嗅着茶香,玄明心情舒畅平静,翻阅道经,黄庭气加持悟性,很快沉浸其中,心外无物,只剩道理与书写道经者隔空相见,坐而论道。

    ———

    晨光满地,朝霞装点。

    翌日一早,采集完朝阳紫气,玄明下山,继续红尘炼心。

    北城天桥,时隔大半年未来,摊位竟依旧给他留着,瞧着见到他兴高采烈的老半仙与瞎眼老乞,玄明清楚他们肯定出力不小,点头微笑,算是打过招呼。

    两人顿时激动不已,一个差点儿暴露出袖口作弊算命的鼠妖,一个差点儿白眼正常,泄露自己装瞎的秘密,好在他们都是老油子,才在关键时刻扭转危局,没引起其他人怀疑。

    “袁道长,老妇人有礼了,我这次想请道长……”

    坐下不久,便有人上门算卦,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妪,想知道自家儿媳能否平安生产,这份淳朴善念,让玄明略有一丝动容。

    最重要的是,他算到老妇虽出身贫苦,但素来行善积德,算不得大善,却算小善。

    拿儿媳来说,为了身怀六甲的儿媳平安,除了将卖钱的鸡蛋留给儿媳补身体,还经常变着花样地到村前小河沟里淘换些鲫鱼之类的吃食,开春后经常上山采摘野果,给儿媳调换口味,每月都会登上浮云山半腰,入道观拜无量天尊,祈求天尊保佑儿媳平安,绝口不提生男生女之事。

    这个时代、这种好婆婆可不多见。

    所以,玄明只取一文卦金,便挥毫泼墨,写下“平安”两字,交予老妇,令其贴在家中,行善之人,当福泽子孙,缔结善果。

    等千恩万谢的老妇离开,又有两位道人赶来,正是昔日在田府碰上的两位,自那日后,他们便常来,后来更托关系,将摊位搬到附近,一个叫福来,一个名祸去。

    尽管每次玄明都没好脸,可他们不厌其烦,其心赤诚,如今时隔数月再见,他们比瞎眼老乞丐还激动,对他们,玄明依旧话少,不是无缘,而是缘分未到,能不能抓住,要看他们自己。

    善缘看眼缘,道缘看深浅,两道人目前跟他只有眼缘。

    下午时分,玄明收摊归山。

    吐纳练气、观经悟道、摆摊算命、行道山水、磨练神通、演练阵法、照料灵根、调教灵鹿……

    玄明日子悠闲自在,法力与道行稳步提升,这才是修道日常,枯燥乏味,周而复始,又要学会苦中作乐,体会其中意趣,打磨道心,祛除浮躁,擦拭尘气,于平凡中积累底蕴,在岁月中参悟道理。

    三个月后,浮云山脚下一座农庄、一间农舍里,女子惨叫声响转闷哼声,正躺在床上,咬着抹布,大汗淋漓,卖力生产,门外老妇与儿子焦急等待。

    “不好,孩子脚先出来,有些难产了!”

    稳婆暗道不妙,顿时觉得钱有些烫手,这时挂在墙上的平安两字绽放微光,一道婴儿啼哭声响起,嘹亮有力,彰显蓬勃生命之气。

    “生了!生了!母子平安!”

    老妇与儿子顿时喜极而泣,跪地朝浮云山方向参拜,感谢无量天尊保佑后,立刻净手,进入产房,至于产房污秽的讲究,两人都不在意。

    问道院,茅舍里。

    正侧卧而眠、呼吸间云雾弥漫的玄明嘴角上扬,笑容更和善,睡得更神清气爽。

    两个月后,夏末秋初,当最后一场雷雨结束,浮云山上起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