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笔落烽火字数:6820更新时间:25/02/19 00:15:42
    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

    李暮才走出会议室。

    04型个人计算机的基本研制框架,终于被敲定了下来。

    目标主要是三点:运算速度达到5000w次每秒,装载02型操作系统,支持彩色显示,其他方面李暮倒是没有提出太多的改进。

    毕竟以现在的集成电路水平,想要实现后世那种相对完善的个人电脑,还是很有难度。

    因此04型个人计算机,注定只是“过渡的”“实验性的”一个研究项目。

    这些他也在立项之前,就跟王绶觉和苏东莊,以及众多的专家和教授们说明。

    不过众人也没有丝毫的在意,反而纷纷表示理解。

    说实在的,他们也没指望04型个人计算机能够得到量产。

    夏国计算机的升级换代速度确实太快了,淘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研制的速度。

    这也就导致了,有些单位才刚刚收到最新型的02型计算机。

    结果他们这边都在开始研制04型,中间的03型还没多少单位拿到呢,就在名义上被先淘汰了。

    这未免有些过于浪费国家的资源,所以只研究技术,不考虑量产,反倒是好事。

    ……

    离开半导体研究所。

    李暮紧接着又来到了雷达研究所这边,找到所长彭时录。

    后者看到他,热情地将他迎进办公室,一边泡茶,一边和他说着这段时间以来他们所的研究成果。

    自从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研制成功以后。

    他们所的专家和教授,便着手开始准备考虑将之装载上飞机的问题。

    只不过这个过程——困难重重。

    不提他们的战斗机性能上的落后问题,在设计上也有许多难点。

    比如天线问题。

    歼-6的天线是马刀天线,主要用于接收信号,增强通讯。

    但这种天线和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并不能适配。

    因此他们正在考虑研发新的天线。

    就在两人说话的功夫,副所长蒋南英带着所里的几位主要专家和教授赶了过来。

    见状,李暮连忙起身打招呼。

    “李顾问,您不用客气,我们也直说了,这次来就是想找您帮忙的。”一位教授开口道。

    他叫林家栋,是五道口技术学院无线电电子学系的教授。

    虽然在后世名声不显,但能力绝对值得信赖,否则也不可能被彭时录和蒋南英邀请,参与到现在的研究当中。

    有他开口,其余的专家教授们也纷纷跟着恳求李暮的帮忙。

    “你们甚至都不问我会不会吗!”李暮心中暗叹。

    不过这个问题,他确实会。

    所以他也没办法推辞,只能道:

    “我先前考虑过,有一些想法,既然诸位专家教授开口,那我就随便说说,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马刀天线的缺点,是在高空飞行中容易结冰,且在高速飞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启动阻力。”

    “为了克服这两点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向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的研究方向去考虑……”

    ……

    李暮并没有一上来就把解决方法讲出来。

    毕竟这时候夏国的天线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

    即便要研究,也得给众人“补补课”才行。

    只不过这点东西,显然没有办法满足已经有点习惯了他动不动便掏出方案直接解决问题的众人。

    在听完之后,他们先是在笔记上做了半天的批注,又问了一些没听明白的地方。

    然后有一位教授很快接着道:

    “李顾问,您看能不能给我们个具体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定向天线好呢,还是全向天线好?”

    他这个问题让周围的专家教授们俱是一愣,旋即露出古怪的表情。

    这两种天线类型很早便被发明出来,优缺点也十分的明显。

    定向增益一般在9dBi以上,信号质量好,传输距离远,但设计工艺复杂,价格也贵。

    全向的结构倒是简单,价格也便宜,只是增益就很一般,仅仅只有2dBi到7dBi之间。

    仅从这方面看,几乎不可能有第二个答案。

    除非,李暮有办法让全向的增益超过定向。

    “当然是定向天线,我可没有办法让全向天线达到定向天线的效果。”李暮看着众人询问的眼神,笑着道。

    无论是歼-6的马刀天线,还是歼-10的平板缝隙天线,都是定向天线,答案基本不用考虑。

    闻言,问出这个问题的教授,也发现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露出懊恼的神色。

    看着教授的表情,众人忍不住一阵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李暮继续在帮助众人理清思路。

    平板缝隙天线,其实主要基于巴比涅原理。

    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永固描述两个互补屏在衍射场中某点单独产生的复振幅之和等于光波自由传播时该点的复振幅。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将孔径或缝隙天线的辐射场和阻抗与其互补天线的场联系起来。

