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李治登基,李承乾兵临城下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无垠石字数:4713更新时间:25/02/19 07:34:18
    “太子殿下,前方传来战报,处默相继攻取了辽城州、平州、营州,兵锋已经抵达幽州。”

    李震手捧一张战报,急忙走来。

    李承乾接过,看了几眼战报内容。

    此三州,可谓是被程处默兵不血刃拿下,战果看似斐然,但战略意义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的大。

    辽城州、平州、营州因为地处边界,东靠高句丽,北临契丹,南近大海,是很荒凉的一段地界。

    也是大唐对外的缓冲地段,居民甚少,只有少数的边军在驻守。

    攻取所有,难度并不大。

    而幽州,才是属于中原朝代以来,抗拒边患的重州。

    驻守兵员众多,是北方的一个中心重镇,防守严密,这也程处默不能再继续扩大战果的原因。

    以使团的近百的规模,想要其暴而发难,占领其一方城门,那就是在送死。

    “裴行俭大军已至何处?”

    李承乾转身走出了喧闹的军作坊。

    他还是沉迷于蒸汽机的应用之中,对于战事过问少了很多,几乎都是交给了裴行俭。

    看似不关心,但是他所做的事件,也都是为了提高战事的胜率。

    一旦蒸汽机应用,军需物资将会畅通无阻,快速的供给前方,不需要在投入更多的人力。

    “裴将军已经带领大军抵达了辽长城,而黑齿将军也秘密渡过了辽泽,大的战事,随时可能爆发。”

    李震回道。

    “看来,我们也该出发了,让神机营准备,三日之后,前往战区。”

    李承乾吩咐道,他同样要随军出征。

    裴行俭是天生的帅才,但是还是年轻了太多,没有丰富的战阵经验。

    在对战其他,倒是无所谓,凭借着天生对战局的敏锐,肯定是能手拿把掐了。

    但是敌手可是大唐,而且从不良人那里传来的消息,苏定方已被启用。

    这样级别的对手,可不是现在的裴行俭所能应付的。

    “时刻准备着,可以随时出发。”

    李震点了点头,他如今所训练的神机营,都是以实战去要求,全期进入备战状态的一支军旅。

    “多准备些马匹,出发之后,全部进行急行军。”

    虽然经过几次清理,但是朝堂上的细作,肯定还是不能完全处理掉的。

    行动的保密性本来就不高,现在李承乾他们的优势,就是打一个时间差。

    在朝堂之上,尚未回过神来之时,打下更多的城池。

    正如李承乾所担忧的那样。

    李治的皇案上,赫然就摆放着一来自辽东的密报。

    “太子殿下,可是生了事端?”

    看着李治愁眉不展的模样,房玄龄小心的问道。

    登基在即。

    新帝不该出现如此忧色才对。

    “辽东四道,已经举兵,怕是现在已经攻打入边疆了。”

    李治没有任何的隐瞒。

    房玄龄是大唐的基石般的人物,虽摄于长孙无忌的权威,但对于皇室还是忠心耿耿。

    在某些事情上,只是不再和长孙无忌唱反调。

    但处理国事,还是专一不二。

    “唉!”

    房玄龄只是低头叹气。

    事已至此,兄弟相争的悲剧再次上演。

    李治虽贵为储君,能号令全国。

    但是李承乾当太子也有二十载,在朝野之中根深蒂固,也有着很多的拥护者。

    一旦开启战端,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而且,当日李世民的言语,犹在耳畔边响起。

    让他这位顾命大臣,要顺势而为。

    也就说,李治和李承乾相争,谁胜,就拥护谁,他只能是个看客。

    总而言之,房玄龄知道李世民更看好李承乾,才有这样的交代。

    “司空何故叹气?也没有解决之道吗?”

    李治起身,看向房玄龄。

    “孤,也是临危受命才到了这个位置之上,孤本是逍遥之人,也难承国器之重。”

    “这位置本该是属于太子李承乾的,先帝故去,该登基的也是太子李承乾。”

    李治抚摸着金黄的龙椅,继续缓缓道来,丝毫没有不舍意味。

    “司空,孤想让人着孤一本亲手书,送去李承乾太子处,接其回国登基,本该如此,也应是如此,不然,大唐生灵涂炭,岂不是孤之罪过乎?”

