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李二从来都不是心慈手软之辈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无垠石字数:4760更新时间:25/02/19 07:34:18
    酒桌之上,每人均手持一根竹签。

    行军令说来也简单,在士族一阶,通常是赋诗填词和抽签。

    军旅之中,就少了那一份雅兴,往往都是用抽签来行酒令。

    “是谁落空了?”

    李世民环顾一眼,看向了四周。

    他并没有参与进来,而是当起了裁判。

    “唉,陛下,末将落空了!”

    李君羡躬首一礼,将无字竹签放在桌面之上。

    “落空了,你就说啊,婆婆妈妈的,怎么像个女人。”

    见李君羡半晌不开口。

    尉迟敬德马上大骂咧咧道。

    “你才婆婆妈妈呢?”

    李君羡也是上了酒意,当即回怼道。

    “五娘子!”

    李君羡大声喝道,他也是输的起。

    “哈哈,不是我说你婆婆妈妈像个女人,你这名字就是女子之名!”

    尉迟敬德大笑道。

    其余的将军也都控制不住,大声的嗤笑着。

    府中,因为李君羡的乳名,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个铁血汉子,竟然有这么娘的名字。

    “不要笑了,你们以为你们的乳名好到哪里去。”

    李君羡挥手坐下,当即将竹签投掷进卒竹筒之中。

    “再来!”

    李君羡当然不服,欲要找回场子来。

    当然,除了李君羡不悦外,全场之中,还有一人。

    那就是端坐于主位的李世民,他不但不悦,还微微吃惊,望向李君羡的目光,多了几分不善。

    “五娘子,你既为女子,为何如此威武雄壮啊?”

    李世民突然开口道,有半试探的意味。

    “陛下玩笑了!我本男儿身,只是这名,是父母所定,未能改之。”

    李君羡则是赔笑道。

    “你们家乡还有如此的习俗,朕还未知也,你是哪里人士了?”

    李世民的神色变幻不定,但是由于光线的问题,亦是没有人能看出什么来。

    “回禀陛下,末将,起身武安县!”

    李君羡如实道来。

    “哦,你真是与“武”字有缘啊,别名五娘子,出身武安县,官职又是龙武卫武卫将军,封号又是五连县公。”

    李世民的心也慢慢的沉了下来。

    “这都是要多谢陛下的赏赐!”

    李君羡自然不知道李世民现在的心思,很感激的答谢道。

    “这是你应该得的!”

    李世民心不在焉的回道,身子慢慢的站了起来。

    脑海之中,一直萦绕着那一句卜语——“唐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占据天下。”

    关于这个女主武王,李世民可让人盘查了多年。

    死在其中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却都未有与卜语相对者。

    而现在李君羡,由此被李世民深为忌惮。

    李君羡身居要职,负责皇宫安危,深受帝者器重。

    自己百年之后,李治也肯定还会对其委以重任。

    万一发生了什么风吹草动,李君羡有太多的操作空间。

    而女主,与李君羡的别名五娘子,又十分的匹配。

    女主非指女人,而是代指姓名。

    李世民如此想着,便离开了座位,心事重重。

    “陛下!”

    尉迟敬德也是吓了一跳,连忙上去搀扶。

    “朕累了,敬德,你送朕回去吧!”

    李世民头也不回就走了。

    “陛下,你是有什么心思吗?”

    走出了很长的一段路程,尉迟敬德才开口问道。

    “李君羡,此人,你如何看啊?”

    越想,李世民就越确定,李君羡就是那预言之人。

    “陛下什么意思?”

    聪明人,是绝对不会在没有弄懂上位的想法时,就会说出自己的见解。

    尉迟敬德虽然和李君羡有所交情,但不深。

    李君羡是隶属瓦岗寨的那一方阵营。

    而尉迟敬德之前,则是刘武周的将领。

    “敬德可还记得贞观八年,太白星现于白昼,史官占卜曾约,有武王取代李世氏江山。”

    李世民开口道。

    宁可错杀,也绝不会放过。

    此时,李世民的杀心已经大起。

    但是他贤明了一世,又不想晚节不保,落了个杀贤臣的名声。

    又当又立。

    “陛下吩咐,纵使刀山火海,末将也赴之。”