    不过仅凭一个简单的原理,想要把天线拿出来,难度还是不小的。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加工精度,其对缝隙形状尺寸的精度要求极高,其难度和有源相控阵的T/R单元相比都容易不了多少。

    虽说凭借3+2轴数控铣床勉强能够完成,但想要量产还是有许多问题。

    ……

    在雷达研究所内待了两个小时左右。

    在将蒋南英和众专家教授的思路顺利引上正途之后,李暮才起身离开。

    至于无源相控阵雷达,这个他并不着急拿出来。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上强度不是不行,但一上来就是无源相控阵雷达,难度有些超标。

    ……

    趁着时间尚早。

    李暮又让关建民开车带着自己前往航空院。

    花了几个小时的功夫。

    他们才来到隐藏在深山中的研究基地。

    不待他们靠近。

    早就收到消息的唐燕捷迎上前来,笑道:

    “李顾问,您可回来了,你带来的那些教授,可是天天念叨你啊,一天天说得我头都大了!”

    “怎么,听着唐院长您没少头疼啊?”李暮疑惑道。

    闻言,唐燕捷摆了摆手,道:

    “也算不上头疼,说起来我还挺佩服他们呢,敢想敢干,才来了几天就敢开着飞机上天上去搞试验。”

    “就是隔三差五总喜欢跑过来跟我打听你的事情,问您啥时候回来。”

    “可这事儿你说我哪清楚,所以让他们耐心再等等,结果根本没用,还是从早到晚地过来。”

    他虽觉得黄之前等人事多了些,但对他们的能力还是相当佩服了。

    “试验,什么试验?”李暮怔了怔,好奇道。

    唐燕捷解释道:

    “你忘了,你之前不是送来了一份文件,上面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什么能量机动论。”

    “当天黄教授他们便开始讨论起来,不过大家的意见都有些不一。”

    “于是王石存教授就提议,上天去进行试验验证,毕竟实践出真知嘛。”

    他说完后。

    李暮也反应过来。

    他倒是没想到,为了验证一个理论,黄之前和宋文聪等人竟然还要上天去试试。

    “看来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啊!”李暮笑着感慨了一句,旋即当先朝基地里面走去。

    一边走,他一边问道:“他们现在还在进行试验吗?”

    “没错,不过我听王教授说,试验的结果基本已经确定了,能量机动论确实有用!”唐燕捷跟在后面,道。

    这个结果倒是不出意料。

    毕竟只要由一个熟练的飞行员,按照能量机动论的原理飞过一次,很容易便能感觉到其中的差距。

    ……

    两人一路来到航空院的一座两层实验小楼。

    不过还没上去。

    便遇到了正准备下来吃晚饭的黄之前等人。

    看到李暮,他们的眼睛猛地亮起,急忙上前道:

    “李顾问,您可终于回来了,这两天您去哪儿了,我们积攒了许多的问题想跟您请教呢!”

    “是啊,您提出的能量机动论实在是令人佩服,这无疑是世界战斗机设计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这个理论在,我们下一代设计的战斗机,不说赶超M帝和老大哥,至少也能和他们有一战之力了!”

    ……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话。

    听着耳边嘈杂的声音,一时之间,李暮算是明白了唐燕捷的痛苦。

    他连忙道:

    “抱歉抱歉,有其他的事情必须要去处理,所以耽搁了一两天,还请各位教授见谅。”

    “不过我一忙完就赶紧过来了,就是想和诸位继续交流。”

    “这段时间和大家一起交流,让我获益良多。说实在的,一想到你们很快便要离开,我的心里就满是不舍。”

    说到最后,李暮假装长叹了一口气。

    这几乎等于是在明示了。

    不过没办法。

    歼-10的研制还是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不能再拖下去。

    听到这话,黄之前、涂吉达和宋文聪等教授的眼神不由俱是亮了亮。

    生怕会错意,黄之前连忙试探地问道:

    “李顾问,难道您的意思是……打算再邀请我们多留几天?”

    “不止是几天,我最近有一个研究战斗机的想法,只恨自己才智有限,许多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李暮道。

    听到这话的黄之前等人立刻道:“我们,我们可以啊!”

