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碾压倭寇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无垠石字数:4605更新时间:25/02/19 07:34:18
    “众将士,功勋就在眼前,随本将杀倭寇!”

    程名振接过了士兵递过来的马槊,高高举起。

    “杀!杀!”

    前排的唐军骑兵也在此时举起了马槊,连成一排,战意峥嵘。

    一寸长一寸强。

    当那长长的战槊横击而出之时,对面冲锋而来的倭寇,都不由发生了慌乱。

    这样冲上去,肯定连人带马都会被捅成了马蜂窝不可。

    此时的骑兵对战也已经发生了改变,以更加长的马槊代替了战枪。

    马槊,便是骑兵的专用武器。

    在战争武器这一方面上,晚清之前,华夏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拥有碾压性的优势。

    还未接战,倭寇就被这长长怪异的武器所震慑。

    不自觉的都选择避开了唐军的冲锋。

    纵使这些皇都禁卫军都身经百战,但也还都怕死。

    而且这样死去,也毫无作用。

    很奇葩。

    骑兵对冲,竟然大多数都避开了冲锋。

    没有想象之中的人仰马翻的情景出现。

    只有数个倭寇骑兵,被长朔挑起。

    倭军的骑兵队形被分割成了两半。

    安昙比罗夫完全没有想到,结果竟然会是这样。

    队列被分割,那也就意味着他们再也没有了人数优势。

    “杀,一个不留,大唐不可侵犯,内外夷敢称兵者,皆斩!”

    程名振振奋的喊道,倭寇的战力,比高句丽的军士低太多了。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世代摩擦,民风剽悍。

    而反观倭国,以寇为生,除了偷偷摸摸外。

    何时正面打过大仗过,其优势还是在于海上。

    一个个都练就了以身水下本领,能憋很长时间的气。

    在岸上做战,短板显现。

    骑兵绕过头来,急速向一侧的倭军冲去。

    “叛军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我们要是一再退让,我们身后的家人会如何。”

    “叛军无道,对我大倭国的老弱妇孺都不放过,我们此时不战,难道要让他们将我们的父母子嗣都屠戮了吗?”

    安昙比罗夫声嘶力竭,想要逆转颓势。

    你们不能一败再败,不能一退再退。

    倭寇们,在这时也是被仇恨激发起了斗志。

    他们一路而来,是见过唐军所营造出的人间炼狱。

    老幼皆杀。

    就算是村落之中,吃不完的鸡蛋,都要被摇散。

    “为了大倭国,杀!”

    倭军士气高涨,正面迎击上唐军的战朔。

    程名振嘴角微微扬起,唐军最不怕的就是野战冲锋。

    “将士们,告诉这些倭人,谁才是马上的王者。”

    “他们不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军发动挑战,这是他们最大的错误,全部屠杀掉!”

    程名振一马当先,领军冲杀。

    原本,对于李承乾下达的屠杀命令,还是很抵触的。

    但是现在他明白了,对于敌人,若不在一世歼灭掉,那么后代,便要世世为战。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双方的军阵在逐渐靠近,而后便碰撞在了一处。

    而这次,也没有出现太多那种人仰马翻的情景出现过。

    在要相互冲撞到一起的那一瞬间,双方的马匹都相互错开了身位。

    只有少数的战马被武器砍倒在地后,才被践踏了肉泥。

    但是马背上的骑兵却没有那么的好运了。

    很多的倭国骑士被那长长的马朔冲撞掉了马背,被呼啸而过的双方战马踩踏。

    武器上的优势,胜过了一切。

    士气、勇气和死志,在其他时候,可能会逆战战局。

    但是这些无形之物,遇上了马朔这为骑兵量身定做的有形之物时,显得不堪一击。

    马朔很长很重,但却不需要挥舞,只需要拿稳住就可以了,战马会在冲锋的时候,赋予它们只够的攻击力。

    一个冲阵,就让倭国倒下了四分之一的军士,而唐军战死的却是寥寥无几。

    这样巨大的落差之下,让倭寇的军心逐渐的崩溃来。

    当一支军队的死亡率到达百分之十五的时候,就会造成军士们因为恐惧,而出现溃败。

    在战争死亡的压抑下,很少有正常人能坚持的住。

    看到同伴一个又一个的倒下,惨死于军阵之下,尸体四分五裂,甚至被剁成了肉泥。

    这样的场景对于军士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不止是对己方兵卒,对于对方的敌军,也是十分的残酷。

    以至于,很多人经过战役之后,都会患上战争恐惧综合症。

    就是来源于血腥的杀戮。

    “武士们,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为天皇尽忠!”

