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31 章 长袖善舞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有怪莫怪字数:2137更新时间:25/09/22 00:00:49
沐英见状,赶忙赔着笑脸,轻声细语地劝慰道:“韩先生,您先别生气呀!秦王殿下这会儿估计还没抵达成都呢。
本公这就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去给秦王送信,晓以大义,让他赶紧回来,您看这样行不?”
韩宜可闻言,气不打一处来,他狠狠地甩了一下衣袖,冷哼一声,说道:“哼,最好如此!
若是秦王不回来,我看你如何交代!”说罢,韩宜可转身便走,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沐英看着韩宜可远去的背影,气得额头上的青筋都暴起来了,脸色也变得异常难看,他愤愤不平地嘟囔着:“这该死的老家伙,真把我当成软柿子,好欺负了!”
沐英越想越气,心中暗暗发誓:“好啊,你给我等着瞧吧!
等我这次从成都回来,一定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到时候,我非把你这老东西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不可!”
然而,韩宜可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他这句气话竟然会在多年后一语成谶。
随着时光的流逝,韩宜可逐渐年老体衰,记忆力也大不如前,甚至连自己的妻儿都快忘记了。
在他弥留之际,生命的最后时刻,韩宜可躺在床上,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沐英,他就是个外行啊……”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这里,暂表不提!且说沐英一行人,浩浩荡荡,一路上风平浪静,顺利抵达镇远城下。
而此时,李文忠那一边,却已经提前动手了。
时间回溯到明洪武五年,朝廷在播州一地,设立了播州长官司,后来又将其改为播州宣慰司,下辖草塘、黄平两安抚司及真州、余庆等六州长官司,其治所,位于后世的遵义市。
播州城内,宣慰司衙门灯火通明,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李文忠虽然没有兵符调兵,但是别人有啊。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决定带上先锋官——定远侯王弼,一同前往播州。
二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路。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仅仅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如闪电般地抵达了目的地——播州。
王弼在军中的资历,确实比李文忠要老上不少。
然而,他们曾经都在常遇春的麾下共事过一段时间,彼此之间也算有些交情。
因此,李文忠和王弼二人,自然算得上是老相识了。
李文忠刚刚找上王弼,还未等他把话说完,王弼便立刻明白了他的来意。
当听到秦王要发兵攻打播州时,王弼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决定带领自己手底下的八千精锐与李文忠一同连夜出征。
为了能够成功地麻痹敌人,让杨明这个地头蛇放松警惕,二人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只率领五百人进城。
而剩下的七千五百名精锐则被埋伏在播州城外不远处的石笋沟,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命令。
当播州土司杨明接到手下人的报告,得知李文忠和王弼仅仅带了五百人随行,并且以查验关防为名前来遵义附近的娄山关整顿军务时,他果然如二人所料,产生了轻敌之心。
杨明心想,这区区五百人又能成什么气候呢?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派人打开城门,亲自出城迎接李文忠和王弼进城。
杨明之所以对李文忠和王弼二人如此谦卑,甚至可以说是卑躬屈膝,完全是因为李文忠这个杀神给他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上次的交锋,让杨明至今,仍心有余悸,那种刻骨铭心的恐惧使得他根本不敢对李文忠有丝毫怠慢。
杨明满脸笑容地将李、王二人迎进了城,一进城,他便立刻下令连夜派人在宣慰司衙门大摆宴席,务必要让这次宴会显得无比隆重。
杨土司心里很清楚,这次宴会的主角可是来自大明朝的国公爷和侯爷,他可不能有丝毫怠慢。
于是,他不仅邀请了播州当地的地主豪强,还把各个部落的头领以及一些有学识的读书人都请来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播州这片地界上小有名气的人,还是那些掌握实权的地主豪绅,只要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都无一遗漏地邀请来当陪客。
而李景隆,这个被众人誉为京师勋贵圈子里的“交际花”,他的父亲李文忠更加会长袖善舞。
然而,当播州的人们第一次与这两位来自京城的大人物会面时,他们的表现却令人啼笑皆非。
他们像一只只受惊的兔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撅起半个屁股,慢慢地挪动到椅子旁边,然后轻轻地坐了下来。
一旦坐下,他们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不敢有丝毫的动弹,整个人都显得异常拘谨,甚至有些坐立难安。
这些人平日里或许还算得上风度翩翩,但在此时此刻,他们却完全失去了往日的从容和自信。
每个人的后背都挺得笔直,就像私塾里的孩童听先生讲课一样,生怕自己的坐姿不够端庄,会被别人嘲笑。
李文忠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连忙站起身来,端起酒杯,面带微笑地高声吆喝道:“诸位不必如此拘谨啊!想当年,我李文忠尚未发迹之时,也不过是个在街头讨饭的小乞丐罢了。”
他的声音洪亮而自信,仿佛在向众人诉说着自己的过往。
说到这里,李文忠稍稍停顿了一下,让大家有时间消化他的话。
然后,他继续说道:“今日承蒙各位看得起我,我李文忠在此先干为敬!”
话音未落,李文忠便毫不犹豫地仰头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展现出了他豪爽的一面。
看到当朝的国公爷,皇帝外甥李文忠如此给面子,一副来者不拒的做派,以杨明为首的地头蛇们心中的紧张情绪逐渐消散。
众人开始放松心情,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时间席间充满了欢声笑语,呈现出一派宾主尽欢、其乐融融的景象。
几杯酒下肚后,众人的话匣子也渐渐打开。
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李文忠便与这些地头蛇们熟络起来,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自然,就像多年未见的亲兄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