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重建官学体系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墨云凡字数:2177更新时间:25/10/25 01:04:59
    顾秉谦屏息凝神,深深垂首:“请陛下明示,臣恭聆圣训。”

    “其一,科举内容之革新,必须落地生根,见其实效。”朱由校语速缓慢,字字千钧,

    “自今岁秋闱及明岁恩科始,策论占比提至四成,算学列为附加科,成绩卓异者,殿试时酌情加分。三年之内,算学必须纳入科举必考科目,最终形成‘经义三成、策论四成、算学三成’之新格局。

    “其中经义不再拘泥八股格式,须言之有物、切合时务;策论须以实证立论,凡论及钱谷刑名之事,必辅以算学验证。算学内容须涵盖赋税计算、钱粮换算、田亩丈量等实务;

    还要适当添加《大明律》中《吏律》、《户律》、《刑律》关乎官员职责、民生治理之要义,列为科举必考,告诉这帮士子,‘枉法赃八十贯绞’、‘不枉法赃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之铁律,不要以为戴上乌纱就可以贪墨渎职、肆意妄为、以下犯上!

    此事关乎取士标准之更易,天下瞩目,若办不好,或阳奉阴违,”皇帝目光微冷,“就休怪朕老账新账,与你一并清算。”

    “臣遵旨!必竭尽全力,推行无误!”顾秉谦伏地叩首,额头沁出冷汗。

    “其二,重建官学体系,贯通育才之道。”朱由校继续道,

    “在现有社学、县学、府学基础之上,五年之内,于全国各州县修缮兴建三千所‘开蒙小学’,专收八至十二岁稚龄童蒙。无论出身士绅寒门,皆可免费入学,并由官府每日供给两餐饭食,以解贫家后顾之忧。

    “课程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基础外,必须加入简单算学及基础农工知识。朕不仅要让寒门子弟有书可读,更要让大明的新一代,不再只知埋头吟诵‘之乎者也’,而能了解‘民生实务’,明晓世间万物之理。”

    “另,修缮扩建五百所县学,一百二十所府学,现有之国子监生,朕将委派专人重新考校,学行优良者留,不合格者一律退回原籍府学重修。

    “自此之后,大明教育当确立明晰阶梯:小学考核合格,方可获童生身份,入县学进修;县学考核通过,得秀才身份,方可入府学深造;府学精英,经考核成为举人,方能进入国子监就读,非有五年以上官学经历者,不得参加科举,亦不得授官。

    其中天资卓绝、成绩优异者,甚至可提前毕业,量才录用。务求使人才选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野无遗贤。各地官学入学人数及考核通过率,将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优异者优先升迁,懈怠者严惩不贷。

    “其三,整顿天下书院。”朱由校语气斩钉截铁“教育乃国之根本,社稷重器,绝不容许私人随意立院授徒。”

    “若有致仕官员、地方名士,确有其才实学,且心怀忠君报国之念,经朝廷严格审核后,朕可特许其进入新设之官学体系担任教授,领受朝廷俸禄,名正言顺地为国育才。”

    顾秉谦彻底震惊了,修缮建造如此多的官办小学,还要免费招生,还提供免费膳食!还将教育成效与官员考核挂钩!这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更是需要耗费海量钱粮的浩大工程!

    他抬头望向御座上的年轻帝王,只见对方眼中尽是无可动摇的坚定与果决。他连忙压下心中惊涛,再次重重叩首,声音因震撼而略显沙哑:

    “陛下……陛下此乃泽被万世之千古善举!圣心烛照,念及天下寒微,臣……臣感佩万分!定当倾尽心血,推进官学建设,务使天下孩童,无论贫富,皆能沐浴陛下之浩荡皇恩!”

    朱由校看着他恭敬的模样,嘴角微露笑意。免费食宿对他而言不算什么,一群半大孩子能吃多少?他朱由校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这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天下,只要这些孩子在他规划的体系下接受教育,他相信不久之后的大明必将涌现一批勇于改革、实干担当的急先锋。想到这里,他不禁升起一种玩养成游戏的成就感。

    “此事所需经费,内帑可先期拨付三成,作为启动及示范之资。其余部分,后期由地方官府于正项税收中划拨支应,并鼓励劝导各地殷实商贾捐资助学,朝廷可酌情给予名誉或政策优待,以期群策群力,共成盛举。”

    他话锋随即一转,警告意味森然:“然,你需给朕牢牢记住!朕兴办小学,重建官学,非为博取一时虚名,乃是为了夯实国基。此事关乎国运,若有人敢在经费上动手脚,中饱私囊,或因循懈怠,延误大计,”

    皇帝目光如刀,冷冷扫过顾秉谦,“无论涉及到谁,朕定斩不饶!”

    “臣绝不敢!”顾秉谦吓得浑身一颤,再次叩首,“臣以项上人头担保,定当专款专用,绝不私吞分文!”

    “起来吧。”朱由校语气缓和下来,

    “只要你一心为朕办事,朕保你荣华富贵;另外,朕也会为你安排得力的副手和足够的官员,帮你尽快打开局面,梳理地方事务。”

    “地方若遇阻力的,朕亦会谕令锦衣卫暗中配合,为你扫清障碍。”

    这番话,既是许诺,更是无形的掌控。顾秉谦听得明白,这是将他彻底绑上天子的战车。

    他连忙表态,声音恳切至极:“陛下天恩,委以重任,信重若此,臣纵粉身碎骨,亦难报万一!”

    朱由校这才满意地点点头:“朕知晓了,下去吧。好生准备交接事宜。”

    “臣遵旨!谢陛下恩典!臣告退!”顾秉谦再次叩首,方才躬身退出暖阁。

    直至转身背对御座,他才敢稍稍放松紧绷的神经,赫然发觉后背的绯色官袍,早已被涔涔冷汗浸透,紧贴肌肤,一片冰凉。

    侍立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刘若愚,眼观鼻,鼻观心,直到顾秉谦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宫门之外的阴影中,方才犹豫了片刻,趋前几步,来到御案旁;

    一边为皇帝续上热茶,一边压低声音道:“皇爷,这顾秉谦前倨后恭,见风使舵可谓极致。如此无骨无节之辈,用他来执掌礼部、推行此等关乎国本的紧要新政,奴婢……奴婢心下总觉得,是否……当真稳妥么?”

    朱由校端起那盏新沏的雨前龙井,茶香氤氲,他轻轻吹开浮叶,呷了一口,方淡然道:

    “稳妥。无骨之人,最是畏惧权势;贪利恋位之辈,最易以利驱之。而普天之下,还有谁比朕的权势更大?还有谁能比朕给他的更多、更名正言顺?”

    他放下茶盏,目光深邃,“让他去冲杀,去得罪天下那些固守旧利的士绅,再合适不过。”

    “他就是朕手中一把刀,用其锋刃即可,难道还要计较一把刀是否有风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