    安昙比罗夫再次站了出来,稳定军心。

    倭军到了现在,还不溃逃,还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武士道精神在支撑着他们。

    安昙比罗夫见此,也知道胜利无望,但还是要将程名振牵扯在此。

    为大部队争取逃亡的时间。

    现在他已经后悔了,为什么要去招惹李承乾呢?

    军队的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现如今,最为精锐的部队,都不是唐军的对手。

    其他的军队,那就可想而知了。

    安昙比罗夫好像已经能预料到了倭国未来的结局了。

    灭亡只是早晚罢了。

    大倭国,千不该万不该的去招惹这个杀神。

    其实,没有倭国犯边之事,李承乾也会找到其他的借口开战的。

    士气重振后,在安昙比罗夫的指挥下,四千余倭寇宛如飞蛾扑火一般向唐军冲去。

    但是想要以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那就只能说是勇气可嘉了。

    毕竟这些倭寇可不是志愿军,没有那种钢铁意志。

    广阔的原野上,尘土飞扬,马蹄声声阵阵传来,骑兵冲锋而过,颇为壮观宏大。

    但看上去,也是十分的混乱不堪。

    数里之外,都能感受到此处传出的震动声。

    “保持阵型,向一个方向冲锋!”

    面对倭军队胡乱冲锋,程名振还是镇定的指挥道。

    骑兵没有了阵型,那战斗力就是直线下降。

    安昙比罗夫如此安排,已有了取死之道。

    这是让自己进行收割。

    战阵收缩,马匹相互紧挨着,马朔横天,宛如是以列行动的铁墙,无法被攻破。

    程名振冲到前方,保持着队形的进攻方向。

    推进的速度不快,军阵之中,更是有箭雨飞射而下,将大片的倭寇射杀。

    在程名振的指挥下,骑兵配合紧密,不留给倭寇半点可乘之机。

    大唐军队久经沙场,频繁征战。这些军卒中的每一个人皆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他们与胯下的战马,以及身边的战友之间都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

    这种默契并非一朝一夕能够铸就,而是经过一场又一场激烈血腥的战争反复磨合而成的。

    一旦将领下达指令,他们便能迅速而精准地执行战术变阵,始终维持着较强大的战斗力。

    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军团战力,都远超倭军。

    且不提武器装备方面,唐军拥有更为精良先进的兵刃铠甲,光是兵员的野战马战经验,就要远远超过倭军数倍之多。

    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之下,倭军想要取胜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结果也没有任何奇迹出现。

    随着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这一战况相较于之前唐军屠戮那些毫无还手之力的老弱妇孺而言,并没有困难到哪里去。

    在唐军如钢铁洪流般汹涌的军阵冲锋面前,众生平等。

    一次猛烈的冲锋过后,敌军的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只见唐军所到之处,鲜血四溅,血流成河,仿佛大地都被染成了一片猩红。

    仅仅一个来回的急速冲刺,就让原本还坚信能够抵御住唐军攻势的倭寇们彻底丧失了信心,那坚定不移的信念,也瞬间被击得粉碎。

    什么为国而战,什么为天皇尽忠。

    在这时均被抛之脑后。

    先是一两个倭寇开始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紧接着这种恐慌情绪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

    没过多久,原本就混乱不堪的倭军队形更是土崩瓦解,演变成了全军的大溃败。

    那一张张充满恐惧的面容相互传递着绝望。

    兵败如山倒。

    时至此刻,无论安昙比罗夫怎么样的呐喊,也是无济于事。

    他的声音,在混乱的马蹄声和惊恐声之中,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安昙比罗夫也陷入了绝望之中,是对于倭国的绝望。

    他就呆呆的站立在那里,忘记了逃亡。

    现在也许还能逃,但是之后呢?

