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萧书生心太急(二)

类别:武侠仙侠 作者:风流萧书生字数:7182更新时间:25/09/19 07:46:42
    云州之战取得了胜利,萧琰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他看着战场上的尸横遍野,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啊。

    各部落首领纷纷前来向萧琰道贺。黑石首领拍了拍萧琰的肩膀:“萧使者,你果然有本事。若不是你,我们也不会联手击退匈奴。”

    萧琰微微一笑:“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匈奴虽然撤退了,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加强联盟,共同防备匈奴再次来犯。”

    众部落首领纷纷表示赞同。

    萧琰在云州城又停留了几日,处理战后事宜,与各部落签订了正式的盟约。随后,他便带领着队伍,班师回朝。

    一路上,百姓们夹道欢迎,纷纷称赞萧琰的功绩。萧琰心中虽然有些自豪,但也没有丝毫懈怠。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大乾的未来,还有很多挑战。

    回到京城后,萧琰立刻前往紫宸殿,向女帝复命。

    “陛下,臣幸不辱使命,说服各部落与我大乾联手,击退了匈奴,保住了云州城。” 萧琰躬身说道。

    女帝看着他,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萧编修,你做得很好。此次北境之行,你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也学会了沉稳和冷静。朕很欣慰。”

    “谢陛下夸奖。” 萧琰说道。

    女帝顿了顿,又说道:“此次击退匈奴,你的功劳最大。朕决定,升你为翰林院学士,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臣,谢陛下隆恩!” 萧琰心中一喜,连忙谢恩。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兵部尚书王大人见萧琰立下大功,更加嫉妒。他暗中联络了一些官员,准备在朝堂上弹劾萧琰,说他在北境私通部落,意图不轨。

    次日早朝,王大人果然出列弹劾萧琰。

    “陛下,臣有本启奏。翰林院学士萧琰在北境期间,私通各部落,与他们签订盟约,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这分明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意图不轨啊!” 王大人语气严厉地说道。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众官员纷纷议论起来,有的支持王大人,有的则为萧琰辩解。

    “王大人,你这是血口喷人!” 萧琰愤怒地出列反驳,“我与各部落签订盟约,是为了共同对抗匈奴,保卫大乾的边境。给予他们赏赐,也是陛下应允的,何来私通一说?”

    “哼,谁知道你是不是借着联合部落的名义,暗中与他们勾结?” 王大人冷笑道,“如今那些部落对 you 唯命是从,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萧琰气得浑身发抖:“你…… 你简直是无理取闹!”

    女帝静静地看着两人的争吵,脸上依旧没有丝毫表情。她知道王大人是在嫉妒萧琰,但也明白,萧琰在北境的势力确实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王大人,” 女帝缓缓开口,“萧学士与各部落签订盟约,是经过朕同意的。给予他们赏赐,也是为了稳定联盟,共同对抗匈奴。这都是为了大乾的利益,何来意图不轨一说?”

    王大人心中一凛,连忙说道:“陛下,臣只是担心……”

    “不必多说了。” 女帝打断了他的话,“萧学士此次北境之行,功劳卓著,朕心中有数。谁若再敢无端弹劾,休怪朕无情!”

    王大人不敢再说话,只得躬身退下。

    萧琰心中松了一口气,他感激地看了女帝一眼。

    女帝看着萧琰,说道:“萧学士,你虽然立下了大功,但也不可骄傲自满。以后行事,要更加谨慎,不可再犯急躁的毛病。”

    “臣,谨记陛下教诲。” 萧琰躬身说道。

    这场朝堂风波虽然平息了,但萧琰知道,王大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才能在这复杂的朝堂中立足。

    王大人在朝堂上弹劾萧琰失败后,心中更加怨恨。他知道,明着来是斗不过萧琰了,只能暗中下手。

    他找到了自己的心腹,吏部侍郎张大人,商议对策。

    “张大人,如今萧琰深得陛下信任,我们若不尽快除掉他,日后必成大患。” 王大人阴沉着脸说道。

    张大人眉头紧锁:“王大人,萧琰如今风头正盛,又有陛下庇护,想要除掉他,恐怕不易啊。”

    王大人冷笑一声:“哼,再难也要试试。我听说,萧琰最近在整理北境的账目,准备上报陛下。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

    张大人眼前一亮:“王大人的意思是……”

    “我们可以暗中篡改账目,让他背上贪污军饷的罪名。” 王大人阴狠地说道,“到时候,就算陛下再信任他,也不能不顾及律法。”

