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文化差异
类别:
都市言情
作者:
自由奔驰字数:5183更新时间:25/07/27 00:49:30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斜斜地洒进会议室,在长条形的会议桌边缘投下几道平行的光带,宛如被一位严苛的工匠用尺子仔细量过一般,整齐得没有一丝偏差。陈风坐在会议桌的一端,神情有些疲惫,他将手机轻轻倒扣在桌面上,屏幕还未完全熄灭,残留着昨晚未读完的邮件内容——那是一封来自“全球异能协同***”的第一份合作执行表,标题醒目地写着《数据采集标准化流程(草案)》。
阿飞风风火火地推门而入,他的脚步带着一股急切,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哎呀,你们看看,他们这是要搞人口普查还是做情绪贴啊?”阿飞一进门就嚷嚷起来,脸上满是不满,“一天要采样三百人?咱们这社区总共才四百个常驻居民,这是要把人当数据工厂的零件使啊!”
小灵正低着头,认真地整理着手中的登记本,她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听到阿飞的话,抬头看了他一眼,嘴角撇了撇:“而且表格里问‘最近七十二小时焦虑峰值出现在何时’,这也太苛刻了吧。谁记得清啊,我连昨天中午吃了什么都快忘了。”说完,她又无奈地低下头,继续摆弄着登记本。
这时,专员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平静而沉稳,他语气平淡地说:“人家是按实验室节奏来的。在柏林,他们用AI情绪模拟器跑数据,一天五千样本都不带喘气的。在他们眼里,这可能就是常规操作。”
“可我们不是机器啊!”陈风皱了皱眉头,伸手翻开那份文件,目光迅速扫过其中的一条条款,“他们要求‘无延迟上传生理反馈’,意思就是贴片一贴上,数据就得实时传回他们的云端。这不是把人变成行走的传感器了吗?”
阿飞夸张地张开双臂,模仿着某个夸张的姿势,大声说道:“下一步是不是还得给我们居民发编号?A001号大妈,今天心跳超标,请速去冥想角报到!这不是开玩笑嘛,咱这社区是个有温度的地方,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工厂。”
陈风没有笑,他的表情有些凝重。他盯着文件末尾那个熟悉的波纹徽标,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昨晚。当时他匆匆浏览邮件,看到那行烫银小字——“平衡之轮,始于裂隙”,没太在意,只当是一句普通的标语。可现在,结合这份文件的内容,再看这行字,倒像是某种预言,暗示着这次合作背后隐藏的矛盾与挑战。
“得谈谈。”陈风收回思绪,眼神坚定地说。
下午两点,林澜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门口。她依旧穿着那身浅灰色的西装,身姿挺拔,气质干练。她的手里多了一个平板,屏幕在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她轻轻走进会议室,在座位上坐下后,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收到你们对采样频率的反馈了。”
“不是反馈,是疑问。”陈风将打印版的流程表推到林澜面前,手指在纸张上轻轻敲了敲,“你们的标准适合高度结构化环境,但我们这儿是社区,不是实验室。居民来这里是为了缓解压力,不是参加一场数据马拉松。他们需要的不是繁琐的数据采集,而是温暖的关怀和有效的帮助。”
林澜微微点头,翻了一页流程表,语调平稳地说:“理解。但模型训练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如果采集节奏太慢,迭代周期会拉长三倍以上,这对整个项目的进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建议分阶段。”小灵插话道,她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期待,“先小范围试运行,比如每天二十人,观察居民的反应,再逐步调整。而且……”她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能不能去掉‘焦虑等级自评1 - 10分’这种题?很多人填8分是因为昨天菜价涨了,不是心理问题。这样得到的数据根本不准确,对我们了解居民的真实情况也没有帮助。”
林澜眨了眨眼,像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她轻轻咬了咬嘴唇,片刻后,轻笑一声:“你们把人当人,我们把人当变量。这大概就是差别。不过,你们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空气仿佛松了一瞬,紧张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也不是不能改。”林澜手指轻点屏幕,屏幕上显示着流程表的内容,“我们可以加入‘情境备注栏’,让使用者补充背景信息。比如‘高值原因:孙子考试不及格’。这样既能得到数据,又能了解背后的原因。”
阿飞咧嘴笑了:“这还差不多,至少能知道是谁背了锅,不然总觉得数据背后藏着什么秘密,怪吓人的。”
会议继续推进,但新的分歧很快浮现。国际组织提议下周启动“双城对照实验”,同时在本地和新加坡站点测试新版贴片,要求双方使用完全一致的操作流程。
“问题就在这儿。”专员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新加坡那边是政府主导项目,居民配合度高,流程统一。我们这边,昨天还有个大爷因为贴片颜色不喜欢,非说会影响运势,死活不肯贴。最后还是小灵有办法,拿了个淡紫色的,说是‘风水特调款’,他才勉强答应。”
“颜色还能影响运势?”林澜微微皱眉,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
“他说粉色招桃花,蓝色克妻。”阿飞耸了耸肩,无奈地说,“谁知道他是从哪儿听来的这些说法,反正就认定了。”
林澜沉默了三秒,忽然低头在平板上快速记录:“备注:文化适配性需纳入产品设计维度。看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陈风差点笑出声,他看着林澜,认真地说:“你看,这就是我们说的‘温度’。你们优化的是渗透率,我们还得过大爷的心理关。不然就算贴片贴上了,居民心里不乐意,数据也不真实。”
林澜抬眼,目光与陈风交汇:“所以你们认为,效率和人文不能共存?”
