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南宋经商多崎岖(一)
类别:
玄幻奇幻
作者:
风流萧书生字数:5478更新时间:25/07/31 07:48:36
咸淳三年的暮春,临安城笼罩在一片迷蒙的雨雾之中。钱塘江的潮水声仿佛带着某种不祥的预兆,日夜不息地拍打着城墙根下的青石板。赵凝站在自家商铺的屋檐下,望着街上往来穿梭的行人,眉头紧锁。
他的商铺位于临安城最繁华的御街旁,名为 “凝香阁”,专营蜀锦和岭南珠玑。此刻,几个伙计正忙着将淋湿的绸缎搬进店内,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丝线味和淡淡的霉气。赵凝的目光落在街对面那座气派的酒楼 “聚贤楼” 上,那里刚刚挂出了新的招牌,据说是权相贾似道的亲信所开。
“东家,这批蜀锦再晾不干,怕是要生虫了。” 账房先生周明远佝偻着身子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账簿。他的手指在账本上指指点点,“这个月的生意比上月差了三成,再这样下去,咱们连给官府的孝敬都凑不齐了。”
赵凝叹了口气,接过账簿翻看起来。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日的收支,红色的赤字越来越多。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天气的原因。近年来,蒙古大军步步紧逼,边境战事不断,朝廷为了筹措军饷,不断加重商税。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压得商户们喘不过气来,许多老字号都已经关门大吉。
“周先生,你说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别的出路?” 赵凝突然开口问道。
周明远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东家,如今这世道,哪里还有什么好出路?北边被蒙古人占了,南边的海路上又有倭寇作乱,咱们这些生意人,就像是风里的残烛,能多烧一天是一天啊。”
赵凝沉默不语。他的目光越过重重雨幕,仿佛看到了更遥远的地方。他想起了去年冬天,一个从西域回来的行脚商曾对他说过,虽然中原战乱不断,但西域各国却相对太平,那里的人们对中原的丝绸和瓷器有着极大的需求。如果能将货物运到那里,利润将是临安的十倍甚至百倍。
“我想去西域试试。” 赵凝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周明远吓了一跳,手里的账簿差点掉在地上:“东家,您可千万别冲动!西域路途遥远,沿途又有盗匪出没,更何况还有那些异族国家,言语不通,习俗不同,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我意已决。” 赵凝打断了他的话,“与其在这里坐以待毙,不如出去闯一闯。就算失败了,也算是对得起自己这一身本事。”
接下来的几天,赵凝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他将商铺交给周明远打理,自己则带着两个得力的伙计,开始采购货物。他深知西域各国的喜好,特意挑选了一批色彩鲜艳的蜀锦、质地精良的瓷器,还有一些上好的茶叶和香料。
出发前夜,赵凝独自一人来到西湖边。月光下,湖水波光粼粼,远处的雷峰塔影影绰绰。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父亲曾是一名走南闯北的商人,告诉他做生意就像行船,只有不畏风浪,才能到达彼岸。
“爹,儿子要去完成您未竟的事业了。” 赵凝对着湖水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第二天一早,赵凝带着伙计和货物,登上了一艘前往襄阳的商船。站在船头,他最后望了一眼烟雨朦胧的临安城,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期待。他知道,这一去,前路漫漫,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船缓缓驶离了码头,向着远方的未知世界驶去。赵凝的六国经商之路,就此拉开了序幕。
商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行了十余日,终于抵达了襄阳城。远远望去,这座雄踞在汉水之畔的古城,城墙高大雄伟,垛口林立,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守护着南宋的北大门。
然而,当船只靠近码头时,赵凝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码头上的士兵比往日多了许多,个个神情严肃,手持兵器,对往来的船只和行人进行着严格的盘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让人不禁心生警惕。
“东家,看来襄阳的局势不太妙啊。” 一个名叫李虎的伙计低声说道。他身材魁梧,曾经当过兵,对这种紧张的气氛格外敏感。
赵凝点了点头,眉头紧锁:“我也听说了,蒙古人一直在攻打襄阳,看来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我们得小心行事。”
