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3章 一边亲情,一边爱情
类别:
都市言情
作者:
家有十猫字数:4313更新时间:25/04/11 01:23:42
“肚子?肚子能有什么动静?”
林母一时半会,还没有反应过来。
林水生倒是急了,拍了拍自己的肚子说道:“孩子啊!柳知青怀上阿旺的孩子了么?”
“啊?是这事呀!应该……没……没有吧?”
林母仔细回想了一下,似乎前几天,才看到儿媳妇柳茹梦处理月事。
她作为过来人,自然便知道,柳茹梦现在是不可能在怀孕的状态的。
而林水生闻言,又是拍大腿又是惋惜道:“那完了!完了!完了!你这个标致的儿媳妇,要没了。”
听到这样的话,林母顿时也是大惊失色,立马就抓着林水生的手臂,急忙问道:“他水生叔,你可得把话说清楚来。什么就完了?我儿媳妇怎么就要没了啊?”
“哎呀!你怎么……怎么还没琢磨清楚呢!
刚刚我给柳知青送进去的信,你总看到了吧?
那么厚的一封,肯定是她家里人平反了,日子一下就好起来了。
否则,能给女儿寄这么多的钱粮来么?”
林水生摇摇头,叹息地说道。
“那又怎么了?亲家平反,我们一家都会很高兴的呀!”林母毕竟是农村妇女,脑子没有那么灵光。
“是啊!她家里平反了,人家可就不是普普通通的下乡女知青了。
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回城令,就能马上回到大上海去了。”
林水生伸出食指,很认真地说道,“所以我刚刚才问你,柳知青怀没怀阿旺的孩子。
这种情况,恐怕只有孩子才能把一个女人的心给拴住了。
否则,人家本来就是城市里的人,还是大上海的高干子女,又怎么肯跟着你们家,在这乡下吃苦呢?”
“在我们家,梦梦可没吃苦。我们家好吃的都紧着她呢!”
林母一听这话,就有些不高兴了。
搁她的眼里,柳茹梦现在的日子,怎么能叫吃苦呢?
吃饱穿暖,还有疼她的丈夫,宠她的婆婆,也不用她干什么重活,这怎么能叫吃苦的日子呢?是她一辈子求都求不来,神仙般的日子呢!
“这不一样!老嫂子,人家城里人追求的日子,不是吃穿用度,人家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想要过的日子,是要住楼房,开汽车,甚至出国去的日子,咱们这些乡下人,想都想不到的。”
林水生说着也激动了起来,叹气道,“这种事,我听说,就咱们白山县,就出了好多起。
下乡的男知青和本地女娃结婚了,结果家里好起来了,找关系把他调回去。
他二话不说,立马就和乡下老婆离婚,甚至连孩子都不要,连夜就上火车回城里去了。
你就说,咱们这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哪能拴得住城里知青的心呀!
不过,我倒是听到一个女知青,嫁给大队会计家的儿子,生了一男一女,最后硬是拒绝家里帮调回城,留了下来。
所以,我才会这么着急,亲自过来送这封信,就是要问问你,柳知青有没有怀上阿旺的娃。
依我看,没有这个娃,柳知青八成是不会留下来了。”
“啊!!!”
林母听大队长林水生这么一分析,立马双腿一软,瘫倒在地上。
“这可怎么办呀?他水生叔,我家阿旺对梦梦可是情根深重的。
这要是梦梦真的执意要走,怕不是阿旺的半条命都会跟着被抽走了?”
林母的脸色煞白,她太清楚,自己儿子对柳茹梦的感情了。
原本她是不相信,放着这么好的日子不过,柳茹梦怎么可能离开自己的儿子。
可林水生说的那一大堆,她都不怎么听得懂的城里人真正的追求,立马就让林母有些吃不准了。
“唯今之计,老嫂子,你得赶紧想办法。趁着柳知青还没走,赶紧让她怀上阿旺的娃。
你得给阿旺耳边吹吹风,这些天晚上多……多来几次,卖卖力啊!
这牛不耕田,哪来的收获呢?”