“不是不能共存。”陈风坐直了身子,眼神中透着坚定,“是得有节奏。你们想快跑,我们还在学走路。硬拉一起,容易摔。我们得一步一个脚印,找到适合我们的方式。”
“那你们提议怎么办?”林澜向前倾了倾身子,表现出对陈风想法的兴趣。
“试点。”陈风早有准备,他从桌上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简单画了一个框架,“我们各自按自己的方式做一轮小规模测试,然后对比结果。谁的数据更稳、副作用更少,谁的方法就作为下一阶段参考。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能考虑到人文因素。”
林澜思索片刻,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可以。但有个条件——必须使用同一版贴片,同一套监测设备,否则变量太多,结果无效。我们要确保测试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没问题。”陈风点头,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设备你们提供,贴片我们出,数据双方共享。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又能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共享,但不公开。”小灵补充道,她的表情严肃,“原始数据加密,只输出分析报告。这样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成交。”林澜伸出手,她的手掌修长而干净。
两只手在空中轻轻一碰,像是两只蝴蝶在试探水温,带着一丝谨慎,又有一丝期待。
几天后,测试启动。国际团队带来了高精度透皮仪,银白色的外壳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操作时发出轻微的蜂鸣声,像只勤快的电子蜂。他们迅速搭起临时检测站,穿着统一制服的技术员站成一排,流程清晰得像流水线。每个动作都标准而规范,仿佛是一群训练有素的机器人。
反观陈风这边,检测点设在社区活动室角落。一张旧木桌,桌面有些斑驳,两把折叠椅,椅背上还留着一些不知是谁留下的印记。墙上还贴着上周的广场舞海报,色彩鲜艳却有些褪色。居民来了,先唠两句家常,聊聊天气,谈谈最近的生活琐事,再决定贴哪款颜色。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轻松而融洽。
“你们这像菜市场。”阿飞站在门口,看着陈风这边的场景,忍不住评价道。
“但人家愿意来。”小灵把登记本递给阿飞,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你看他们表情,放松多了。这样的环境下采集到的数据,才更真实、更有意义。”
阿飞接过登记本,扫了一眼,嘴角微微上扬:“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看来咱们这方式还挺管用。”
数据出来了。第一周对比报告显示:国际组采样速度是他们的六倍,但脱落率高达37%——不少人中途退出,理由五花八门:“问题太难”“机器盯着不舒服”“像在被审问”。那些居民们在面对国际团队严谨而冰冷的流程时,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自己不是在参与一个有益的项目,而是在接受一场严格的审查。
而陈风团队的样本量虽小,完成率却达98%,且情绪波动曲线更平稳。居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数据采集,他们感受到的是关怀和尊重,而不是压力和审视。
林澜看着报告,手指在“脱落率”那一栏停了停,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担忧和反思。“我们太依赖系统了。”她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忘了人不是程序,输入指令就能运行。人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不能用对待机器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也不是完全没收获。”陈风指着图表,微笑着说,“你们的设备确实精准,尤其是皮电反应捕捉,比我们手头的强太多。我们可以取长补短,让这个项目变得更好。”
“所以?”林澜抬眼,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
“合起来用。”陈风笑得很灿烂,“你们的硬件,我们的流程。让机器高效,但别让人紧张。这样既能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能体现人文关怀。”
林澜沉默片刻,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忽然问:“你们之前说的那个‘风水特调款’,还有吗?”
