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西川征伐 碧血丹心 第一百九十四章 智取巴郡

类别:玄幻奇幻 作者:罗晋字数:3548更新时间:25/09/13 01:54:03
    却说偷渡阴平的四万郑军全军覆没,主将关琅自刎殉国,副将东方圆战死的消息传至汉中府,张君生一刻不敢耽搁,急命段紫文上书京城,以禀圣听。

    “太子……我们应该怎么做?”

    侍卫谭虎心中无比慌乱,如此突发情况压在太子之身,做错一步,军心溃散。

    张君生拭去额头汗水,饮下一碗凉茶以镇心神。作为十八岁的年轻人,对处理此事毫无经验。

    他不禁心乱,却强作镇定,下令道:“小虎,去把段尚书、魏执笔、康太守叫来。”

    不一会,三人便急匆匆赶到商议此事,张君生胸中虽急切万分,但面若平湖,冷静地阐述情况,现场一阵沉默。

    魏翰林进言道:“太子,此事关乎三军士气,切不可令前线将士得知,更不得放走信使,以免消息走漏。”

    段崇文呵呵一笑,拱手而言:“太子殿下不必担心,今早臣已修书一封送往京城,穆都督本人也知悉此事。”

    “都督对此有何见解?”张君生放下茶碗。

    “都督建议殿下择人分兵据守武都,对军中统一口径,言:‘关将军连山开路,牵制高柏于江油。’”

    “就依此行事!”

    此后,张君生从屯驻汉中的十万后援中调出一万予武都,汉中太守康顺也是竭力封锁消息,暂扣阴平军信使,后遣加急快马将此事传至京城。

    仅三日,张清梦便知悉阴平一路全军覆没的消息,加之此前奏报金牛道主军十三万大军在穿越蜀道抵达剑阁时,非战斗减员至九万三千人,不仅令他本踌躇满志的灭蜀之战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反复读着令人揪心的军情,不由得心头一堵。

    “李凉……此人以区区之身抗我诸路大军,不可小觑啊!”

    他推开奏折,望向窗外阴沉朦胧的天空,一字一顿,喃喃自语道:

    “李凉不死,西蜀不灭。”

    次日,朝廷宣布了对关琅、东方圆等将士的追封赏赐。

    宋国公关琅,碧血丹心,忠义千秋,追封王爵,赐谥号“忠武”,追赠司徒,长子关渝袭宋国公爵,荫职赐金、配享太庙。

    代国公东方圆,恪尽职守,威震寰宇,追封太原郡王,赐谥号“烈”,追赠太子少保,无嗣,其弟东方智袭代国公爵,荫职赐金、配享太庙。

    皇帝张清梦辍朝三日,亲自携百官设祭,写下诏书告天之灵,极尽哀荣。

    米仓道方向,

    却说八旬老将左文带领六万大军自出兵佯攻以来,声东击西,轻取阆中,随后连下三城,军威大振。下一步,左文军的目标便是牵制巴郡胡大浩,以候另二路之捷讯。

    这位左文,他几乎可以称作六朝老将,历经了泰威帝国5位皇帝以及大郑开国皇帝张清梦,出生于泰威帝国的盛世时期,却亲眼见证了泰威帝国的衰落暴虐以及灭亡。时年86岁高龄,此人年轻时,凭借一杆虎啸大漠枪收复并州,27岁便凭借远征漠北七战七捷的攻击威震天下。后又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屡战屡胜,连灭十路义军,即便是在对抗张清梦时,都令其吃尽苦头,身中箭伤,被世人称之为“鬼老左”。

    张清梦称帝后隐居,后被张清梦三跪求贤打动,再度出山,尤其善于算计人心,步步谋划。且虽然高龄,但头脑清晰,齿牙完坚。

    然而,密信飞至军营,读到的内容却与其所想大相径庭。

    “穆都督折损数万困于剑阁,关将军困于江油自刎殉国,都督之意是令我军转牵制为主攻,取下巴郡,威胁西川。”左文白鬓微颤,圆眼凝重。

    “左老将军!”十九岁的关渝听闻讯息,悲愤异常,哭喊道:“还望老将军拨渝一万,渝必然攻克巴郡,夺取西川!”