三人随着人流下了船,刚走到码头出口,就被两个士兵拦住了。其中一个身材高大的士兵上下打量着他们,目光在他们携带的货物上停留了片刻。
“你们是干什么的?携带的是什么货物?” 士兵厉声问道。
赵凝连忙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官爷,我们是临安来的商人,想去西域做点生意,这些都是些丝绸和瓷器。”
士兵狐疑地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货物,说道:“打开看看。”
赵凝不敢怠慢,连忙让李虎和另一个伙计王小三打开货箱。士兵仔细检查了一番,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放行。但他还是不忘叮嘱道:“最近不太平,蒙古人随时可能打过来,你们最好尽快离开襄阳,别在这里逗留。”
赵凝连忙道谢,带着伙计和货物匆匆离开了码头。他们找了一家离码头不远的客栈住了下来,打算先在襄阳休整一下,补充些物资,再继续西行。
客栈里人来人往,大多是些逃难的百姓和往来的商人。赵凝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些酒菜,一边吃饭一边留意着周围人的谈话。
邻桌的几个商人正在议论着襄阳的局势。一个满脸沧桑的中年商人叹着气说道:“唉,这日子没法过了。蒙古人都快打到城下了,朝廷却还在窝里斗,根本不管我们这些百姓的死活。”
另一个年轻些的商人接口道:“谁说不是呢?听说守军的粮草都快耗尽了,再这样下去,襄阳恐怕撑不了多久了。我们还是赶紧离开这里吧,免得被战火波及。”
赵凝听着他们的谈话,心中越发沉重。他原本以为可以在襄阳顺利补充物资,然后继续西行,现在看来,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第二天一早,赵凝就带着伙计去市场采购物资。然而,市场上的情况却让他大失所望。由于战事紧张,许多商贩都已经撤离了襄阳,市场上的物资匮乏,价格也高得惊人。一袋米的价格比平时涨了两倍,一匹布的价格更是翻了几番。
“东家,这物价也太高了,我们带的钱恐怕不够买多少东西啊。” 王小三愁眉苦脸地说道。他年纪不大,心思细腻,负责管账。
赵凝皱了皱眉头,说道:“没办法,再贵也得买。我们一路上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不能在这里耽误时间。”
他们好不容易才采购到一些必要的粮草和水,正准备返回客栈,突然听到街上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群士兵正在沿街抓人,许多青壮年男子被强行拉走,说是要去城墙帮忙守城。
“不好,他们在抓壮丁!” 李虎低呼一声,拉着赵凝和王小三就往旁边的小巷里跑。
三人在小巷里七拐八绕,好不容易才甩掉了士兵,回到了客栈。他们气喘吁吁地坐在房间里,心有余悸。
“太可怕了,这襄阳城简直就是一座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王小三拍着胸口说道,脸上满是惊恐。
赵凝也是心有余悸,他沉思片刻,说道:“看来我们不能再在襄阳逗留了,必须尽快离开。但是蒙古人封锁了北边的道路,我们该怎么往西走呢?”
就在这时,客栈老板走了进来。他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脸上布满了皱纹,看起来饱经沧桑。他听到了赵凝的话,说道:“客官,你们是想往西走吗?我倒是知道一条小路,可以绕过蒙古人的封锁线,通往汉中。不过那条路很难走,而且沿途还有不少盗匪。”
赵凝眼前一亮,连忙问道:“老板,那条路具体怎么走?危险吗?”
客栈老板叹了口气:“那条路要穿过一片大山,山路崎岖,荆棘丛生,而且据说山里还有狼群出没。不过这也是目前唯一能通往西域的路了。如果你们非要走的话,最好找个当地的向导。”
赵凝沉思片刻,说道:“多谢老板指点。我们决定走那条路,还请老板帮忙找个向导。”
客栈老板点了点头:“我认识一个姓刘的老汉,他常年在那条路上往返,对路况很熟悉。我去帮你们问问,看他愿不愿意带路。”
不多时,客栈老板带着一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老汉走了进来。老汉手里拿着一根拐杖,脸上布满了风霜的痕迹,但眼睛却很有神。
“这位是刘老汉,” 客栈老板介绍道,“刘老汉,这几位是从临安来的商人,想走那条小路去汉中,你愿意带路吗?”
刘老汉上下打量了赵凝三人一番,问道:“你们真的要走那条路?那可是九死一生啊。”
赵凝坚定地说道:“刘老汉,我们也是没办法,还请您帮帮忙。酬劳方面,我们不会亏待您的。”
刘老汉想了想,点了点头:“好吧,看你们也是实在人。不过那条路确实危险,你们可得有心理准备。我们明天一早出发。”
赵凝连忙道谢,并预付了一部分酬劳给刘老汉。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赵凝就带着伙计和货物,跟着刘老汉踏上了前往汉中的小路。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地前行,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偶尔还能听到野兽的叫声。
走了大约半天的路程,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刘老汉脸色一变,说道:“不好,可能是盗匪!你们快躲起来!”