    张大人犹豫了一下:“这样做,风险太大了吧?万一被查出来……”

    “富贵险中求!” 王大人打断了他的话,“只要我们做得干净利落,谁也查不出来。你放心,此事若成,我绝不会亏待你。”

    张大人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好,我听王大人的。”

    于是,两人便开始暗中谋划起来。他们买通了萧琰身边的一个小吏,让他在整理账目的时候,做了手脚。

    几日后,萧琰将整理好的北境账目上报给了女帝。女帝看过之后,觉得有些不对劲。账目中的一些数字,与她之前了解到的情况不符。

    “萧学士,” 女帝将账目递给萧琰,“你看看这账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萧琰接过账目,仔细一看,顿时大惊失色。账目中的军饷支出,比实际情况多了很多,而且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开支。

    “陛下,这…… 这不是臣整理的账目啊!” 萧琰急切地说道,“臣整理的账目,绝不是这样的。”

    女帝看着他,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哦?那这账目是怎么回事?”

    “臣也不知道。” 萧琰焦急地说道,“一定是有人暗中篡改了账目,想要陷害臣!”

    “陛下,” 就在这时,王大人出列说道,“萧学士此言未免太过牵强。账目是从他手中交上来的,如今出现问题,他难辞其咎。依老臣之见,当即刻将萧学士收押,彻查此事。”

    初夏的紫宸殿弥漫着龙涎香的馥郁,萧文轩捧着加急奏折的双手微微发颤。南疆土司侬智高率部攻陷三座城池的消息像块烙铁,烫得他喉头发紧。

    “陛下,臣请命即刻奔赴南疆!” 他跪地时官袍下摆扫过金砖,发出细碎的声响,“侬智高素有反志,此次叛乱必早有预谋,若不雷霆镇压,恐波及湖广诸省。”

    女帝指尖叩击着龙椅扶手,玉扳指与紫檀木相撞,发出沉闷的回响。她凝视着殿外檐角的琉璃兽,半晌才缓缓开口:“萧学士可知南疆地貌?”

    萧文轩一怔:“臣…… 曾翻阅舆图。”

    “舆图载不出瘴气毒沼,更画不出十万大山里的蛊毒陷阱。” 女帝转过身,凤眸里凝着寒霜,“三年前你在北境能联部落,是因匈奴与诸部素有旧怨。可南疆土司世代盘踞,各部族盘根错节,你想如何‘雷霆镇压’?”

    “臣愿亲往说服其余土司中立,再集中兵力围剿侬智高!” 萧文轩抬头时额角青筋微跳,他知道女帝在考较自己,却忍不住加快了语速,“只需三万精兵,半年之内定能荡平叛乱!”

    “半年?” 女帝忽然轻笑一声,那笑意却未达眼底,“萧学士可知,去年南疆暴雨冲毁了七座驿道桥?粮草转运至少需绕道千里。你打算让将士们饿着肚子追剿叛军?”

    他喉结滚动,正欲辩驳,却见女帝掷下一卷密档。泛黄的纸页上,驿站官吏的朱批触目惊心 —— 三月间已有三批探马消失在十万大山,传回的最后消息皆是 “瘴气弥漫,寸步难行”。

    “朕给你一月时间。” 女帝的声音陡然转厉,“带十名文吏,查清楚南疆各土司的虚实。记住,只许看,不许动。”

    萧文轩抵达柳州府时,梅雨正酣。他谢绝了地方官派来的甲士,只带青竹和几名熟悉南疆的向导,换上粗布短打钻进连绵阴雨里。

    “公子,这蓑衣得裹紧些,山雾里有瘴气。” 向导老黄往火堆里添着艾草,烟气呛得人睁不开眼。他们扎营在一处山坳,四周的参天古木遮天蔽日,连鸟鸣都带着湿漉漉的寒意。

    萧文轩摊开手绘的舆图,指尖划过标记着红圈的村寨:“明日去拜访盘瑶首领,侬智高曾强征他们的青壮,或许能探到些消息。”

    话音未落,密林深处突然传来簌簌响动。老黄脸色骤变,抄起身边的砍刀:“是山魈还是……”