    “为了大倭国的荣耀!”

    但也有少数的倭国军卒,鼓起勇气,向极速冲击而来的军阵,无所畏惧的冲击而上。

    但除了血水洒了一地,绽放出了那一刹那的猩红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啊!啊!”

    见状,安昙比罗夫发红的双眼,朝着唐军发出怒吼声,宣泄着内心的愤恨。

    随着轰隆隆的马蹄声接近,他的声音便小了,也是无力了。

    这一千军卒,让他宛如面对的是十万大军,气势以及战斗力都远不是一千人所能营造而出的。

    他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战斗模式,这与他们在水上作战完全不同。

    也许,还有希望。

    安昙比罗夫涣散的目光,终于有了神彩。

    他找到了希望,那就是放弃陆路,远航他国,才能有一线生机。

    不然,想要面对唐军的兵锋,肯定是不可能的。

    为了倭国的延续,他必须要逃出去。

    安昙比罗夫急忙调转马头,一头扎入了逃亡的人群之中。

    “倭军溃逃,每三十人为一伍,追杀敌军,扩大战果。”

    军阵自外而内,逐渐的分散开来,化整为零,又重新组建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团体。

    倭国地势陡峭,除了为数不多的平地山谷外,都是山陵。

    极大的阻挡了逃亡的倭寇。

    唐军在后,张弓射箭,进行点杀。

    能逃出者不多,此役下来,斩敌过半。

    别看之前,是一边倒的屠杀。

    但是真正要杀掉,还是极有难度的。

    倭寇又不傻,站着让你砍。

    古时讲什么杀敌十万,破敌十万,都是在夸大其词。

    一场战役下来,杀死掉的人,最多也就万多人而已,更多都是逃亡出去的败兵。

    追杀了十余里之后,马力不足之后,为了保险起见,程名振才下达了收兵的命令。

    一千战五千倭国精锐,一面倒的屠杀。

    在唐军他们的眼中,这并不是什么可以傲人的战绩,以少击多,本就是家常便饭。

    这就是唐军的统治力。

    尚武的朝代就是如此,对战番邦,就是有十足的碾压力。

    能战胜唐军的也唯有唐军。

    对待这些倭寇,都不需要运营兵法便能取胜。

    没有灭过国的唐将,都不能称做名将。

    这无疑是对于唐军的战力给与了十足的肯定。

    李绩参与灭掉的国家很多,也有亲自指挥过的行动,但这并不能全部归功于他的领导。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军的整体实力太强大了,而番外诸国太弱了。

    要知道,对内的战役之中,李绩可是常败将军。

    被宋金刚击败过,更是被窦建德俘虏过,先后三次败于刘黑闼之手,战绩可查。

    以至于在把李绩位列为武庙十哲之一后,人们都是保留着怀疑的态度。

    认为是德不配位,拉低了十哲的整体水平。

    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好像随便一个将领出来领导,都能打出灭国的战役来。

    因为那就是理所当然。

    所以李绩的战绩水份较大。

    冷兵器的对战巅峰,还需要看华夏的内战。

    战略和谋划都运营到了极致。

    所以李承乾对于李世民的忌惮,是对的。

    他可是名将的收割机,以少胜多的天花板,几乎是一人的军事才能夺得了整个大唐江山。

    当时他的那些对手,可都是有把李绩吊起来打的实力。

    一对比之下,才会让人发觉天可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无与伦比的。

    很多人都反以为李世民的武功是吹出来的,以为也就是那样。

    认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是夸大其词了。

    其实不然,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打仗最厉害的还是中原的军队。

    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均是如此。

    而李世民就是在这样的华夏大混战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问鼎的第一人。

    让诸多枭雄沦为了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