赵凝三人连忙跟着刘老汉躲到了路边的灌木丛中。不一会儿,一群骑着马的盗匪呼啸而过,他们个个面目狰狞,手持刀枪,看起来凶神恶煞。
等盗匪走远了,众人才敢从灌木丛中出来。李虎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说道:“好险啊,差点就被他们发现了。”
刘老汉叹了口气:“这还只是开始,前面的路更危险。我们得更加小心才行。”
一行人继续前行,又走了两天,终于翻过了那座大山,来到了汉中地界。远远望去,汉中平原一片沃野,稻田阡陌纵横,与襄阳的紧张气氛截然不同。
赵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些。他知道,他们已经闯过了一道难关,但前路依然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进入汉中地界后,道路渐渐平坦了一些,但赵凝等人并没有丝毫放松警惕。刘老汉告诉他们,汉中虽然暂时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但这里的局势也很复杂,既有官府的盘查,也有地方势力的骚扰。
他们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前行,两旁是连绵的青山和茂密的森林。路上偶尔能遇到一些行人,大多是些农民和樵夫,他们看到赵凝等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走了大约三天,他们来到了一个名叫西乡的小镇。这个小镇虽然不大,但还算热闹,镇上有不少商铺和客栈。赵凝决定在这里休整一下,补充些物资,顺便打听一下前往蜀地的路况。
他们找了一家名为 “迎客来” 的客栈住了下来。客栈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为人热情好客。她告诉赵凝,从西乡到蜀地,要经过一条名为 “蜀道” 的山路,那条路以险峻著称,素有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之说。
“客官,你们要走蜀道啊?” 老板娘惊讶地说道,“那条路可不好走啊,山路陡峭,弯道很多,而且最近雨水多,经常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好多商人都不敢走那条路呢。”
赵凝皱了皱眉头:“那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老板娘摇了摇头:“没有了,这是通往蜀地的必经之路。不过你们也别太担心,只要小心点,还是能过去的。我认识一个经常走蜀道的马夫,他对路况很熟悉,你们可以请他帮忙。”
赵凝连忙道谢,让老板娘帮忙联系那个马夫。不多时,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马夫跟着老板娘走了进来。他名叫张强,看起来很憨厚老实。
张强告诉赵凝,走蜀道需要骑马或者坐轿,因为山路太陡峭,人力很难搬运货物。他可以提供几匹马和一个轿子,帮助他们运送货物和人员。
赵凝和张强商量好价钱后,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当天下午,他们去镇上采购了一些必要的物资,包括干粮、水、药品和雨具等。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赵凝等人就跟着张强来到了镇外的马厩。张强已经准备好了三匹马和一个轿子,马匹看起来很健壮,轿子也很结实。
赵凝让李虎和王小三轮流骑马,自己则和刘老汉坐在轿子里。货物被分装在几匹马上,由张强负责看管。
一行人沿着蜀道缓缓前行。蜀道果然名不虚传,山路蜿蜒曲折,陡峭险峻,有些地方甚至只能容一人一马通过。道路两旁是悬崖峭壁,深不见底,让人望而生畏。
走了大约半天的路程,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打在脸上,冰冷刺骨,道路也变得泥泞湿滑,行走更加困难。
“大家小心点,慢点走!” 张强在前面大声喊道,“前面有个弯道,很危险!”
众人小心翼翼地跟着张强绕过弯道,突然听到 “轰隆” 一声巨响。只见前面不远处的山坡上,泥土和石块滚滚而下,形成了一股泥石流,挡住了去路。
“不好,发生滑坡了!” 张强惊呼道。
赵凝等人连忙停下脚步,惊恐地看着眼前的景象。泥石流还在不断地向下流淌,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
“这可怎么办啊?” 王小三急得满头大汗。
赵凝皱着眉头,沉思片刻,说道:“大家别慌,我们先看看有没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去。”
张强四处张望了一番,摇了摇头:“这里地势太险峻了,根本没有别的路可以绕。看来我们只能等泥石流停了,再想办法清理道路。”
无奈之下,众人只好在路边找了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雨,等待泥石流平息。雨一直下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时分才渐渐停了下来。泥石流也终于停止了流淌,但道路依然被堵得严严实实。
“我们得赶紧清理道路,不然天黑了就更麻烦了。” 赵凝说道。
他和李虎、王小三、张强一起,拿起工具,开始清理道路上的泥土和石块。刘老汉虽然年纪大了,但也在一旁帮忙递工具。大家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道路终于被清理出了一条小道,勉强可以通行。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我们今晚就在这里露营吧,明天一早再赶路。” 赵凝说道。
众人都累坏了,纷纷点头同意。他们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升起了一堆火,烤了些干粮吃,然后就和衣而睡。
躺在冰冷的地上,赵凝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想起了临安的家人和朋友,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他也想起了这一路的艰辛和危险,心中不禁有些感慨。但他知道,自己不能退缩,必须坚持下去。
第二天一早,众人收拾好行装,继续沿着蜀道前行。虽然道路依然险峻,但他们已经没有了昨天的惊慌和恐惧,只剩下坚定的信念和前行的决心。
又走了几天,他们终于走出了蜀道,来到了蜀地的门户 —— 广元城。站在广元城的城墙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赵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他们又闯过了一道难关,离西域又近了一步。
离开广元城后,赵凝等人继续西行。他们沿着嘉陵江一路前行,两岸的风光渐渐变得不同起来。青山绿水之间,偶尔能看到一些藏族风格的寺庙和村落,让他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异域风情。
走了大约半个月,他们来到了一个名为松潘的小镇。这里是汉藏交界处,镇上的居民既有汉族人,也有藏族人,语言和习俗都有些不同。赵凝决定在这里休整一下,打听一下前往吐蕃的路况。
他们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客栈老板是个藏族人,名叫扎西,他能说一些简单的汉语。赵凝通过扎西了解到,从松潘到吐蕃,要经过一片广阔的草原和山脉,那里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而且经常会遇到暴风雪和迷路的情况。
“老板,那片草原上有什么危险吗?” 赵凝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