林水生立马就出主意道。
可林母一听到这话,却是登时苦笑地摇摇头道:“这事哪还用我吹耳旁风呀!我家阿旺……天天晚上,那田都能犁好几遍呢!”
“那咋还没有娃呢?你看咱大队的年轻人,哪个不是结婚没两个月就怀上的。好多刚生完,就又怀上了……”
林水生也是奇怪地问道。
“唉!我这不最近也在为这事发愁的么?你说我这个当娘的,咋可能不盼着抱孙子呢?
眼看着他俩圆房都这么久了,肚子咋就一点动静没有呢?莫不是,我家阿旺,或者柳知青身体有什么问题?”
林母咬着嘴唇猜测道,同时脑海当中的回忆也涌了上来,“当初我生完阿旺的时候,身体也虚得不行。好几年都怀不上娃,后来是听人搞了个偏方,一连吃了半年,才又怀上小雪的。”
“对对对!老嫂子,那你还记得这个偏方么?快把药熬起来,帮柳知青好好补补身子,尽快怀上阿旺的孩子才是。”
林水生连忙拍手说道。
林母也若有所思地点头道:“方子我记得,当时的草药,还是我自己上山采的呢!如今这雪也化了,我晓得怎么做了。劳你费心了。”
“应该的!应该的!阿旺可是为咱林家沟生产大队付出了这么多,我当大队长的,当然也得紧着点他的事了。
那没什么事,我就先走了,这事可得上心呀!”
林水生说完之后,两手一揣便回生产大队部去了。
林母回到家后,却是左思右想,都是坐立难安。
最终还是坐不住,和屋内的柳茹梦说了一声,便匆匆忙忙地拿着篮子上山去采药了。
……
而在刚刚拿到信封之后,柳茹梦是迫不及待回到里屋。
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里面所有的东西都给拿了出来。
一封五页纸的长信,一堆钞票和全国粮票,还有一张邮电局的汇款收款凭证和回城调令。
柳茹梦没去管这些钱票,直接先拿起母亲写的信看了起来。
果然……
信里的第一句话,母亲就兴奋地向她分享了,父亲柳国鹏平反的好消息。
包括岗位恢复,继续留在部队里工作,而且还是从事保密等级很高的重要工作。
然后是多年来的工资补发,总额都将近两万块了。
所以,这一次母亲特地给她寄来了两百块钱,足足二十张大黑十,还有一百斤全国粮票,把信封塞得鼓鼓囊囊的。
母亲在信里的原话是,让柳茹梦现在就拿着这些钱去和夫家谈。
把这些钱和票都给他们,当作是离婚“赎身”的代价。
在她母亲看来,这些钱和票,够东北乡下的农村人,娶好几次老婆的了。
而那一张汇款单,则是足足有五百块之巨,信里母亲让柳茹梦将汇款单藏好,找空去邮局换成钱取出来或存进存折里。
这些钱不要让夫家知道,自己留着以备后手使用。如果夫家胃口太大,两百块也不能满足,不肯放她离婚离开的话,再把这五百块拿出一部分来给他们。
反正,这五页纸的信里,有三页纸都在教柳茹梦怎么样离婚,怎么样从夫家逃离。
并且语句当中还充满着对乡下人的不屑与鄙视,纯粹就认为乡下人就认钱认好处,只要给足了代价,柳茹梦肯定能够成功离婚的。
最后就是那一张回城调令,是通过柳国鹏的关系,以沪上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发出来的。
以柳茹梦的外形特征和家庭关系,很轻易的就在沪上电影制片厂获得了一个演员的职业。
母亲还在信里催她快点回沪,尽快打点好一切,母亲非常的思念她,迫切地想要见到她。
是的。
整整五页信纸里,母亲没有一次正面提到柳茹梦的丈夫林火旺,而是不停地在催促她离婚,教她怎么和夫家谈离婚的事和代价。
看完这五页信的内容之后,柳茹梦的却是一脸的愁容了起来。
“真好!爸爸平反了,也回到了他所热爱的岗位上,继续报效祖国。
但是,妈妈为什么非得让我和阿旺离婚呢?
