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亚洲轴心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不隐形的鸡翅膀子字数:2759更新时间:25/10/17 18:08:03
    陈山站起来。

    “散会。”

    他转身,带着梁文辉和钱建华,走出了会议室,没有再看任何人一眼。

    藤原敬介瘫坐在椅子上,像一尊被抽空了的泥塑。

    田中信男站起来,走到他面前。

    他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他。

    然后,他对着藤原敬介,深深地鞠了一躬。

    藤原敬介的身体猛地一颤,浑浊的眼睛里,流下两行泪。

    第二天下午四点半。

    和记大厦顶层,传真机吐出一份带着三菱水印的文件。

    上面,是董事会所有成员的联合签名。

    梁文辉把文件,放到陈山桌上。

    “山哥,他们同意了。”

    “新公司的名字,也注册好了。”

    “和记半导体科技。”

    陈山拿起那份文件,看了一眼,随手扔进抽屉。

    “通知钱教授,可以挂牌子了。”

    “藤原敬介那边,怎么处理?”梁文辉问。

    “他想回日本。”

    “让他走。”陈山说。“派辆车,送他去机场。”

    “他想见你一面。”

    启德机场的贵宾候机室里。

    藤原敬介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一架又一架飞机起降。

    陈山走进去。

    “陈先生,你赢了。”

    “这不是输赢。”陈山在他身边站定。

    “三菱的技术,和记的资本,中国的市场。”

    “我们只是把三样东西,放在了同一个锅里。”

    “只是这口锅,姓陈。”藤原敬介转过身,看着他。

    “是的。”陈山承认。

    藤原敬介脸上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我很好奇,佐佐木的死,那个叫渡边的维修工……”

    “真的像你说的那样?”

    “真相是什么,不重要。”陈山打断他。

    “重要的是,我给你的这个版本,能让你回去对董事会,对通产省,有一个交代。”

    陈山看着他的眼睛。

    藤原敬介沉默了很久。

    “陈先生,后会有期。”

    他说完,转身走向登机口。

    ……

    三天后。

    新界,亚洲次世代技术研发中心。

    那块巨大的牌子,被工人用吊车缓缓拆下。

    一块崭新的,刻着“和记半导体科技”的牌子,被换了上去。

    钱建华站在楼下,身后是两拨人。

    一边,是他带来的三十六个内地工程师,腰杆挺得笔直。

    另一边,是日本工程师团队,神情复杂。

    “从今天起,没有本地团队,也没有日本团队。”

    钱建华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楚。

    “只有一个团队,和记科技。”

    “A区和B区合并,所有实验室,设备,资料,全部共享。”

    “你们以前的职位,级别,都作废。”

    “新的岗位,看能力,不看国籍。”

    他目光扫过所有人。

    “我的要求只有一个。”

    “三个月。”

    “三个月后,我要在生产线上,看到我们自己的1KB DRAM芯片。”

    “谁能做到,谁就是项目主管。”

    “做不到的,自己去财务领钱,走人。”

    钱建华说完,转身走进大楼。

    两拨工程师对视一眼,然后,默默地跟了进去。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实验室里,正式打响。

    三个月后。

    陈山办公室。

    梁文辉推开门,快步走到陈山面前,手里托着一个丝绒盒子。

    他的手在抖。

    “山哥,出来了。”

    他打开盒子。

    里面,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黑色方块,静静地躺在红色天鹅绒上。

    上面刻着“Heii-DRAM-1KB”的字样。

    “第一批,五千片。”

    梁文辉的声音带着颤音。

    “良品率,百分之九十九。”

    “钱教授他们,做到了。”

    陈山拿起那块芯片,放在指尖,对着光。

    “让大卫·陈把消息放出去。”

    “我要让全世界的报纸,明天头版头条,都是它。”

    “还有。”陈山放下芯片。“联系基辛格博士。”

    “告诉他,我们买的第一笔美国国债,一百亿美元,今天下单。”

    消息传出,全球科技界,炸了。

    《华尔街日报》的标题是:“东方巨兽的怒吼:香港诞生世界级半导体公司。”

    《金融时报》则直接发问:“硅谷的冬天,提前到来了吗?”

    英特尔的股价,应声暴跌。

    无数的电话,打进了华盛顿的国会山和商务部。

    “反倾销调查!”

    “知识产权盗窃!”

    “必须制裁和记科技!”

    英特尔的副总裁,敲着桌子。

    “他们用不正当的手段,窃取了我们的技术,现在又用倾销的价格,来冲击我们的市场!”

    “我们要求,立刻启动‘301条款’,对这家公司进行制裁!”

    这些声音,像潮水一样涌向白宫。

    然而,一周后。

    基辛格在一次不公开的记者会上,被问到这个问题。

    他只是说了一句话。

    “和记科技,是美国重要的合作伙伴。”

    “美、日、港三方的技术合作框架,是远东战略稳定的基石。”

    一句话,给所有事情,定了性。

    所有调查请求,都被悄无声息地压了下去。

    华尔街立刻读懂了信号。

    和记大厦,地下车库。

    一辆不起眼的丰田轿车里。

    雷洛把一份文件,递给后座的陈山。

    “山哥,你让我查的人,有消息了。”

    陈山打开文件。

    里面是一张照片,和一个代号。

    照片上是一个高鼻深目的白人,四十岁左右,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像个学者。

    代号:维克多。

    “克格勃,第九总局。”雷洛说。

    “资深特工,苏联英雄勋章拿过两次。”

    “现在的身份,是《真理报》驻东南亚记者。”

    “他来香港半个月了,一直在研发中心外围转悠。”

    “找了两个本地的线人,想打听里面的情况。”

    雷洛的手指,在方向盘上敲了敲。

    “山哥,要不要我派人,把他‘请’走?”

    陈山看着那张照片,笑了。

    “不用。”

    “客人来了,哪有往外赶的道理。”

    他把文件递回去。

    “外围的安保,松一松。”

    “让他靠近点。”

    “记者嘛,总要拍点东西,才能回去交差。”

    雷洛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

    “是,山哥。”

    几天后。

    一个阴雨天。

    研发中心对面的山坡上。

    一个穿着雨衣的男人,趴在草丛里。

    他举着一台装着长焦镜头的相机,对准了研发中心大楼的玻璃幕墙。

    透过镜头,他看到了一幕。

    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国老者,正和一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日本工程师,在一张巨大的图纸前,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两人不时用笔在图上指点,脸上都带着专注和兴奋。

    那个日本工程师,他认得,是三菱重工的首席工程师。

    那个中国老者,是钱建华。

    他们看起来,亲密无间。

    “咔嚓。”

    维克多按下了快门。

    一周后。

    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克格勃总部大楼。

    一份加密文件,被送到主席安德罗波夫的办公桌上。

    文件里,是维克多从香港发回的那张照片。

    照片下面,附着一份简短的报告。

    “目标‘陈’,正在整合日本的工业技术与资本。”

    “其背后,有中国官方支持的清晰迹象。”

    “初步判断,一个新的,以技术为核心的‘亚洲轴心’,正在香港形成。”

    “其长远战略目标,可能指向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