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小科普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携剑远行字数:1534更新时间:25/08/03 08:23:34
    先说一下以后的更新时间,改在中午12点,毕竟凌晨这个更新时间太阴间了。

    然后做一点点小科普,虽然我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在努力克制说废话的欲望,也就是避免与读者争论对错输赢。

    魏晋交替的时代,这是一个怎样的世道呢?我想通过以下几点来说:

    1、完全人治,不存在丝毫法治要素的政治环境。

    2、先军主义模式的财政与编户齐民传统税收之间的来回摇摆。

    3、已然夺权成功的世家,及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夺权成功的穷折腾。

    4、商品经济的极度萎缩与庄园生产效率极度提升之间的魔幻错位。

    5、名望优先,精神堕落,趋炎附势的整体社会氛围。

    我一条条来说,不一定在这篇说完。

    第1点很好理解,不过还是要具体展开说说。

    在这个时代,因为生产力和战乱的关系,法治的成本极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无法想象。

    因为造纸术的不成熟,要推进法治,那么种多少竹子做竹简都不够用的。其他麻烦就不需要多说了,任何一件技术细节都是拦路虎。

    就好像一张纸上几乎全是黑,有人问哪里黑,那就没法回答了。总之,到处都是,揪住某一项没有意义。

    朝廷(包括魏吴蜀都是,蜀国情况稍好也是人治的因素)对于地方上的事务,管得很少,就说最简单的:没有足够的“公务员”去办事!

    为了维持稳定,只能依靠地方大族去处理那些麻烦。为了打仗,一切以稳定和大局为主。

    第2点,估计就会有人看不懂了。

    先说先军主义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以打仗为主。收税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收税就没有什么固定章程可言,能多收就多收。

    这就导致传统的编户齐民,收自耕农税收的模式变得很不稳定。换言之,就是因为一郡一县的户口变化太大,传统模式已经没什么好折腾的了。

    所以,朝廷筹措战争物资,偏向于屯田收集军粮,世家大户上供(为打仗出人出力),以及盐铁等生活必需品专卖等等。

    什么自耕农税率10%,什么县吏去农户家收税之类的,嗯,这种想象的情况与现实相去甚远。

    换言之,孱弱的地方管理机构,没那么多闲工夫去折腾这些破事,那是明清小地主时代场景。

    因为三国后期和西晋初期,时而战乱,时而又相对安定,所以国家对于战争的需求时而紧张,时而又松弛,这就导致三国乃至西晋,在财政改革方面屡屡受挫。

    想松没法松下来,一直紧绷着又很难受。

    所以这就导致几十年间社会层面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远远低于后来的隋唐。

    第3点有些意思。

    三国后期乃至西晋,说世家大户夺权成功,这个应该争议不大。传统势力宦官和外戚,都已经退场了,没有掌握大权。蜀国那个畸形的体质就不去深究了,有其历史特殊性。

    曹魏九品中正制后,世家上位再无阻碍,司马家作为世家大族建立西晋,便是标志之一。

    东吴那边情况虽然不一样,但是世家大族垄断政治资源和决策权,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并没有什么好说的,有意思的是后面一句:世家大族虽然已经夺权,但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夺权。

    他们这些人,依旧是“赌客”的思维,而不是赌场的思维。

    所以看西晋历史,会有一种浓厚的割裂感。一方面世家大族掌控了权力,一方面,他们又互相倾轧你死我活。

    以至于把赌场弄关门破产了。

    一直到东晋的时候,这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才相对成熟,熟练的玩起了类似周天子诸侯的那种稳定模式。

    所以东晋是老登的时代,而三国后期乃至西晋则是疯癫离奇,和不断探索新玩法的过渡期。

    有些读者的评论我看了,有的可能是同行在阴阳,有的只是不太了解这个时代。

    总之我都不想反驳,争个对错没有意思。

    对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后,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结论。站在不同的楼层上,看到的可能是不同的风景,虽然风景本身就摆在那里,只是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已。

    今天就科普到这里,后面几个问题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