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因信称义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夏天就是要吃西瓜字数:2037更新时间:25/09/12 14:18:11
    “世子,这位是弘农郡长史杨永吉,出自弘农杨氏。”王镇恶指着一位中年人说道:“前年,臣急趋潼关,粮草断绝之际,曾向永吉借粮三万斛,得以周转。”

    王镇恶因为年少时寄居在弘农郡,因此在这地方交游广阔,所以才能借到粮食,后来刘裕西进,倒也把粮食还上了。

    “下吏杨永吉,拜见世子。”

    毛德祖在弘农郡当太守,自然少不得要征辟当地士人为官吏,杨永吉此前能够一次性借给王镇恶三万斛粮食,可见其家富庶,如今为郡长史。

    刘义真暗道杨永吉确实是个好名字。

    “杨长史无需多礼。”客套了一句,刘义真问:“不知杨长史是杨家哪位先贤的后人。”

    杨永吉拱手道:“下吏先祖杨公讳珧,乃晋之城阳侯。”

    刘义真闻言愕然。

    东汉时,弘农杨氏四世三公与汝南袁氏齐名,但在魏晋时,却因为站错队,屡遭重创。

    曹魏年间,司马炎娶杨骏之女杨芷为皇后,杨骏、杨珧、杨济兄弟得以凭借外戚的身份权倾朝野,但在晋惠帝时,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三杨,夷灭其三族。

    当然,弘农杨氏依然还在。

    三杨被诛后,晋惠帝曾下诏:舅氏失道,宗族陨坠,渭阳之思,孔怀感伤。

    于是以蓩亭侯杨超为奉朝请、骑都尉,以慰藉孝亲之情。

    杨超与杨骏、杨珧、杨济同为杨震少子杨奉的后人。

    但刘义真可不相信贾南风会留下三杨的子嗣,难不成等着将来他们为父报仇。

    杨永吉见刘义真这幅模样,心里清楚对方应该是知晓底线,但这怨不得他,祖上假托杨珧后人之名,到了杨永吉这一代,想改也改不了了。

    他赶忙道:“下吏听闻中原动乱,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心中实在不忍,如今世子东出,解救疾苦,下吏愿献谷粮五万斛,以为军资。”

    刘义真瞬间就变了脸色,他大笑地指着杨永吉对众人道:“这确实是名门贵种。”

    根据后世研究表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北朝以来杨氏众人,如北魏杨珍、杨继、杨播、杨钧,杨惠嘏,北齐杨愔,隋朝杨坚、杨雄、杨素等人均属伪冒,通过伪托汉魏旧门弘农杨氏,借以自抬身价。

    如今杨永吉愿意捐献五万斛粮食,在刘义真这里,他就是杨珧的后人。

    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谢晦等人纷纷附和,反正他们又不姓杨。

    自五胡乱华以来,伪冒士族之人屡见不鲜,但是这年头没有DNA检测,只能因信称义。

    譬如北魏王慧龙,他自云出自太原王氏,是东晋尚书左仆射王愉之孙,十四岁时被刘裕灭了满门,只身逃亡后秦,在后秦灭亡后,又渡河投奔北魏。

    由于太原王氏有着酒糟鼻的显著特征,崔浩单凭王慧龙同样是酒糟鼻而认定他是太原王氏的贵种,并把侄女嫁给了他,但后来有南朝大臣逃往北方,曾指出王慧龙其实是僧人僧彬的私生子,并非王愉之后,但因为王慧龙娶了崔浩的侄女,此事不了了之。

    北魏后期,太原王氏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其中,太原王氏最显贵的晋阳四房,皆为王慧龙所出。

    也不怪刘义真愿意给杨永吉站台,关中一年的田租尚且不到三十万斛,杨永吉一口气献出五万斛,刘义真哪能没有回报,反正这又不是卖官鬻爵,不需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弘农杨氏其实尚有血统纯正的后人,如今都在南方,譬如杨修的六个孙儿,都是永嘉年间南渡,俱有美名。

    又譬如杨奉的后人杨亮、杨佺期父子,一个当过东晋梁州刺史,一个曾任东晋雍州刺史,都是地方大员,但在杨佺期被桓玄攻杀后,弘农杨氏就已经没落了。

    若非刘裕攻灭桓楚,杨佺期之弟杨思平,堂弟杨尚保、杨孜敬等人,如今还不知道藏身在哪处深山老林,苟全性命呢。

    刘义真根本不怕他们来找自己麻烦。

    杨永吉听了刘义真的话,喜形于色,五万斛粮食,换得刘义真亲自认证,这笔买卖一点也不亏。

    将来再有人质疑自己的出身,就让他与宋国世子争论去吧。

    刘义真没有在秦关多做停留,次日,他告别了毛德祖,继续东行。

    尽管中原乱成一团,但关中通往洛阳的险隘全在晋军的控制之下,无需刘义真一路攻城拔寨打过去,倒也省了不少力。

    东行三百里,即为已经废弃的汉关,此时,距离洛阳不足六十里。

    而刁雍以及河北魏军皆已在邙山与于栗磾会师。

    刁雍其实不想西行,但架不住拓跋嗣下了旨意,他能够在北青州如鱼得水,是因为有河北作为后方,不愁粮草,不愁退路。

    一旦违抗旨意,没了北魏做靠山,刘裕灭他,易如反掌,刁雍只得硬着头皮前来。

    而于栗磾此时也是郁郁寡欢。

    拓跋嗣在得知刘义真北上时,就曾与崔浩提过,于栗磾绝非刘义真的对手,因此,他出征胡夏之前,就下了一道旨意,以六部大人之首的天部大人、山阳郡公奚斤为使持节,都督南方各州军事,命奚斤南下,指挥河洛战役。

    奚斤人还未至,军令已经传达到了邙山,命于栗磾等人坚守营寨,不可下山浪战。

    于栗磾失去了指挥权,郡王之位估计也将离自己远去,他又怎能高兴地起来。

    但又不敢阳奉阴违,毕竟奚斤的资历太老,名气太大,于栗磾根本就挑战不了他的权威。

    由于魏军不能下山,司马道恭的三千人不敢驻扎在金墉城外,只得撤往洛阳,与司马顺明共驻陵云台,而司马楚之则依然屯驻在柏谷坞。

    柏谷坞周边沟壑纵横,土崖遍布,易守难攻,史称其窥东都(洛阳),趋阳城(登封)之必扼,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轻易让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