    说着,便单膝跪地哭求:“身为人子却不能报父血仇,乃奇耻大辱也!万望老将军成全!”

    左文哀叹一声,缓步上前,亲手将跪地的少将军扶起。帐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凝重而疲惫的面容。“少将军忠勇可嘉,至情至孝,令老朽佩服。然关将军壮烈殉国,举国皆哀,全军上下无不欲报此仇。”

    少将军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声音嘶哑:“即如此,老将军何不分兵?末将愿为先锋,直取巴郡!”

    左文轻抚长须,目光沉静如水:“少将军休要急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夺取巴郡岂一朝一夕之事?且稍安,容老朽缓缓图之。”

    他抬手按在少将军颤抖的肩头,“且先好生休整,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误军国大事啊。”

    巴城

    太守府中灯火通明,丝竹之声不绝。胡大浩正大宴宾客,觥筹交错间,杜玄急匆匆闯入宴厅,甚至顾不上行礼,径直凑到胡大浩耳边:“太守,左文六万大军已朝巴城而来!您为何还如此镇定?”

    胡大浩不紧不慢地啜了一口酒,嘴角含笑:“杜大人,您忘了李都督之命令吗?”他摆手示意舞乐稍歇:

    “都督早有严令,命我等死守城池,不与交战。”

    胡大浩举杯畅饮:“如此,左文老儿只得望城而叹,老死军中矣!”

    满座宾客哄然大笑,杜玄闻言拭了拭额角的汗,神色稍缓,眼中闪过一丝笃定的光芒。

    且说左文率领大军开拔,不出数日便已兵临巴城,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然而守将胡大浩深谙李凉严守之令,下令紧闭城门,任凭关渝与郑军在城下百般叫骂挑衅,只是坚守不出。如此对峙竟逾数月,郑军久攻不下,士气日渐低迷,营中竟隐隐显露出退兵之象。

    “退兵?”胡大浩于府中闻报,随即召来谋士杜玄商议:“关渝年少气盛,血性方刚,岂有不顾杀父之仇,随那老儿退兵之理?其中恐怕有诈。”

    杜玄略作思索,阴阴一笑:“将军所虑极是。此事不难,容在下派遣心腹细作,潜入郑营探个虚实。”

    却说郑军大营之中,左文忽得报称擒获几名蜀军细作。他圆环般的双眼微微一动,将关渝招至身旁,低声道:“老夫有一计,少将军且听我安排……”

    不多时,几名蜀军细作被迅速押至左文军帐。随即被绳索捆绑于左文大帐外木柱中,等候发落。然而,耳尖的那位蜀军细作听得帐中非比寻常的叫嚷声。便示意同伴竖起耳朵,向内聆听。

    但闻帐内传来阵阵急促咳喘,只见那位八旬老将身着素白便服,瘫卧榻上,面色枯槁,双目无神,俨然一副病入膏肓之态。关渝则按计行事,怒目圆睁,毫无礼节地指着老将军喝道:

    “吾父惨死敌手,你这老匹夫不思报仇雪恨,反倒在此装病怯战,是何道理!”

    “不……不可......”左文剧烈咳嗽起来,喉间如同滚雷炸响,喘息良久方道:“老朽病体难支,实在无力为尔父报仇啊......”

    “老匹夫,死便死耳!何须多言。”关渝挥臂怒喝,烛光将他的身影投在帐幕上,显得格外狰狞:“吾已探得山中密径,可绕过此城直取成都。若依你言退兵,岂不误了灭国大事!”

