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6 章 站在巨人肩膀上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有怪莫怪字数:2089更新时间:25/09/20 01:25:28
    刘璟笑着说:“二位公爷,且听下官一言。

    主公曾言诉诸于武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目前,贵州当地的四大土司中,无论是实力最强的安夫人,还是名义上的贵州宣慰使刘夫人,这两位土司夫人都坚定地站在了我们这一边。

    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最为有利的因素!”

    刘璟口中的安夫人和刘夫人,实际上正是当地势力最为庞大的那两位土司夫人——水西安家和水西宋家。

    这两个家族在当地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的支持对于这个计划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好消息是,我们完全不必与播州杨氏直接兵戎相见。

    原来,前任家主杨炯竟然死在了他的叔叔杨明手中,而如今杨家仅剩下一名幼子杨升尚存人世。

    更值得一提的是,曹国公上一次前往播州时,成功地带走了杨明的大部分私兵,大大削弱了杨家的实力。

    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以朝廷的名义,在遵义附近划出一块土地,然后扶立杨炯的幼子杨升为播南土司。

    可以预见的是,播州等地那些心怀故主杨炯的部落,必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靠到我们这一边来。

    毕竟,杨升作为杨炯的血脉,自然会得到这些部落的拥护和支持。”

    “如此一来,我们无需耗费一兵一卒,便能轻而易举地夺取播州宣慰司的半数土地。

    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策略,既能避免无谓的流血冲突,又能迅速扩大我们的势力范围。”

    “接下来要提到的,便是思南和思州的土司田氏家族。

    在至正二十二年的时候,镇远州的知州田茂安主动向明玉珍投降,并因此得到了明玉珍的封赏,被封为思州宣慰使。

    而田茂安的大儿子田仁政,则被任命为思南道宣慰使,另一个儿子田仁智则担任龙泉坪宣慰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田氏的长房二十四世孙田仁厚却没有得到任何官职。

    这使得田仁厚心生不满,对家族的安排愤愤不平。

    于是,在至正二十七年,田仁厚愤然起兵,攻破了龙泉坝。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乱导致田茂安的儿子田仁智和田仁美不幸战死,而田茂安本人也因为这场变故而突然病倒,最终不治身亡。”

    “国朝刚刚建立时,田茂安的儿子田仁智率领自己的部队归附了大明,并被圣上任命为思南道宣慰使。

    从那时起,原本统一的思州地区就被分裂成了思州和思南两支田氏家族。

    这两支田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结下过深仇大恨。

    所以,无论是在争夺水源、土地还是矿山等资源时,双方都会毫不留情地展开激烈的仇杀。

    而现在,思州的长房田琛和思南的三房田宗鼎为了争夺铜仁万山的朱砂矿,更是打得难解难分,谁也不肯让步。

    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插手思州的内部事务。”

    听完刘璟所言,李文忠和沐英恍然大悟,终于洞悉了他的真正意图。

    原来,刘璟是想巧妙地利用播州杨家和思州田氏的家族内部矛盾,以此来分化这两大土司势力。

    “小刘军师此计甚妙啊!不费一兵一卒,便能让敌人不战自乱,实在是高!”

    李文忠不禁赞叹道,“这真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古人诚不我欺啊!”

    面对李文忠的夸赞,刘璟显得有些腼腆,他谦逊地说道:“曹国公过奖了,我这不过是拾人牙慧,在主公的既有策略上锦上添花,仅此而已,实在算不得什么。”

    刘璟的这番话,引起了李文忠的浓厚兴趣。

    他迫不及待地追问道:“这么说来,这个计策其实并非你所独创,而是另有其人?”

    刘璟点了点头,微笑着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线装书,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交到李文忠的手中,仿佛这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

    李文忠看着封皮上那龙飞凤舞的七个大字——《三国演义平话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

    再看后面那几个小字——东楼居士著,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

    他随手翻开了几页,原本轻松的心情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仿佛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

    当他翻到经略西南篇时,李文忠的目光停留在了那段文字上,不由自主地念出了声:“自古以来,云贵川地区就被中原士人视为不服王化的夷狄之地,直到诸葛亮治理蜀地,才让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作工具传播到了西南地区……”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纸张,将那段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严明法纪,推行赏罚公平为原则的律例来整顿吏治,精简官僚、提高机构效率,使得蜀汉政权保持着廉洁自律的官场风气。”

    李文忠继续念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诸葛亮的钦佩之情。

    “兴建水利、课农劝桑,开凿井盐,改变了蜀地长期依赖两江淮盐输入的局面,编织蜀锦,增加了百姓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的生产力……”

    李文忠越读越激动,他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巴蜀大地的繁荣景象,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诸葛亮在汉中推行军屯制度,这一举措可谓是一箭双雕。

    一方面,他组织士兵与百姓共同耕作,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人力和土地资源,使得原本紧张的军粮供应得到了有效缓解,解除了北伐大军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这种军民合作的方式也减轻了巴蜀地区的财政负担,使得当地百姓能够更好地安居乐业。”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展现出了卓越的眼光和胸怀。

    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于是毅然决定恢复汉代的教育制度。”