    黑暗中窜出的黑影带着刺鼻的血腥味,青竹惊呼着扑挡,却被那黑影撞得踉跄后退。萧文轩看清那是名满身血污的少年,粗布衣衫上绣着盘瑶特有的铜鼓纹。

    “别杀我……” 少年喉咙里发出嗬嗬声,胸口插着的羽箭还在颤动,“侬智高…… 他要屠寨……”

    萧文轩连夜带着少年赶往盘瑶聚居的黑风寨,却在寨门外被拦住。手持长矛的瑶民们眼神警惕,为首的长老摸着银须冷笑:“汉官来得正好,替我们向女帝传句话 —— 要么交出煽动叛乱的罪魁,要么我们就归顺侬土司。”

    “长老明鉴!” 萧文轩急步上前,却被长矛逼住咽喉,“侬智高用蛊毒控制各部,归顺他只会沦为傀儡!”

    “证据呢?” 长老挑眉,“去年官府强征的山货税,至今还欠着我们三千担粮食。”

    他语塞的瞬间,身后突然响起骚动。青竹拽着他的衣袖低语:“公子,少年断气了……”

    三日后,萧文轩在柳州府衙看着仵作剖开少年的尸身。原本该呈暗红色的血液泛着诡异的青黑色,脏腑表面布满蛛网状的血丝。

    “是蚀心蛊。” 老黄面色惨白地后退半步,“中蛊者七日之内会力竭而亡,死前会忍不住攻击身边的人。”

    萧文轩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侬智高竟用这种阴毒手段控制部众!必须立刻上奏陛下,请求增兵围剿!”

    “公子忘了陛下的嘱咐?” 青竹忧心忡忡地递过信纸,“您昨日写的急报,府台说驿站被山洪冲断,至少五日内送不出柳州。”

    焦躁像藤蔓般缠上心口,他在书房踱步时踢翻了砚台,墨汁泼在舆图上,晕染出一片丑陋的黑斑。恰在此时,门房来报,说有位自称 “阿鸾” 的女子求见,手里拿着盘瑶长老的信物。

    那女子穿着靛蓝土布裙,腰间挂着串银铃,见到萧文轩便屈膝行礼:“长老让我送来这个。” 她掌心摊开的羊皮卷上,用朱砂画着错综复杂的路线,“这是侬智高藏粮的密道,但他在里面养了金蚕蛊。”

    萧文轩眼睛一亮:“多谢姑娘告知!”

    “不过……” 阿鸾忽然抬眼,眸中闪过一丝狡黠,“长老说,若想盘瑶出兵相助,需得汉官亲去断藤峡取回蛊母。”

    青竹急忙劝阻:“公子,这分明是陷阱!断藤峡是侬智高的老巢!”

    “机不可失!” 他抓起羊皮卷就往外走,银铃在身后叮当作响,像极了催命的符咒。

    紫宸殿的烛火燃到三更,女帝仍在批阅奏折。内侍总管李德全轻手轻脚地添上灯油,瞥见案头那封来自柳州的急报,墨迹因雨水洇得模糊不清。

    “陛下,萧学士已带人潜入断藤峡。” 李德全低声禀报,“柳州府急报说,盘瑶部落突然倒戈,与侬智高激战正酣。”

    女帝放下朱笔,指尖拂过奏折上 “亲取蛊母” 四字,嘴角勾起冷峭的弧度:“他还是改不了这急脾气。”

    “要不要传旨让镇南王驰援?”

    “不必。” 她翻开另一本密档,上面记载着阿鸾的真实身份 —— 三年前被侬智高灭族的壮族首领之女,“让镇南王按兵不动,看萧学士如何收场。”

    李德全欲言又止,终究躬身退下。殿内只剩下烛火噼啪声,女帝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忽然想起那年萧文轩在北境送来的战报,字里行间全是少年人的锐气,如今虽添了沉稳,骨子里的急躁仍像火星,稍不留意便会燎原。

    断藤峡的瘴气像化不开的浓痰,黏在人皮肤上又凉又腻。萧文轩攥着阿鸾给的解药,踩着湿滑的石阶往下走,身后跟着十名自愿随行的瑶民猎手。

    “就在前面的溶洞。” 阿鸾指着崖壁上的黑影,银铃在寂静的峡谷里格外刺耳。

    当他们劈开藤蔓钻进溶洞,扑面而来的不是蛊母的腥气,而是浓重的血腥味。石台上躺着几十具尸体,全是盘瑶打扮,胸口都插着熟悉的羽箭。

    “不好!” 萧文轩猛地转身,却见阿鸾手里的银铃变成了铜哨,尖锐的哨声刺破瘴气。洞外传来喊杀声,侬智高的叛军正从四面八方涌来。

    “为什么?” 他盯着女子嘴角的血迹,突然明白那些 “解药” 根本是催发蛊毒的引子。

    “因为你们汉官都一样。” 阿鸾笑得凄厉,“当年我父亲归顺大乾,换来的却是满门抄斩!”