    等了这么久,他们等得不就是这句话吗。

    “李顾问,只要您觉得我的能力还成,我愿意跟着您一辈子都研制战斗机!”宋文聪斩钉截铁地说道。

    他早就想说这句话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其他教授见状,也纷纷开口,道:

    “以前我们一直都是仿制其他国家的战斗机,但这一次,李顾问您让我们看到了自主研发的希望!”

    “有李顾问您在,我们一定能够研制出一款属于我们夏国的强大战斗机!”

    “咱们有这么多专家和教授,还有李顾问您,都是两只眼睛一个脑袋,不信比那些外国人差!”

    ……

    众人的情绪都十分高涨。

    这段时间以来和李暮的交流,让他们看到了曙光——夏国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制造战斗机的曙光。

    为了能够让这道光更加明亮,他们每一个人都愿意燃尽自己!

    “谢谢大家的信任,我相信,在我们的一起努力下,一定能够将威龙-1战斗机造出来!”李暮也不由被气氛感染,心中激荡不已。

    今天发生在这里的一幕。

    或许过去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百年,都未必能够被人知晓。

    但总归有一天,封存的历史会被解开。

    后世的夏国人民一定会,且会永远铭记,有一群人曾经为了他们的和平生活,心甘情愿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

    12位教授,在黄之前、涂吉达和宋文聪的带头下,都迅速表态,选择加入李暮的研究项目组。

    他们同样也明白,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

    过往的他们,或许各自都曾有所成绩,做出过一点东西。

    但那些和现在要做的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它必将载入夏国航天航空发展的史册,在其上留下继往开来的浓烈一笔。

    不过在激动过后。

    有人忽然回过味来,问道:

    “李顾问,您是不是一开始就没打算放我们走啊?”

    这个问题一出。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汇聚到李暮的身上,满是好奇。

    “没错,从自宋文聪同志听到诸位教授的时候,我就打定主意要留下大家了。只是怕大家不愿意,所以便想先等一等,更有把握一些再说。”李暮道。

    闻言,黄之前一拍大腿,懊恼道:

    “哎呀李顾问,你应该早说啊,我们早就想留下来了,还怕您觉得人太多麻烦呢!”

    其余的涂吉达、卢笑鹏等人,也是一脸的哭笑不得。

    早知如此,他们当初还头疼啥呀,直接说就好了,根本犯不着纠结这么久。

    “没事没事,总之结果是好的。”李暮也不禁有些哑然失笑,道。

    不过他倒是不觉得拖到现在是在浪费时间。

    毕竟想要这12位来自天南海北,且水平都处于战斗机研制领域前列的科学家,能够一个不落地留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敲定了共同研究的计划之后。

    很快,黄之前等人便托唐燕捷帮忙,知会他们原来的单位,说他们要留在京都进行研究。

    后者自然乐见其成。

    甚至还提议道:

    “要不把诸位教授的家里人都调来京都,免得大家和亲人分居两地,回家也能方便些。”

    但凡是重要的研究项目,动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起步。

    像是战斗机,就更久了,没个三年都不可能拿出点像样的东西出来。

    这么久的时间,一直和家人分居,显然不太现实。

    “如果可以的话,当然再好不过,只是到时恐怕要麻烦唐院长您照顾了。”黄之前等人也有这个想法,所以没有拒绝。

    虽说即便家人来了京都,他们一年到头还是未必能见上几次。

    可离得近一些,总归是好的。

    ……

    在征询过一众教授的意见之后。

    唐燕捷很快兴冲冲地离去,模样像极了要去打一场硬仗。

    不过说是硬仗也差不多。

    毕竟要从许多单位手里抢人,哪怕他是航空院的院长,都得费些口舍才行。

    这边,留下的李暮继续和黄之前等人商量关于威龙-1战斗机的研制计划。

    不过说计划,其实还为时尚早。

    李暮道:

    “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其实还不能满足我们的研制要求,所以我们首先得突破一些工艺方面的问题。”

    “比如我们国内的龙门铣床技术,至今还都是引进的技术,存在严重落后的状况。”

    “为了弥补这些技术工艺方面的不足,我们需要完成许多突破,才能够为战斗机的诞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说有黄之前等12人的加入,但威龙-1战斗机的研制团队,目前来看人员还是有些不足。

    因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龙门铣床,仅仅只是航空机床的一部分,还有数控龙门铣床和重型卧式车床。

