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只推行国策,不惩罚百姓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文盲写小说字数:2287更新时间:25/03/08 02:19:37
    张容的问题十分棘手。

    朱慈炯想了一会没能想出能折中的对策。

    就在他有些苦恼的时候,却发现张煌言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朱慈炯瞬间明白张煌言不是来提出问题的,而是来帮他解决问题的。

    他轻咳一声问:“张知府觉得该如何处理此事?”

    张煌言双手抱拳:“臣以为无论张容是否有罪,筹集钱粮的事都不能停,否则军心不稳。”

    “嗯,”朱慈炯点头,对张煌言的话很满意。

    这些兵马是他的底气。

    亏待谁也不能亏待他们。

    张煌言能考虑到这一点,就说明他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

    “不过,”张煌言话锋一转,“臣以为不能让张容继续用之前的办法筹集钱粮。那样虽然能筹集到足够的钱粮,但是对地方上的百姓来说是个灾难。”

    朱慈炯没有表态,询问道:“你的意思是?”

    张煌言再次施礼:“只推行国策,不惩罚百姓。”

    他怕朱慈炯没听懂,低声解释:“臣的意思是只收缴民间私藏的白银,不追究他们曾向叛军捐钱的罪行。如此一来既能筹集钱粮,又不会给下面的人太多操纵空间。”

    朱慈炯问:“收缴私藏白银难道就不会引起民变了?”

    张煌言认真分析:“臣以为不会!货币改制乃是国策,从试行到推行再到强制推行已有数年光景。但凡忠于朝廷的百姓,早就把银子换成了大明圆宝。”

    “私藏银子的人固然有,但不会多。百姓们也不会在乎那些人的死活,所以仅凭他们自己很难掀起风浪。”

    朱慈炯琢磨了一会,觉得这个办法确实可行。

    不过他不敢私自做主,打算向崇祯汇报后再做决定。

    为了尽可能减小这期间的影响。

    朱慈炯下令让张容暂时停止筹集钱粮,等待朝廷最新的旨意。

    他自己则率兵继续南下。

    十一月初四,朱慈炯兵不血刃拿下宝应。

    十一月初六,收复高邮。

    初六傍晚,消息传到扬州。

    朱国弼和刘孔昭感觉天都塌了。

    可是他们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咬着牙叹息。

    “好消息,好消息!”门外传来徐文爵的声音。

    朱国弼激动的站起来问:“什么好消息?”

    徐文爵打开房门走进来说道:“援军来了。”

    “援军?”朱国弼愣了下:“哪里的援军?我不记得咱们有援军啊!”

    徐文爵咧着嘴笑道:“是四川的援军!南京兵部刚刚从来塘报,说秦翼明和马万年已经出川入楚,最迟一个月就能抵达南京。”

    听到援军是川军后,刘孔昭迅速变了脸色。

    朱国弼也收起刚刚露出的笑容,嘴角不停抽搐。

    徐文爵很是不解的问:“怎么?援军来了你们为何不高兴?”

    刘孔昭没好气的说道:“狗屁的援军!他们不是来支援咱们的,是来收咱们来的!如果真是支援,何必拖到现在?”

    “他们之所以出兵,是打算趁着贼军攻下南京前赶到前线分一杯羹!”

    听完刘孔昭的分析,徐文爵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太可恶了,这帮人太可恶了。有朝一日,我一定将他们...”

    不等徐文爵把话说完,传令官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启禀诸位大人,凤阳告急。”

    门口的徐文爵拽着那人的脖领子问:“怎么回事?”

    “刘肇基率兵围攻凤阳,马士英三次出城迎战三次被击败。由于麾下骑兵尽数被歼,马士英无法逃跑,只能回到城中固守待援。”

    徐文爵双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

    朱国弼也大惊失色,慌了神。

    刘孔昭的反应虽然不大,但是他想的最多。

    在得知消息的瞬间,他甚至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

    朱国弼率先说道:“马士英这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明知双方实力悬殊还要出城迎战,这下好了,凤阳一旦失守咱们只能放弃扬州,回到南京依靠长江天险御敌。”

    刘孔昭补充道:“前提是长江没有结冰。”

    朱国弼吓得连忙询问那个传令官:“长江结冰没有?”

    “回大人的话,江面上偶尔有浮冰。”

    朱国弼长舒一口气:“那就好,那就好。只要长江不结冰,这道天险就还能发挥作用。”

    三人围在一起商量了很久,最终决定放弃扬州,退到长江以南。

    至于马士英的死活,他们已经无暇顾及。

    为了守住长江。

    朱国弼撤兵的同时给郑芝龙送去消息,请他来长江南岸协助防守。

    ......

    十一月初七。

    朱慈炯继续向扬州进军。

    他进军的速度很慢,一是防止轻敌冒进遭遇偷袭。

    二是等待崇祯的旨意。

    距离南京越近,他内心越复杂。

    如果真的攻入南京,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大哥朱慈烺。

    毕竟他是在朱慈烺的养育下长大成人。

    离开南京时,他们是手足兄弟。

    再次相见,物是人非...

    ......

    十一月初七傍晚。

    东厂提督张容来到宝应县休整,并趁机等待朝廷旨意。

    进城后不久,有人来报:“提督大人,有人要见您。”

    “什么人?”

    “对方没自报家门,而是让小的把这个给您。”那人说话间将手里的东西递到张容手中。

    张容接过一看,发现是一个纸条。

    打开纸条,发现里面写着一行字:速来西城来福客栈天字号房间。

    纸条没有署名,不过却盖着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的印章。

    仔细看了又看,他确定纸条是真的。

    为了谨慎起见。

    他在里面套了甲胄,并带了百余人随行。

    客栈不大,人也不多。

    他提着刀亲自来到房门外。

    不等他叩门,里面传出了李若琏的声音:“张大人自己进来就好,其他人就不必了。”

    张容怔了怔,挥手让其他人离开。

    自己则推开房门走了进去。

    房间里有一个人,背对着他坐在凳子上。

    那人继续说道:“关门。”

    张容关好门,那人也转过了身。

    张容指着那人:“李若琏,果然是你。”

    李若琏右手食指放在嘴边:“嘘,不要暴露我的身份。”

    不等张容说话,李若琏伸手从怀里拿出一份中旨:“张容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