“有啊。”小灵从包里拿出几片不同颜色的贴片,五颜六色的贴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其实成分一样,就是染料不同。这些贴片只是为了满足居民们不同的喜好和文化需求。”
“给我两片。”林澜接过,放进公文包,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新奇,“下次去东京站,也许用得上。东京那边的情况可能和这里又不一样,我们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会议结束前,小灵忽然想起什么,好奇地问:“你之前说,在别的国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
林澜点头:“在墨西哥试点时,当地人拒绝使用蓝色贴片,说那是‘死亡之色’。后来我们改用暖橙,配合当地音乐疗法,成功率翻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颜色、图案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还有专门的沟通机制?”小灵追问,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似乎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跨文化协调小组。”林澜说,她的声音平静而自信,“由心理学家、人类学顾问和本地执行者组成,每周开会,专门处理这类问题。通过这样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需求和特点,及时调整项目方案。”
小灵眼睛一亮,正要再问,专员忽然开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搞一个?这样在以后的项目中,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文化差异和挑战。”
陈风看向林澜:“你觉得呢?”
林澜没立刻回答。她打开平板,翻到一页文档,标题是《平衡之轮:异能应用中的文化调谐模型》。文档的首页画着一个圆,被分成八等份,每一份标注一种价值观:效率、安全、尊重、参与、透明、适应、信任、共情。圆心写着两个字:“动态”。
陈风心头一动,他仿佛从这个图中看到了这次合作的希望和方向。
“我们一直相信。”林澜轻声说,声音中带着一种坚定的信念,“真正的协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找到那个能转动的轴心。只有找到了这个轴心,我们的合作才能顺利推进,项目才能取得成功。”
“所以‘平衡之轮’,不是静态的?”陈风问,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从来不是。”她抬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陈风,“它必须有人推动,从裂隙开始。每一次的挑战和分歧,都是推动它前进的动力。”
会议室安静下来,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一个小孩正踮脚把贴片贴在社区公告栏的卡通猫脸上,嘴里念叨:“猫咪也要安心一号。”那纯真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仿佛给这个严肃的话题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阿飞憋不住笑:“这算不算文化输出?咱们这小小的社区项目,居然还能影响到小猫。”
没人接话。陈风盯着那张《平衡之轮》图,忽然意识到,他们正站在轮缘的某道缝隙上——一边是数据与效率的冷光,代表着科技的力量和追求;一边是人情与温度的暖色,象征着人文关怀和情感需求。
而要让轮子转起来,光靠理解不够,得有人先迈出一步。
“我们组个协调会吧。”陈风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决心,“就现在。我们要为这个项目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让双方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合作。”
林澜看着他:“你有名单了?”
“有。”陈风翻开笔记本,笔记本的纸张已经有些磨损,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我、小灵、阿飞、专员,再加上你那边派一个技术代表,一个文化顾问。每周三下午,固定碰头。这样我们可以及时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顾问得从本地聘。”小灵补充道,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最好是懂异能又了解社区的。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为项目提供更有效的建议。”
“我可以推荐人。”专员说,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之前处理过城南灵能调解案的那个心理学讲师,她对这类事很有经验。她不仅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还能很好地与居民沟通。”
林澜在平板上快速记录,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发出轻微的“哒哒”声。然后抬头:“还有一个问题。”
“你说。”
“如果两边还是谈不拢呢?”林澜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毕竟在合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调和的分歧。
陈风早有准备,他自信地笑了笑:“那就引入第三方评估。找独立机构,不站队,只看数据和反馈。这样既能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又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林澜盯着他看了两秒,忽然笑了:“你连退路都想好了。看来你对这个项目很有信心。”
“不是退路。”陈风也笑,他的笑容真诚而温暖,“是保险绳。爬得越高,绳子越得结实。我们要确保这个项目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让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林澜走到门口,忽然停下,从包里拿出那张淡紫色的贴片,轻轻贴在门框上方。那柔和的紫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馨。
“试试本地化。”她说,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和探索的欲望。
陈风看着那抹柔和的紫,忽然觉得,这轮子,也许真能转起来。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景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项目取得成功,为异能社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
小灵走到他身边,低声问:“你觉得她会真的用‘风水特调款’去东京吗?”
陈风还没回答,阿飞从走廊探出头,脸上带着夸张的表情:“快来看!他们那个高冷透皮仪,被大爷拿去暖手了!”众人听到这话,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声在走廊里回荡,仿佛为这次充满挑战的合作增添了一抹轻松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