    但即便解决了这个,也还有更多的难题在等着他们。

    柔性工装技术、喷丸成型技术、真空熔炼技术、熔模铸造工艺……

    一个个技术工艺,都是曾经无数科研工作者用尽半生心血才得以突破的难题。

    “李顾问,我知道有一位教授,在龙门铣床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如果您觉得能行的话,我写封信让他过来。”黄之前当即道。

    他一开口,其他的教授们也纷纷表示可以摇人过来帮忙。

    对此李暮当然也不会拒绝,将他们推荐的人一一记下,等回头再让唐燕捷出面去邀请。

    紧接着。

    他又说起威龙-1发动机的问题。

    在这方面,众人都知道李暮打算研究涡扇发动机,不过对于这项技术,他们都还有些疑虑。

    毕竟在60年代,出于技术限制和成本考虑,都是涡喷发动机更为常见。

    涡扇发动机虽然结合了涡喷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动机的特点,拥有较高的燃油效率、较低的噪音和更好的经济性。

    但这些和结构简单、维护成本更低的涡喷发动机比起来,还是有些相形见绌。

    既然是讨论,大家也各抒己见,道:

    “涡扇发动机目前看来,还是更适用于民用客机,除非我们能有新的技术突破。”

    “没错,涡扇的结构更复杂、附属设备也更多,仅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不如选择有着强大输出功率的涡喷。”

    “李顾问,您也别藏着掖着了,有啥办法就直说吧,我们跟着学习学习。”

    ……

    说着说着,大家的目光又渐渐地汇聚到了李暮身上,满是期待等着他的答案。

    涡扇不如涡喷,那是在以前。

    可他们如今有李暮在,未必造不出更好的涡扇发动机。

    “其实方法确实有,不过想要实现也有不小的难度,”李暮微微颔首,道。

    黄之前笑道:“您先别说难度,给我们说说是什么方法!”

    “等等,黄教授,李顾问,等我先拿找个笔记本。”宋文聪赶忙打断道。

    其他的教授虽然嘴上不说。

    但手却已经非常诚实地摸向了手边的纸笔。

    待众人都准备好后。

    李暮才继续道:

    “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材料、冷却系统、控制系统和推进技术。”

    “先说说材料方面,为了使得涡轮叶片能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可以考虑研制高温合金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再说冷却系统,目前的涡扇发动机主要是以单通道内部冷却为主,通过在涡轮叶片内部设置一个通道利用气流进行冷却……”

    ……

    接下来的5天时间。

    李暮基本都在会议室里度过,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和黄之前等人一起讨论航空发动机的问题。

    有些原理说起来简单,但想要落在实处就千难万难。

    不经过反复的讨论和验证,就算是他自己拿着资料,也很难放心地研究。

    毕竟工业基础都不相同,有些方法后世可行,现在未必可行。

    ……

    走出会议室。

    李暮伸了个懒腰,和黄之前等人说了一声,便准备离开航空院。

    他一连走了许多天。

    玄武-主战坦克的研制,也不清楚有没有出现问题,是时候过去看一眼了。

    当然,在去之前,照例他还得休息一天。

    否则即便去到车研所,那边也会把他拦在大门外。

    就在李暮一边下楼,一边想着该怎么合理地躲开假期的时候。

    忽然,唐燕捷迎面走来,笑着道:“李顾问,有给您的消息,郭院长那边让您离开后先去他那儿一趟。”

    “没问题,我回去后立刻就去。”李暮当即道。

    以唐燕捷的身份都不知道的消息,那么八成和玄武-1主战坦克的研制有关。

    总不可能是让他去电影厂参观这种小事。

    ……

    和唐燕捷告别后。

    李暮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国科院。

    进了大门后,直接走向郭默的办公室。

    刚刚靠近,便听到了里面传来的爽朗的大笑。

    听到这笑声。

    他便知道应该不是什么坏事。

    “郭院长,什么好事儿啊,您这么高兴?”他一边笑着,一边走进去道。

    闻言,正在和一个人说着话的郭默立刻从座位上站起身,道:“来来来,我为您引荐一番,这位就是李暮顾问!”

    顺着他手的方向。

    坐在沙发上的一个40岁左右,带着眼镜的中年男人站了起来,道:“李顾问您好,我是胡旭华!”

    “您好,幸会幸会。”李暮笑着和对方握了握手,同时快速地在脑海里检索对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