    箭矢呼啸着飞入溶洞,萧文轩拽着受伤的猎手往深处退,身后的洞口渐渐被叛军堵死。潮湿的岩壁渗着水珠,滴在他手背上,冰凉刺骨。

    “公子,这里有暗门!” 青竹撬开一块松动的石板,露出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

    当最后一人钻进密道,萧文轩回头望见阿鸾被叛军簇拥着走来,她脖颈上挂着的铜鼓吊坠,竟与盘瑶长老的信物一模一样。

    七月的早朝,萧文轩跪在冰凉的金砖上,听着女帝宣读镇南王的奏报。断藤峡一役虽捣毁叛军粮仓,却折损了三百瑶民,侬智高率残部遁入老挝境内。

    “萧学士可知罪?” 女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臣擅作主张,险些酿成大祸,请陛下降罪。” 他额头抵着地面,能闻到金砖上淡淡的霉味。

    “你最大的错,不是轻信阿鸾。” 女帝走下丹陛,龙靴停在他眼前,“是你至今不懂,雷霆手段需配雨露恩泽。盘瑶积怨百年,岂是一场胜仗能化解的?”

    她忽然将一本账册扔在他面前,户部的朱批密密麻麻:“去年柳州知府贪墨的山货税,朕已命人追缴返还。你若能沉下心查访三月,何至于被阿鸾利用?”

    萧文轩看着账册上的数字,喉头发紧。那些他急于平叛时忽略的细节,原来女帝都看在眼里。

    “即日起,罚你去柳州府任通判,协助镇南王处理善后。” 女帝转身时袍角扫过他的发顶,“什么时候想明白如何让瑶民自愿拆掉寨门,什么时候再回京。”

    柳州府的秋雨下了整整半月。萧文轩踩着泥泞的山路,第三次来到黑风寨时,终于见到了盘瑶长老。

    竹楼里的火塘燃着松木,噼啪声中,长老往他碗里倒了米酒:“萧大人三顾茅庐,就为说动我们归顺?”

    “不是归顺。” 萧文轩将带来的种子袋推过去,“是想请长老看看,这改良过的稻种,能不能在山里种活。”

    他从怀里掏出图纸,上面画着引水渠的样式:“官府可以出银钱,让瑶民和汉民一起修渠。明年秋收,按出力多少分粮。”

    长老眯起眼睛:“就凭这些?”

    “还有这个。” 萧文轩解开包袱,露出里面的活字印刷版,“陛下说,瑶民的山歌可以刻成书,供子孙传看。”

    火塘的光映在长老银白的胡须上,他沉默良久,忽然拍了拍手。竹楼外传来银铃声,阿鸾低着头走进来,脖颈上的铜鼓吊坠已换成普通的银链。

    “她父亲当年确是被冤杀。” 长老的声音带着沙哑,“侬智高用蛊毒控制她,如今毒解了,该让她自己选去处。”

    萧文轩望着窗外的雨帘,忽然明白女帝让他来柳州的深意。有些仗,从来不是靠刀枪打赢的。

    次年春,柳州府的梯田里插满了新秧。萧文轩站在渠边,看着瑶民和汉民一起引水灌田,青竹在旁递过奏报:“镇南王说,老挝国王已同意引渡侬智高。”

    他接过笔,在奏稿上添了句:“请陛下下旨,在柳州设土司学堂,教授各族子弟读书。”

    写罢搁笔,忽然看见远处山道上走来一队人马。为首的内侍举着明黄的幡旗,在新绿的梯田映衬下格外鲜亮。

    “萧大人,陛下有旨。” 李德全展开圣旨时,春风卷着稻花香扑面而来,“召你即刻回京,另有重用。”

    萧文轩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十万大山,忽然弯腰掬起一捧渠水。清澈的水里映着他的倒影,鬓角竟已添了几丝华发。

    “告诉陛下,” 他直起身时,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平静,“待秋收后,臣自会带各族首领的联名信回京。”

    李德全愣了愣,随即躬身应诺。风拂过稻田,掀起层层碧浪,像极了大乾朝绵延不绝的疆土。

    “王大人,你休要血口喷人!” 萧琰愤怒地说道,“一定是你搞的鬼!”