    尉迟敬德知道了李世民的心思。

    他不问对错,他忠的不是唐国,他忠的是李世民。

    与其他忠臣不一样。

    这也就是他能成为李世民的近臣,还是长青数的缘故。

    论信任,他可是要甩李靖和李勣几条街。

    李世民手底下的第一马仔,名副其实。

    李元吉,尉迟敬德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给砍了。

    要知道,那可是李世民的亲弟弟,纵使与李世民有争斗,但是作为臣子,没有几个人敢下死手。

    谁都会怕,李世民到时候会秋后算账。

    而且,那时李渊还在位,谁又不怕九族消消乐。

    唯独尉迟敬德不怕了。

    手起刀落,就斩了。

    现在一个李君羡,只要李世民不加以阻挡。

    说不定今夜,军营之中,就会流传出:鄂国公尉迟敬德醉杀武卫将军李君羡了。

    “不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你也不可冲动。”

    李世民警告道,他也太了解尉迟敬德了。

    李君羡身居要职,而且,自从投靠李世民之后。

    也是建立过诸多功勋,要不是因为这事,李君羡还是备受李世民信任的。

    就是李世民想要弄他,也要找好理由。

    “末将明白,不会给陛下带来麻烦的。”

    如果李世民是暴君的形象,那杀也就杀了。

    但是他要做的是,贤明如汉文帝那样的明君。

    所以尉迟敬德,也变得畏手畏脚起来了。

    “敬德,你去叫拔灼过来,朕有要事找他。”

    李世民进入寝宫后,半躺在床榻之上。

    从长计议,并不是要长久之后才解决。

    现在每出现一个隐患,李世民都会想尽办法,当即就解决掉。

    他不能出手,那唯有借刀杀人了。

    “诺!”

    尉迟敬德转身急去。

    不知道是因为病魔的原因,还是李世民已经年老的缘故。

    对于方术之言,也愈来愈听信了。

    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睿智,变得疑神疑鬼起来。

    此时,他在政局上表现出来模样,其实已经与昏君别无二致了。

    要因一句批言,而斩杀功臣。

    仿佛没有哪一位君王能逃脱年老的魔咒。

    李世民如今病危,也不能说是不幸,起码算是能落得个善终。

    要是像如今这样昏暗,在朝堂上再霍霍个十年。

    怕是功绩也要磨灭掉一大半。

    几日过后,唐军的军队也相继回到了灵州城。

    但是,能见到李世民面者甚少。

    知道李世民病情的人越少越好。

    “陛下,你这是怎么了?”

    床榻边,长孙无忌泪眼婆娑,现在李世民的模样,与其离京之时,判若两人。

    “朕总是还能将你等来了。”

    李世民则是露出了一丝笑意。

    长孙无忌的地位,在李世民的心中,举足轻重。

    是他最为倚重的人了。

    “是臣之罪,若不是臣错任张亮,事也不会至此。”

    长孙无忌无比的懊悔。

    他的计划,虽说是非常的完美,但是却出了张亮这个二五仔。

    使得他的计谋完全落空,还落得个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下场。

    “不是你的过错,若是要深究,还是朕看错了张亮了。”

    “不说他了,现在大局已定,他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

    李世民摆了摆手,没有在这件事上追究下去的意思。

    “你来的正好,朕正有话要和你说呢!”

    “怎么,李大亮还未回来吗?”

    见唯独只有长孙无忌一人来,李世民又问道。

    朝政的人选,他现在已经有了。

    那就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褚遂良、马周,四人可以相互制约。

    而军政这方,他亦要有几个人来负责。

    那便是苏定方、李大亮和尉迟敬德,避免一方独大的局面。

    最理想的局面,那就是李勣、李道宗和薛万彻掌握军务了。

    但是这三人,都在李承乾那里,他也不得不加以更改。

    “陛下!李将军他……他……在路上病逝了!”