没有人逼我和阿旺结婚的,我是完全自愿和他结婚的。
阿旺对我这么好,我是绝对不会和他离婚的。我们说好了,要一辈子在一起的,永远都不分开的。
可是,妈妈又是那么的想我,希望我能回到沪上……”
一边是母亲,是亲情,一边却是丈夫,是爱情。
柳茹梦的心乱如麻,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协调好两边的关系。
尤其是看着手上的回城调令,这是多少下乡知青们梦寐以求的呀!
过去三年的知青生涯当中,柳茹梦也是一样,经常都做梦梦到父母平反后,第一时间带着回城的调令来接自己。
可如今回城调令真的来了,柳茹梦却又根本不想回去了。
幸福总是来得如此之快,柳茹梦很感恩现在的生活,觉得一直这样下去,陪在林火旺的身边,就很好很好了。
只是……
自己又要如何面对爸爸和妈妈呢?
他们也爱自己,迫切想要见到自己的呀!
一时没想好应该如何自处的柳茹梦,赶紧把钱票等都先放回信封里,然后把信封藏在抽屉的最里面,夹在两本书之间。
……
而在县城这边,林火旺妥妥的是县里午餐的座上宾。
今天不管是县长也好,还是书记也罢,都得陪着他这个省级先进个人吃饭。
能和林火旺坐在一桌的,那都得是县级领导,还有几个大厂的厂长。
白山县没有什么重工业,不像其他的东北城市,连拖拉机卡车什么的都能生产。
唯一叫得上名号的就是几个机械厂,但也都是给其他重工业城市大厂做配套的。
倒是白山县本地有好几个养殖中心,饲养的猪和羊不少。
像县屠宰厂的规模虽然不大,每天宰杀的肉猪都能在五十头左右。
林火旺这回就是先瞄准了屠宰厂的,这年头的官场酒桌文化,远远没有将来那么盛行。
所以除了一开始大家一起敬了林火旺一杯之外,林火旺之后也就再喝了两三杯地瓜烧。
之后,大家就是各聊各的,吃吃菜聊聊天。
林火旺自然就举着酒杯,坐到了屠宰厂的张厂长这边来。
“张厂长,久仰大名。我敬您一杯。”
林火旺很谦逊地举着酒杯,笑着说道。
“不敢!不敢!林火旺同志,你可是我们白山县的大功臣,一个鼠灾预警,拯救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连我们屠宰厂,也间接因此受益呢!
要没有你的预警,怕是受灾更严重,今年都没有额外的粮食用来饲养肉猪肉羊了,我们屠宰厂就得歇菜了。”
张维民也是笑着举杯应道,他的眼珠子一转,也是一个人精。
他知道林火旺肯定不会无缘无故这样和自己亲近,必然是有什么事求上自己了。
作为屠宰厂的厂长,张维民对一套实在是太熟了。
连县长书记想吃肉的时候,都得找他跑关系,搞些不要票的肉来。
所以,张维民理所应当地在心里认为,林火旺这位思想先进的同志,也是来找自己走后门,给他搞点肉的。
省级先进个人嘛!
这个面子不管怎么样,也得给呀!
更不用说,诚如他刚刚话里说的,林火旺真的是间接让屠宰厂也避免了一场危机。
所以……
张维民在心里也快速盘算着,无偿给林火旺搞半扇猪应该差不多。
他要是肯付钱买的话,可以再不用肉票,最多再平价卖他两头猪。
这便是他心里的底线了,或者说是林火旺这个省级先进个人的面子和分量,就是值两头半猪。
可别觉得这很少,人家县长和书记的面子过来,每次顶多给他们五斤十斤肉,就已经是顶天了。
然而……
林火旺在跟他絮叨了几句场面话后,终于开口说正题时,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
“张厂长,咱县屠宰厂这每天杀的猪和羊可真的是不少呀!那是不是,每天需要处理的骨头,数量也不少呢?
不知道,这些骨头,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的,我们林家沟生产大队如果想买的话,按什么价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