    “萧学士,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 王大人冷笑道,“你说我陷害你,有证据吗?”

    萧琰一时语塞,他确实没有证据。

    女帝看着两人,心中已有了决断。她知道萧琰不是那种贪污受贿之人,但账目确实出现了问题,必须彻查。

    “萧学士,” 女帝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朕会派人彻查。在调查期间,你暂且停职,在家中待命,不得外出。”

    “陛下!” 萧琰还想再争辩,却被女帝打断。

    “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女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萧琰只得躬身领命:“臣,遵旨。”

    回到家中,萧琰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他知道,这一定是王大人搞的鬼,但他却没有证据。他坐在书房,一筹莫展。

    青竹看着他,安慰道:“公子,您别太着急。陛下英明,一定会查清楚事情的真相的。”

    萧琰叹了口气:“但愿如此吧。可如今,我被停职在家,什么也做不了。”

    “公子,或许我们可以自己调查一下,看看是谁篡改了账目。” 青竹说道。

    萧琰眼前一亮:“对,我们可以自己调查。青竹,你立刻去查一下,最近有谁接触过那些账目。”

    “是,公子。” 青竹领命而去。

    青竹经过一番调查,终于找到了一些线索。他发现,萧琰身边的一个小吏形迹可疑。这个小吏最近突然变得出手阔绰,而且经常与吏部侍郎张大人的人来往。

    萧琰得知后,心中便有了数。他知道,这个小吏一定是被张大人收买了,篡改了账目。

    但他没有声张,而是决定将计就计。他故意放出消息,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小吏篡改账目的证据,准备上报陛下。

    那个小吏得知后,果然慌了手脚。他连忙去找张大人,想要寻求庇护。

    张大人见事情败露,也慌了神。他连忙去找王大人商议。

    “王大人,不好了!萧琰好像已经知道是我们干的了。” 张大人惊慌失措地说道。

    王大人脸色一变:“慌什么!事到如今,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那个小吏,毁尸灭迹,让他们死无对证!”

    张大人心中一颤,但也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他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去办。”

    然而,他们的对话,却被躲在门外的青竹听得一清二楚。青竹连忙回去告诉了萧琰。

    萧琰得知后,心中愤怒不已。他没想到王大人竟然如此狠毒。

    “青竹,你立刻去通知大理寺卿,让他带人前来,将王大人和张大人拿下。” 萧琰说道。

    “是,公子。” 青竹领命而去。

    很快,大理寺卿便带领着人马赶到了王大人的府邸。王大人和张大人正在商议如何处理那个小吏,见大理寺卿带人前来,顿时大惊失色。

    “你们…… 你们来干什么?” 王大人色厉内荏地说道。

    大理寺卿拿出圣旨:“王大人、张大人,陛下有旨,你们涉嫌篡改账目,陷害忠良,即刻将你们收押,听候发落!”

    王大人和张大人还想反抗,但很快就被制服了。

    随后,大理寺卿又派人抓住了那个小吏。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小吏很快就招供了自己篡改账目,以及被王大人和张大人收买的事实。

    真相大白,女帝得知后,龙颜大怒。她下令将王大人和张大人革职查办,打入天牢。那个小吏也被依法处置。

    王大人和张大人被处置后,朝堂上的风气为之一清。萧琰也恢复了官职,并且因为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沉稳和智慧,更加得到女帝的信任。

    女帝在紫宸殿召见了萧琰。

    “萧学士,此次多亏了你,才揭穿了王大人和张大人的阴谋。” 女帝说道。

    萧琰躬身说道:“陛下过奖了。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女帝看着他,说道:“经过这几次的事情,你已经成长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变得沉稳了许多。”

    萧琰微微一笑:“多谢陛下的教诲和栽培。臣定会铭记在心,为大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女帝点了点头:“好。朕相信你。如今北境已定,但国家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你要好好辅佐朕,共创大乾盛世。”

    “臣,遵旨!” 萧琰郑重地说道。

    从此以后,萧琰更加兢兢业业地为大乾效力。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帮助女帝处理朝政,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官员的敬重。

    而女帝萧月瑶,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将大乾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北境的匈奴,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轻易南下。边境百姓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大乾王朝,在女帝和萧琰等一批贤臣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一个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