    长孙无忌颤抖着声音说道,说完后缓缓地低下了头,不敢直视李世民那震惊而悲痛的目光。

    此次出征,原本期待能够大获全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战果寥寥无几,更是损损兵折将。

    或许是岁月不饶人,又或许是路途太过遥远艰辛,李大亮还是倒在征途之中。

    还是先李世民一步而去。

    然而,对于李大亮这样一生驰骋疆场的名将来说,能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听到这个噩耗,李世民的身体微微一颤,嘴唇哆嗦着想要说些什么,可喉咙里却像是被一团棉花堵住了一般,只能发出几声含糊不清的呜咽声。

    他的双眼逐渐湿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心中满是对李大亮的惋惜之情,更有一股悲意从心中泛起。

    李世民不经意间瞥见了身旁长孙无忌的头发,不知何时起,那曾经乌黑亮丽的发丝已然泛起了丝丝银白。

    李世民意识到,属于他和他们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正在悄然落幕。

    故人相继凋零。

    “朕恐怕也时日无多了啊……”

    李世民轻叹一声,他那双眸此刻已变得黯淡无光,仿佛风中残烛般摇摇欲坠。

    他缓缓地将目光移向了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声音低沉地说道:

    “稚奴尚且年幼,朝中诸多事务繁杂沉重,往后这大唐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之福祉,你需要多加帮扶!”

    长孙无忌闻此言语,心中不禁一紧,但面上仍强作镇定道:

    “陛下切莫如此悲观,龙体定会逐渐康复的。”

    然而,在这滔天权势面前,长孙无忌却并未感受到半分兴奋之情,相反,一股难以名状的慌张自心底油然而生。

    只见李世民微微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朕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最为清楚不过了。怕是这大限之日已然临近。”

    说着,他稍稍坐直了身子,继续言道:

    “关于朝中诸位大臣,朕皆已有了妥善的安排,并已拟定好了密旨。待到朕大行之日来临之际,你等自会明白。”

    顿了顿,李世民话锋一转,神情严肃地看着长孙无忌道:

    “朕深知你与承乾之间政见常有分歧,然若有朝一日,承乾起兵,你也务必审时度势,相机而动。”

    言罢,李世民那原本昏暗无神的眼眸之中突然闪过一道令人心悸的精光。

    长孙无忌心头猛地一颤,他如何不知眼前这位帝王之心深似海、天威难测?

    想当年,就连至亲骨肉都能痛下杀手之人。

    念及此处,长孙无忌不敢再有丝毫怠慢,连忙伏地叩头道:

    “微臣谨遵圣谕,倘若真如陛下所言,事态发展至那般田地,微臣定当以大局为重,绝不会逆天而行。”

    自己只不过是大舅哥,血缘关系还差了很多。

    今日是在托孤,也是在试探、打压长孙无忌。

    “朕深知我们一路走来颇为不易,但日后若大权在握,务必谨慎对待,切不可疏忽大意。朕知道你忠心耿耿,绝不会心生反叛之意,然而,良臣与权臣之间仅有一字之别,这其中分寸,还需你自己好生拿捏。稍有不慎,便可能行差踏错,万劫不复。”

    至此,长孙无忌总算是艰难地闯过了最为险峻的一关。

    可他心里清楚,李世民对他的打压远远没有就此终结。

    长孙无忌此人深谙时势变化,此刻他恭恭敬敬地将头颅伏于地面之上,不敢有丝毫懈怠,静静地聆听着李世民的谆谆教诲。

    要知道,李世民绝非心慈手软之人。值此权力更迭的关键时期,任何潜在的威胁都会被他毫不留情地铲除殆尽。

    想当初,为了试探李勣是否能够真心实意为李治所驱使,李世民竟毫不犹豫地下旨将其贬谪至偏远荒凉的边疆之地。

    倘若李勣对此旨意稍有迟疑,或者不懂得审时度势、知难而退,那么等待他的必将是违抗圣旨,斩立决的下场。

    不仅如此,对于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二人,李世民同样准备了特殊的考验。这些考验并非刀光剑影般激烈,而是看似寻常无奇的对话交流。

    但就在那一次看似平淡的交谈之中,二人的生死出现了多次反转。

    一点都不比李勣面临的危机小。

    因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背景和其他人不同,都是大族之人。

    势力庞大,能够影响到朝局,甚至是,能言新废之道。

    “大权在握,欺主,是为权臣,大权尽握,辅主,是为良臣。”

    “霍光与诸葛孔明,均是借鉴,你要以史为鉴,才能明得失,不然会遗臭万年,难得善终。”

    话语之中,除了担忧之外,还有蹲蹲教诲之意。

    “臣明白,定当谨遵陛下之言,极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孙无忌的头颅撞地,咚咚作响。

    不表现出死忠,那就只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