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文化部的根和职责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丰裕字数:2265更新时间:25/08/05 05:46:19
“徐卿,你现在明白,文化部的职责了吗?”李承乾问。
“陛下,文化部的职责,应该是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吧……”
徐惠不太自信,但她能想到的也就这样。
“不止如此,还得学会让其他文化本土化!
比如说佛门,起源于天竺,但本土的佛门又不同于天竺,不管从教义上来说,还是从一些传说,以及经文。
把别家的文化,更改并融入华夏的文化,做到雅俗共赏的同时,还得具备传承的意义。
这个,才是文化部的根。
就如同华夏文明,最开始只是黄河流域的小部落,可随着历朝历代的兼并融合。
在这一片比原本大了千百倍的土地上,虽然习俗各有不同,土话各有不同,民族各有不同。
但用着同样的文字,有着共同的祖先。
严格来说,这就是文化部的功劳。
只是在这之前,大家并没有这个明确的概念,但现在有了!”
徐惠恍然,百官恍然。
徐惠激动起来,原来文化部的工作如此的重要。
原来,这才是文化部的根,这才是文化部的必要性。
百官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李承乾会分开礼部,成立一个文化部,为什么宁愿提拔三教九流。
只因为,他们传承着多种多样的文化。
虽然说,有些文化他们看不上,觉得太过于低端,属于是市井之辈,流于俗套的一些小玩意儿。
可是,从传承华夏文化这个角度说,哪怕是再怎么俗套的东西,它也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是值得留给子孙后代的。
这是文治的一部分,是为千秋万代计,这就是继先贤之绝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番话,是朕说出来的,虽然一直未解其意,但一直在往这条路上走。
为天地立心,就是疏通河道,植树造林,甚至移山填海,让天地为我所用,以人心代天心,无论任何自然灾害,迟早都会克服。
直到有一天,让天下雨天就得下雨,让天晴朗天就得晴朗。
你们可以认为朕是在说大话,在说空话。
但朕想说事在人为,朕就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一个稳定的循环。
人为万物之灵,了解自然,操纵自然,实现自然的可循环性。
狼吃羊,羊吃草,他们的排泄物,又让草木重新生长,这是自然之理。
一方减少,另一方自然跟着减少。
总有那么一些意外,会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
此时,就需要人为干预。
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是要给大唐子民,安身立命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代代传承,繁衍生息。
朕一直认为,民强则国富,非民弱则国富,也非民愚则国富。
藏富于民,将是大唐未来之基本国策。
哪里贫穷,就改造哪里。
一切变法,都为民富而努力。
为先贤继绝学,朕正在做。
而为万世开太平,则是以上这三者的成果!”
徐慧是第一次听到这番话,甚至因为消息的流传不便,她是第一次听到这四句话。
此刻,她双眼崇拜的望着李承乾。
只有真正站在这朝堂上,她才明白,李承乾究竟有多么伟大。
就凭那四句话,就不是一般帝王能够说出来的。
再加上那解释,甚至都不是帝王能说出来的。
历朝历代的帝王,关注的永远是本身的功绩,昏庸点的就只顾自己享受。
翻遍史书,只有李承乾不只是看到了民,甚至看到了天地本身。
他要改造天地,还要改造万民。
让天地和人和谐相处,让万民享福。
这样的理想,不只是超越历朝历代,甚至是想都没有人想到过。
百官也是默默低头,他们越了解李承乾,就越感觉自己不了解李承乾。
他的思想,他的目光,他的布局,超越了他们的目光,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超越了他们的想象。
这番解答一出来,百官终于有了清晰的认知,原来李承乾想要做到的,是万古以来,都没人想到的事情。
他要的,从来不是空泛的大唐万世。
而是真真正正,从各个方面,去把所有的东西,都改造成万世大唐的基础。
让哪怕是天灾,都无法影响到大唐万世传承。
这格局,已经超越了一切。
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此时此刻,就算再有私心的百官,面对如此宏伟的布局和计划,也难免心潮澎湃,恨不得抛头颅洒热血。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
前所未有的呼喊声,犹如要掀翻含元殿。
李承乾双手压了压,大殿中随之安静。
“朕希望,诸卿与朕共同努力,真正去实现这一切。
大唐万年也好,朕万年也好。
朕希望,这番话是百姓真心实意喊出来的,而不是你们在这里喊出来的口号。
话说回来,文化部的立意有了,根子也有了。
现在,朕给徐卿布置一个短期任务。
搜罗天下乐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合用就行。
谱写宏伟篇章,以乐曲彰显我大唐各方面为主。
无论是歌,还是纯粹的乐。
以我大唐各方面为主题,以振奋人心为纲要,切忌无病呻吟,霏霏之音与靡靡之音。
为我盛世大唐而歌,为我大唐万民而歌,为我大唐守土开疆的士卒而歌,为我大唐百官之勤政而歌,为各行各业而歌,共襄千古未有之盛举。
同时,关于民间各种艺术,也别忘了继承和发扬光大。
以后,朕将与民共舞与民共歌。
各种盛事场合,关于各种表演,都得你文化部来负责,有没有信心做好?”
“臣,遵旨!”徐惠激动道。
“鉴于你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文化部也是一个新的东西,朕给你支个招。
遇到需要各种表演的时候,不管是民间艺人,还是青楼女子,只要他们所出的节目,有足够的观赏性,不管高雅还是俗气,都应该列为备选。
当然,可以俗气,因为雅俗共赏。
但,不能粗俗和低俗,勿损我大唐颜面!”
“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