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攻敌必救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夏天就是要吃西瓜字数:2169更新时间:25/09/12 14:18:11
    一计不成,并不会有损刘义真的威望,以及晋军的士气。

    毕竟,从明面上看,是魏军胆怯,任人羞辱拓跋嗣,也不敢出营交战。

    但终究是要拿出一个应对之策,不可能真的带兵攻山。

    如今单是邙山上,就有四万魏军据守山寨,尽管其中不乏弱兵,但他们倚仗地利,用于防守却是足够了。

    而刘义真加上朱龄石的人马,也只是与邙山魏军的数量旗鼓相当,刘义真若真的执意攻坚,就算夺下了山寨,哪还有余力再去攻打洛阳宫城与柏谷坞。

    “魏人避战不出,而我又不愿强攻,诸位可有计策?”刘义真询问众人。

    当然,目光最终是落到了谢晦的身上。

    众人也随他看向了谢晦。

    谢晦稍作沉吟,道:“为今之计,只有攻敌必救,方能诱敌下山。”

    “不错。”刘义真微微颔首,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他让人把河洛地区的舆图送了过来,站在舆图前,刘义真手指孟津东北,说道:“泰始年间,杜预曾于孟津造桥,既有旧例,我欲在此搭设浮桥,作出渡河北上,进攻河内之状,魏人恐惧后路被断,粮草不济,岂能坐以待毙!”

    杜预的旧桥,即后世所称的河桥,早在八王之乱时,就已被刘琨烧毁。

    如今洛阳周边并没有桥梁直通河北,所以在原时空中,拓跋嗣决定南侵时,就曾特意询问于栗磾,能否在黄河之上建造浮桥。

    刘义真的决定得到了众人的认同。

    河洛地区荒芜已久,粮食不多,魏军如果放任晋军攻占河内郡,他们早晚会被饿死在邙山上。

    谢晦补充道:“还请世子书信一封,送往历阳,请求宋王出动水军,封锁黄河。”

    然而,刘义真否定了谢晦的提议:“待水军北上,只怕为时已晚。”

    此前刘义真北上的消息能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长安,是因为长江沿岸与商於古道上建设了大量的驿站,可以换人换马,接力传递消息。

    但中原乱成这副模样,也别指望还有驿卒守着驿站。

    洛阳至历阳,将近一千五百里的路程,求援信交到刘裕手上,都需要十天半月,没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水军开不到河洛,到时候只怕黄花菜都凉了,这纯属无用功。

    谢晦笑道:“世子有所不知,臣此举,并非是期待宋王的援军,而是为了让魏人明白世子的决心罢了。”

    刘义真闻言双目一亮:“谢卿的意思是说,广派信使,好让魏人知晓?”

    “正是!”

    “好!就依谢卿之策行事!”刘义真当即拍板。

    他自问,如果自己是魏军主帅,见到晋军又是搭设浮桥,又是要征调水军北上,做出一副要将他们困死在河南的姿态,恐怕也会坐立不安。

    当然,信使作为俘虏,不会有好下场。

    但是慈不掌兵,将帅岂可妇人之仁,相较于强攻山寨带来的巨大伤亡,几名信使的性命确实无关紧要。

    “世子英明。”众人齐声道。

    他们同样赞成这个计划。

    刘义真立即给刘裕写了十封内容相同的家书,他在信里提及魏军执意坚守山寨,自己只得攻其必救,准备渡河北上,进攻河内郡,请求刘裕能够调派水军北上,封锁黄河。

    但刘义真并没有在信纸上留下暗记。

    他曾经同拓跋焘有过书信往来,刘义真清楚拓跋焘的笔迹,想必北魏同样也知晓了他的笔迹。

    有了书信,想要临摹笔迹的话,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所以刘义真在北上前,就与刘裕约定,如有书信往来,需得附上暗记,以此辨别真伪。

    东魏时,高王就曾与侯景约定暗记,然而在高王临终时,叮嘱高澄要小心侯景,一旦侯景谋反,就派遣慕容绍宗领兵平叛,唯独忘了将暗记的事情告诉儿子。

    高王死后,高澄以高王的口吻写信给侯景,招他入朝,侯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破绽,清楚高王已死,他也兑现了昔日的豪言‘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立即发动叛乱。

    哪怕有信使平安抵达历阳,把信交到了刘裕的手上,刘裕没有见到暗记,必然不会出兵。

    况且,以刘裕的智慧,通过信中的内容,在清楚刘义真面临的困境后,想必也能猜到他的意图。

    刘义真在军中许以厚利,招募了十名死士作为信使,倘若他们回不来,赏赐也会交给他们的父母妻儿。

    当天,十名信使带了相同的信件离开金墉城。

    刁雍一进帅帐,便惊慌失色道:“山阳公,大事不妙。”

    奚斤见他这副模样,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强装镇定:“何事如此惊慌?”

    刁雍递上刘义真的家书:“末将麾下哨骑截获晋人信使,从对方身上搜出了这封密信。”

    奚斤狐疑地接过信件,看罢后,已是满头大汗。

    “快!擂鼓聚将!”

    不多时,长孙道生、于栗磾等人皆至。

    长孙道生挨了五十军棍,还没好利索,是让人抬着过来的。

    “诸位都看看吧。”

    奚斤让众将传阅刘义真的家书。

    当得知刘义真放弃河洛,将要进攻河内时,众将全都失了方寸。

    尽管刘义真想要渡河,必须先越过邙山,但邙山连绵二百多里,海拔又只有三四百米,魏军哪能守得住整条山脉,晋军可以任意选个地方翻山。

    而且翻山不难。

    “山阳公,如今河内空虚,千万不能放任晋军北上。”于栗磾急了,他是河内镇将,镇中的精兵都被他带了出来,只留老弱防守,而且数量不多。

    晋军一旦渡过黄河,轻易就能攻下河内。

    奚斤沉吟道:“这其实还是刘义真的计谋,想要引诱我们下山与他会战。”

    趴在担架上的长孙道生苦笑道:“山阳公所言有理,但这是阳谋,我们若是不为所动,刘义真必会将错就错,大举进攻河内,山阳公,河内不容有失,我们也不能让晋人断了退路。”

    其实他们都很清楚,就算让刘义真暂时攻克了河内郡,但等到拓跋嗣回师,率领主力南下,刘义真根本就守不住。

    但拓跋嗣目前正在朔方,想要等到他回师南下,只怕自己这些人已经饿死在了邙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