    李治面无波澜,哪怕是智深如房玄龄,也看不出其内心所想。

    但是对于至高权势如此淡然,则是极为的不正常。

    试问天下男儿,谁不想荣登那九五之位?

    “殿下,万不可如此,前太子那是以前之时,现在殿下才是陛下临终之时,指定的继承人。”

    “而且,李承乾之前多有大不逆之罪,如何能为天下之主,如何能让百官信服呢?”

    “就算臣不说,太子殿下,也该知道,殿下仁义,不追究前太子之位,更想接来继大位,但朝中诸多大臣,怕是不想看到。”

    房玄龄回的无懈可击。

    打,肯定是要打的,这里面有李世民的布局所在,他可不会去破坏。

    “哼,我天家之事,谁又敢插手呢?”

    李治大挥手臂,很是不满的说道。

    “此事事关重大,还请殿下三思而行,就怕到时候,事态将会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只需要遣一上将,镇守边境,而后在动员其他藩属国进行骚扰,定可让高句丽所部疲于奔命。”

    房玄龄劝道。

    “可是孤真的不想与兄弟刀剑相向啊,而且,孤本来就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

    李治不由摇了摇头。

    至于他心中如何想,那就只有他知道了。

    “战事似火,需趁早扑灭之!”

    房玄龄纵使有对敌妙计,在此时,他还真没有提出来。

    “让孤再想一想吧!”

    李治摆了摆手,一番试探下来,他心中也已了然。

    “老臣告退了,近日以来,疾病缠身,可能不能再入宫来拜见太子殿下了。”

    房玄龄大松了一口气,脸上倦意十分的明显。

    并不是再作假。

    今天,也是李治召来,他才拖着病躯入宫。

    “是孤考虑欠缺了,不知司空身体有恙,等司空养好了病,再上朝会吧。”

    李治歉意的说道。

    “多谢殿下体谅,老臣告退了。”

    房玄龄抬眼,认真的审视着李治,他知道,他这一退,可能就是永远了。

    他有感,大限就在近期了。

    房玄龄佝偻的转身。

    李治抬手,欲言又止。

    最后还是静静的看着,大唐这位智囊渐行渐远。

    当房玄龄的身影消失在视野之中时,李治的目光也变得无比锐利起来。

    身上那舍我其谁的气势荡漾而出。

    此时的他,就宛如那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在无人之时,他也无需再隐藏自己的峥嵘。

    多日过去,朝堂之上,一如既往。

    李承乾犯边的消息,并未被李治放出去,还暗中使力,压下了边境的战事信件。

    此时的长安城中,比往昔也更加的热闹了。

    各国使臣,相继到来,为新皇而贺。

    647年 4月 29日。

    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微风轻拂着皇宫内的每一寸角落。

    这一天对于大唐王朝来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日子。

    李治身着华丽而庄重的龙袍,身姿挺拔地站立于宏伟壮丽的太极殿之上,他那年轻而英俊的面庞此刻焕发出无比的神采,

    今日,便是他正式登基称帝,君临天下之时。

    在李治身旁,站着的是太史令李淳风。只见他手持笏板,高声咏唱道: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吉时至,击九钟,焚表祭天!”

    其话落之时,雄浑激昂的钟声骤然响起,回荡在整个皇宫上空。

    连响九音,一声比一声洪亮。

    使得整个长安城都沐浴在这惶惶钟声之下。

    百万之人,也均一同将目光聚焦在了皇城那魁峨的宫墙之上。

    自古以来,国之大事,就在祭与戎。

    新君登基,向上苍祭祀祈福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它不仅彰显了皇帝对上天的敬畏之心。

    更印证了那句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也是为了愚昧民众的手法之一。

    李治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缓缓向前走去。他穿过群臣排列整齐的队列,最终来到了一座巨大的青铜鼎前。

    这座鼎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问鼎,也便是眼前之鼎。

    就在此时,一名内侍恭恭敬敬地走了过来,只见他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精致的玉盘,玉盘之上放置着一卷金黄色的圣旨。

    李治毫不犹豫地伸出右手,轻轻拿起那份圣旨。他深吸一口气,然后展开卷轴,开始朗声宣读起来。

    圣旨上的文字犹如金玉之声,传遍了太极殿的每一个角落,清晰地传入在场众人的耳中。

    “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先皇骤崩,归于五行,朕承皇天之眷命,列圣之洪休,奉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之遗命,谨于今时祗告天地,即皇帝之位。”

    “朕当兢业之怀,效文皇帝之举,运抚盈成,革故鼎新。事皆率由乎旧章,亦以敬承先皇之志,再创新治。以始更记永徽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咏颂完毕之后,李治便将圣旨丢进了鼎中,瞬间便被大火吞没。

    “告知皇天后土,礼毕,请吾皇登基,继承大位。”

    太史令李淳风躬身拜礼。

    “请陛下荣登大位!”

