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寒门科举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笨笨的古月字数:2368更新时间:25/07/23 02:26:28
    “家主!”

    “父亲!”

    郑氏子弟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嚎,扑倒在郑弼的尸体上,殿内瞬间乱成一团。

    李承乾面无表情地看着地上的尸体和哭嚎的郑氏子弟,眼神没有丝毫波动。

    他缓缓站起身,开口说道:

    “传旨!”

    “荥阳郑氏家主郑弼,御前狂悖,服毒自戕,罪加一等!

    着褫夺郑氏一切封爵、诰命!

    郑氏一族,凡五品以上官身者,即刻革职!

    其在京所有府邸、别业、田庄、商铺、书坊、藏书楼等一应产业,悉数抄没!

    家藏典籍,充入弘文馆!

    田亩账册,归户部核验!

    僮仆部曲,尽数遣散!”

    随后,李承乾的目光扫过那些瘫软在地的郑氏子弟:

    “郑氏余孽,押入天牢,严加审讯!

    凡有参与叛逆、抗拒新政者,依律严惩!

    余者流三千里,遇赦不赦!永世不得入仕!”

    “另,”李承乾的声音传遍大殿,

    “即日起,昭告天下!

    荥阳郑氏,自绝于国,其名除籍!

    天下州郡,凡有郑氏祠庙、碑刻,着地方官悉数捣毁!

    朕要这‘荥阳郑’三字,自此烟消云散!”

    满朝文武,无论寒门新贵还是侥幸存留的世家子弟,无不因李承乾的这道旨意遍体生寒,如坠冰窟。

    醴泉坊,弘文馆大学院。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长安。

    当郑弼殿前服毒自尽、郑氏被彻底除籍抄没的消息传到时,整个弘文馆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周朴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学子们脸上那迷茫神情,心中顿时百感交集。

    他拿起炭笔,在墙上用力的写下了四个大字:

    任重道远!

    “诸生!”

    周朴的声音异常的坚定,

    “郑氏倒了!压在吾辈头上的第一座大山,被陛下的雷霆之威劈开了!

    然,此非终点,而是起点!”

    他指着那四个字,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迷茫的脸:

    “新的政令刚刚建立,许多荒废的事情都等着重新兴办。

    地方上积累的弊病,不是一天就能清除干净的。

    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不是靠武力就能打破的。

    陛下已经为我们扫清了最大的障碍,铺好了登天的阶梯!

    可是,能不能真正登上这阶梯成就大业,能不能为千秋万代开创太平盛世......”

    “这关键就在我们身上!

    在于我们手中的笔,能不能写出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策略!

    在于我们胸中的学问,能不能转化为让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的本领!

    在于我们心中的志向,能不能像京观里的石头那样坚定,不被任何风雨动摇!

    “陛下用鲜血与战火为我们开辟了道路!

    我们就应当用自己的心血与才智,铸就这新政的根基!

    要让天下人看看,出身寒门的子弟,不只有一腔热血和勇气!

    更有治理世事的担当与智慧!

    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这份责任,比泰山还重!

    各位同学敢不敢跟我一起走下去?”

    短暂的沉寂后,演武场上,学堂内外,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敢!”

    “同行!”

    “铸我寒门脊梁!开万世太平!”

    数月之后。

    长安,醴泉坊,弘文馆大学院。

    巨大的校场上,临时搭建起一排排简陋的考棚。

    近千名穿着统一青色粗布袍服的寒门学子,正襟危坐。

    他们面前,是统一的、由工部官书局印制的新式试卷。

    这便是弘文馆大学院,也是整个大唐帝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举”!

    不以门第举荐,唯以试卷取才!

    太极殿,暖阁。

    李承乾没有批阅奏章,也没有召见大臣。

    他独自站在窗前,负手望着醴泉坊的方向。

    房玄龄和褚遂良站在一边,手中捧着厚厚的奏报。

    有来自江南的:吴县农兵卫在百骑司“铁鹞子”的暗中支持下,成功击溃了另一股试图袭扰官道的豪强私兵,依附的寒门佃户越来越多,地方官府清丈田亩、推行新学的阻力明显减弱。

    也有来自河北的:酷吏张巡手段依旧酷烈,但已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寒门举荐法”选拔的里正、乡吏。

    元城的李茂,凭借公正和坚韧,不仅稳住了东乡的局面,更协助州府妥善安置了一批因崔氏夺产而流离的佃户,赢得了“李青天”的民间口碑。

    还有来自百骑司指挥使的密奏:

    各地残余的世家势力,在郑氏覆灭的震慑下,明面上的串联基本绝迹,但暗中的抵触并未消失。

    或利用宗族力量暗中阻挠农兵卫组建,或以“礼法”之名排斥寒门吏员,或在经济上继续盘剥依附的小户。

    “陛下,”房玄龄率先打破沉寂,

    “各地推行新政,虽然过程中难免有波折,但根基已经渐渐稳固。

    通过寒门举荐上来的优秀人才,还有农兵卫这支力量,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尤其是这次弘文馆的大考,全天下都在关注,如果能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那么新政就有了可以继承和发展的人了!”

    李承乾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房玄龄手中的奏报上,却并未接过。

    “根基?”

    李承乾的声音有些低沉,

    “郑氏倒了,不过是推倒了最显眼的一座牌坊。

    千年的积弊,千年的门第之见,千年的盘根错节,岂是一场大考、几处农兵卫就能涤荡干净的?”

    他走到御案前,拿起一份关于某地世家暗中提高依附小户“常例钱”以规避“代缴租赋令”的密报,指尖在冰冷的纸面上划过:

    “他们换了个法子,依旧在吸血。

    朕的刀,能砍掉伸出来的爪子,却砍不尽那些藏在暗处的吸管。”

    他看向房玄龄和褚遂良,

    “推行新政的难处,不在于打破旧的东西,而在于建立新的秩序!

    要破除旧弊,朕可以用鲜血与战火开辟道路。

    但要建立新规,却需要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悄然无声,像水滴年复一年穿透石头那样坚持不懈!

    这需要那些寒门学子,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地方上能独当一面的干练官吏,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也需要农兵卫,不仅仅是一时能用的爪牙力量,更要成为捍卫新政、扎根在乡土里的稳固基石!”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醴泉坊的方向,

    “弘文馆这场考,考的不仅是他们的学问,更是他们能否担得起这份‘立新’的千斤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