    “万万不可......”左文声音嘶哑,几近哀求。

    “休要多言!后日二更造饭,三更发兵翻山,建功立业就在此一举!”关渝猛地甩开帐帘,愤然而去。

    三名细作听罢这番“军机”,心中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暗中交换眼色。见守卫松懈,更是料定了,其后退之意,便趁机挣脱束缚,溜出郑营,疾驰回城禀报。

    胡大浩听得细作回报,不禁抚掌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左文老而年逾耄耋,关渝小儿尚未弱冠,如此将帅,岂非儿戏乎?”随即召杜玄商议。

    杜玄闻此军机,更是自作聪明,建议胡大浩倾巢而出,于山路两侧设伏,全歼关渝部队。二人沉醉于立不世之功的幻想中,早已将李凉之严令抛诸脑后。

    是夜,胡大浩令杜玄率千余人守城,自引三千精兵出东门,趁夜色掩映,悄无声息地埋伏于山路两侧。月黑风高,郑军果然未能举火照明,但闻行军之声渐近。胡大浩虽不识关渝面容,却见“関”字将旗在前引路,当即断定必是关渝部队。

    胡大浩按捺不住,率军直扑郑军前锋,意图生擒关渝。霎时间战鼓齐鸣,蜀军从四面杀出。胡大浩手持长钩链爪,策马直取那面帅旗,一爪飞去,却大惊失色——那马上将领竟是个填充稻草的假人!更出乎意料的是,郑军似乎早有准备,阵型不乱,反而沉着应战,杀得蜀军死伤惨重。

    却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胡大浩仓促应战,,撕扯下一片血肉。关渝痛呼一声,胡大浩趁机脱战,弃部下于不顾,单骑狼狈逃回巴城。

    “蜀贼休走!”一声清越的断喝划破夜空,但见关渝自后军跃马而出。马蹄咚咚当当,一步一印杀来。少年将军银枪白马,虽枪法略显青涩,胡大浩大惊失色,匆忙应战,关渝手提长枪刺将而去,枪法虽显凌乱,却有一种蓬勃的血性与朝气。

    胡大浩与其相战十回合,忽地使出银爪,两人交手十回合,胡大浩忽使银爪,正中关渝左臂,硬是撕咬下大片血肉!

    关渝痛呼一声,见此机会,胡大浩趁乱逃出,丢下于此死战的蜀军,狼狈不已,独自一人逃至巴城城门下。

    至城门下,胡大浩疾呼:“杜大人!速开城门!”良久无人应答,城门却缓缓开启。胡大浩不及多想,催马入城,不料战马突然被绊马索绊倒,连人带马重重摔在地上。待他挣扎起身,脖颈已被数把利剑抵住……

    左文端坐于巴城太守府正堂,一袭绛紫官袍衬得他虽苍老却不失威仪。胡大浩被两名军士押解入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战甲破损须发散乱,全然失了往日威风。

    “败将胡大浩,乞留残躯以效犬马之劳!”他伏地叩首,声音颤抖。

    左文缓缓捋须,他执起案上茶盏轻呷一口,方才悠悠开口:“昔日城下叫阵,将军笑老夫年逾八旬,当如冢中枯骨。今日不妨亲眼观之——”说着朗声大笑:“吾虽老矣,尚能饭否?”

    胡大浩闻言剧震,抬头但见老将军虽鬓发如雪,目光却如利剑般锐利。那挺直的脊梁与紧握剑柄的手,分明透着不减当年的英气。

    “末将……末将愚钝……”胡大浩面如死灰,额头重重磕在青石地上。

    堂中烛火噼啪作响,映得胡大浩脸上血色尽失。

    此一役,左文假意退兵,诱使胡大浩出城,自己则趁虚而入,轻取巴城。杜玄见大势已去,竟未作抵抗便弃城而逃。郑军未损一兵一卒即告大捷。胡大浩兵败被擒,最终归降郑国。自此巴、阆一带东川要地尽归郑国所有,军威直逼成都,西川震动。

    而以东川失守为开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已悄然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