    朝中大臣以及外来使者在此时,均是躬身高呼。

    李治也是理所应当的接受群臣的朝拜。

    自此,皇帝的登基流程全部走完。

    三推三让后,才到祭祀焚天,最后就是接受群臣的朝拜,确立君臣之别。

    “诸位大臣免礼!”

    李治猛然回身,双手抬起,举手投足间,尽显王者风范。

    在诸多大臣的目光注视之中,李治缓缓走向了皇位,而后端坐于其上。

    “请使者上贺礼!”

    皇位之前的内侍,扯长着嗓子道。

    外来的使者,在此时相继走出,每一个使者手中,都拿着一张文本。

    物资太多,肯定不会全部都拿到太极殿上。

    就在这高光的时刻之时。

    殿外传来了一阵慌乱。

    “让开!边关八百里加急战报。”

    两名染血的军卒,冲破朝臣的队列,冲到了太极殿外。

    “大胆,新皇登基,尔等尽敢扰驾,还不退下!”

    位居群臣之首位的长孙无忌面带温怒之色,大声道呵斥道。

    别说是八百里加急,就是十万火急,也不能在此时上报。

    天下之事,有什么还比得上新皇登基,更加重要呢?

    “既然是八百里的加急军情,便宣入殿来吧。”

    李治平和的声音传来,在大势之上,已然压制住了长孙无忌的气场。

    “宣!”

    一边的内侍,更是立刻高声传唤。

    看似一切都再平常不过,但心思缜密之人,也察觉到了这其中的风云。

    “启禀陛下,李承乾部下战将裴行俭领十万大军,叩问幽州城,营州、平州、辽城州均已全部沦陷,幽州城岌岌可危,请求陛下派兵增援!”

    军士急忙将所有军情禀报完。

    “什么,营州、平州都已经沦陷了吗?”

    李治龙颜大变,声音之中充满了怒意。

    “现在,怕幽州也被攻破了!”

    那军卒叹息道。

    “如此大事,兵部就没有半点预警吗?”

    李治扫视而下,这是在问责。

    其目的不言而喻。

    太尉是掌管军务的。

    “陛下息怒,辽东道远,就算是有军情传来,还需要经过兵部确认,才敢上报而来,肯定是比不上急报上的快。”

    褚遂良说道,这是也正常的流程,并不算是在开脱。

    其实,李治手中的不良人,早就把消息传来了。

    他一直没有发令,显然是在下一盘大棋。

    “朕新登基,对于诸多事务并不了解。”

    李治的气势一下变弱了很多,给人一种软弱可欺之感。

    “辽东来犯,该当如何?”

    李治的目光看向了长孙无忌。

    “李承乾其心可诛,定是其知道李陛下登基之事,所以才趁此时发难,以臣之见,应发兵讨伐之,已立陛下之天威,犯我大唐者,必诛杀之。”

    长孙无忌洪声道来,更是侧过身子,余光扫过一众使臣。

    是赤裸裸的警告。

    “臣附议!”

    在长孙无忌话毕之后,朝臣之中,有绝大部分的官员,都再当即表态。

    “众臣觉得如此,那便兴兵伐之!”

    李治底气宛如足了一些,目光一一扫过,那些表态的官员,也被其一一记下。

    这些人,除了随波逐流外,更多的人,是属于长孙无忌阵营的人。

    “只是,诸位觉得谁人可堪这领军之职位呢?”

    李治也一时好像拿不定主意一样,目光却是若有若无的望向苏定方。

    薛延陀一战,苏定方已经说明了一切,更是因功,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封忠勇侯。

    是李世民临终前的顾命大臣。

    房玄龄明哲保身。

    褚遂良附炎趋势。

    也唯有这位曾经效忠过多位君主的将军,还保留着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